2007年10月自考“外國法制史”串講資料(18)

字號:

2、基本法的基本特點
    A、有關保障和平和公民基本權利的規(guī)定較多。它還確認聯邦德國可以轉移和限制自己的主權。
    B、規(guī)定了違憲審查制度。1951年建立的憲法法院是獨立的憲法機關,但只有在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或有爭議時才受理訴訟,其職能有四個方面:解決聯邦與州間、各州間的爭端;解決聯邦各機構間的爭議;審查聯邦、州的法律是否違憲;處理公民提起的憲法控訴。此外,違憲審查制度還作為政治斗爭的重要手段。
    C、最早在憲法中規(guī)定有關政黨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D、規(guī)定的國家制度在魏瑪憲法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和發(fā)展。規(guī)定總統(tǒng)為國家元首而不享大權,受議會的監(jiān)督。各部部長由總理任免,總統(tǒng)任命聯邦憲法法院法官須議會兩院同意。議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聯邦眾議院由普選產生的議員組成,聯邦參議院由各州任免的政府成員組成。眾議院選舉產生總理,總理對它負責。
    聯邦政府的穩(wěn)定和權力集中是基本法規(guī)定的國家制度的重要特點。聯邦政府是聯邦德國行政機關,其中總理權力,是聯邦政府首腦??偫硐虮娮h院提出信任案遭否決時,得請求總統(tǒng)在21天內解散眾議院??偫砜烧埱罂偨y(tǒng)宣布緊急狀態(tài),將立法權移歸聯邦參議院?!胺浅r期”建立的“非常政府”擁有*權。
    二、民法和經濟法的發(fā)展
    1、德國《民法典》的修改
    1900年《德國民法典》仍是聯邦德國的現行法典。70多年來,絕大數條文被修訂。為適應需要,依靠法院特別是聯邦憲法法院的判決作為重要立法手段,但新民法典草案至今未獲通過。
    《德國民法典》有一些一般條款被援引適用于新的民事法律關系,依此從契約自由主義過渡到限制契約自由的原則。還制定一些特別法由原來過失責任原則代替嚴格責任(無過失責任)原則,但過失責任原則并未完全被排除。還建立了強制勞動保險制度。
    二戰(zhàn)后,對《德國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繼承法作了逐步修改。1957年6月18日《男女權利平等法》規(guī)定:男女意愿一致才能成立婚姻;丈夫不再享有對妻子財產的管理和收益特權;父母共同行使親權代替由父親單獨行使親權。法律改善了非婚生子女的社會地位,國家通過撫養(yǎng)法發(fā)放撫養(yǎng)費幫助家庭養(yǎng)育子女。
    1946年《婚姻法》因襲了《德國民法典》離婚的過錯原則,1977年7月1日實施的新婚姻法及對《德國民法典》的修訂,規(guī)定以離婚的“破裂主義”原則代替過錯原則。
    2、經濟法
    二戰(zhàn)后,經濟法占同時期全部制定法的70%以上,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占制定法多數的法律部門,形成龐大經濟法體系。
    A、經濟改革法1948年6月20日占領*實行《幣制改革法》,穩(wěn)定了通貨和市場,6月18日實施《在貨幣改革后經濟政策指導原則法》,取消配給制度和對物價、工資的控制,開放市場。1963年8月制定《成立專家委員會的法律》由經濟專家組成委員會。1967年6月8日制定《促進經濟穩(wěn)定和增長法》,提出四項目標:持續(xù)增長,穩(wěn)定物價,充分就業(yè),外貿平衡。要求州和聯邦政府都應有綜合性的五年計劃。
    B、反壟斷法聯邦德國建立前,占領軍*發(fā)布《德國經濟力過度集中排除令》(通稱《反卡特爾法》),禁止卡特爾和康采恩協定,并于1957年7月制定《反對限制競爭法》,并經1965、1974、1976、1980四次修訂,原則上禁止卡特爾,反對大企業(yè)控制市場,但中小企業(yè)可在適當限制競爭的情況下簽訂卡特爾合同。它對卡特爾的限制比美國反壟斷法要寬松,規(guī)定了許多例外,使壟斷組織繼續(xù)發(fā)展。
    C、國有化法根據聯邦德國基本法規(guī)定實行了有限制有補償的國有化,把一些私人不愿經營的部門收歸國有,還用收購股票的辦法使20%的工業(yè)和一些銀行變?yōu)閲胸敭a。還通過立法實行財產再分配,扶植私人壟斷資本。1949年8月對所有業(yè)主財產提成2%-3%建立了專門的緊急援助基金,1952年制定《關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后果平衡負擔的法律》將提成對象擴大到銀行開戶者和土地所有者,提成額擴大到5%,從60年代開始,范圍擴大到普通納稅人身上,建立“平衡負擔銀行”負責這項基金的籌集和支配。1952年制定《投資援助法》,建立10億馬克投資基金,為煤炭、冶金、動力、煤氣、供水和車輛制造提供貸款。
    D、企業(yè)管理法1951年制定《礦冶參與決定法》,1952年制定《企業(yè)委員會法》,1976年制定《參與決定法》,三項法律共同建立了聯邦德國職工參與企業(yè)管理的制度,這一制度始于魏瑪共和國初期,在一定范圍內協調了企業(yè)內部沖突和緩和勞資對立關系。這種制度包括建立監(jiān)事會和企業(yè)委員會,監(jiān)事會是領導機構之一,任命董事會成員,董事會對監(jiān)事會負責,監(jiān)事會由勞資雙方代表對半組成。這種勞次雙方共同管理體制一般稱為雙重管理體制,是聯邦德國企業(yè)法的重大特點。但仍未消除資方表決權優(yōu)勢的特點。企業(yè)委員會完全由職工組成,它有監(jiān)督權。
    E、社會福利法1950年以來先后制定勞動就業(yè)法、青年福利法、兒童補助法、社會保險法等,《社會法典》編纂工作也已進行。聯邦德國社會福利法的特點是適用范圍廣,制度比較完備。不僅適用于職工、官吏、自由職業(yè)者、婦女、兒童、青少年和老人,還適用于農民。它有社會保險制度、社會補償制度、社會幫助制度、職業(yè)咨詢和職業(yè)介紹制度及社會救濟制度。
    F、環(huán)境保護法1955年修訂了《帝國經營法》,并改為《空氣凈化法》。1974年制定《聯邦環(huán)境保護法》,1980年增加了污染環(huán)境的刑事立法條款。但其環(huán)境保護立法遠未臻于完善,容忍嚴重環(huán)境污染,排除環(huán)境污染的請示權難以實現。
    三、1871年刑法典的修改
    廢除法西斯刑法,恢復1871年刑法典,但作了較大修訂。1951年8月頒布《關于刑法修改的第一號法律》對判國罪作了修訂,1954年在聯邦議會中設立刑法改革委員會,1969年,刑法改革委員會頒布了兩個刑法改革法令,1975年制定了新刑法典《1975年1月1日修訂的1871年5月15日刑法典》。
    新刑法典反映了聯邦德國刑法改革的主要成果。首先,根據1949年基本法廢除了死刑。其次,法典規(guī)定了“改善及保安”處分,包括一系列剝奪自由及不剝奪自由的強制措施,但不適用于罪行嚴重的人。再次,法典擴大了緩刑適用的范圍,反映了刑罰具有防范和改造罪犯目的的刑法思想。
    1976、1982分別制定了二部懲治經濟犯罪法。
    第二十章 日本法律制度(現代)
    第一節(jié) 現代日本法律制度的變化與改革
    一、兩次大戰(zhàn)期間日本法律制度變化的一般概況
    從一戰(zhàn)開始到二戰(zhàn)結束30年間,以1932年為界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法律越來越詳密化,后一階段越來越法西斯化。
    1、1932年前法律制度的詳密化
    一戰(zhàn)前,形成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官僚、軍閥、財閥三位一體的統(tǒng)治體制。由于壟斷資產階級地位日益上升,又由于1918群眾性搶米運動(米騷動)和1922日本共產黨成立,使日本政府一方面給自己的反動統(tǒng)治披上一件議會民主的外衣,另一方面,對六條法文進行修訂,并制定大量詳密的單行法規(guī),緩和工農不滿情緒。即使明治憲法未作任何變動,但在解釋和具體運用上同過去大不同,促進“政黨政治”的實現。
    這一時期日本從英美法中引進了少年法(1922)和陪審法,產業(yè)立法、社會立法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產業(yè)立法有《軍需工業(yè)動員法》、《鐵制業(yè)獎勵法》、《出口補償法》、《資本集中法》、《米谷統(tǒng)制法》。詳密化時期社會立法包括勞動關系立法和社會保障立法兩類,雖不發(fā)達,但出現在歷還是第一次。
    2、1932年后法律制度的法西斯化
    日本法西斯制度不是突變而是漸進的,軍部起了決定性作用。1931由軍部挑起的“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政友會首相犬養(yǎng)毅被少壯派軍人暗殺,標志政黨政治的結束和走上法西斯化的開端。日本法律制度的法西斯化,隨著日本法西斯政治體制的逐步確立而逐步實現,呈現相應階段性。
    日本法西斯化法律制度的建立,并沒有廢除原有的法律,而是通過對原有法律進行補充修訂,更主要是通過制度一系列單行法和國家主義統(tǒng)治立法來實現的。主要有:
    A、《治安維持法》(1925)。又稱為“危險思想法”。
    B、《國家總動員法》(1938)。服務于戰(zhàn)爭的典型的法西斯法令,政府有權征用一切人物力。
    C、《戰(zhàn)時刑事特別法》(1942)。加強對“變亂國政”即反對法西斯的行為的鎮(zhèn)壓。
    二、二戰(zhàn)后日本法律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以1952《舊金山和約》為分界線,前一階段進行改革,后一階段致力完善。
    1、1952年前法律制度的改革
    戰(zhàn)爭結束后,美進駐日本,日本立法活動都是直接或間接在占領政策指導下進行的,任務是實行法制改革,廢除包括憲法在內的原有軍事法西斯法律制度,重新制定憲法和法律,修改民、商、刑、訴訟法等主要法典。同時仿效美國模式對法院組織和訴訟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朝和平民主方向邁進一大步。但美日集團奉行一條反人民的路線,使戰(zhàn)后法制改革帶有兩面性。如新憲法一方面把天皇保留下來并確立了財閥地主的統(tǒng)治地位,另一方面較多列入一些和平民主的條款。民刑法中露骨的帶有封建軍事法西斯的內容被廢除了,但某些不利于人民和具有封建殘余性的規(guī)定存了下來??傊?,進步的一而是主要的,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日本人民為政治民主化而斗爭的產物。
    2、1952年后法律制度的完善
    1952《舊金山和約》生效標志日本被占領狀態(tài)的結束和獨立的開始,日本這段的立法任務,主要是制定修改和完善各種單行法,社會、經濟改革有關的立法受到特別重視,教育立法也發(fā)展起來。今天日本的法律制度已相當完善了。但這一時期,統(tǒng)治集團頒布了許多反動法令,如1952《防止破壞活動法》、1953《限制罷工法》、1960《防止政治性暴力行為法》等,存在一種反民主、反人權和反和平的逆流。
    總之,戰(zhàn)后40年來,日本由原來羅馬日耳曼法系演變?yōu)榧嬗辛_馬日耳曼法系與英美法系特色的混合法系,原因是美國法成了日本移植和學習的主要對象。
    日本當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點:英美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憲法、商法、訴訟法等;刑法和民法等領域基本上以羅馬日耳曼法為基礎;日本固有的某些制度,也得到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憲法
    一、兩次大戰(zhàn)間憲法的變化
    1、1932年前(一戰(zhàn)后初期)憲法的變化。
    這期間的變化不是通過修改憲法,而是通過對憲法的解釋,政黨力量的增長及改革選舉法來實現的,根本動力是群眾反對官僚、軍閥、財閥三位一體的反動統(tǒng)治和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
    A、議會地位的提高。1912年,美濃部達吉提出“國家法人說”、“天皇機關說”,是一種企圖削弱天皇權力提高議會作用的資產階級主張。
    B、政黨內閣的出現。這一時期只有兩個政黨即政友會和民政黨(憲政會),以1918年原敬內閣為開端,兩黨輪流組閣,但只維持十多年,1932年在軍部干預下被軍閥官僚內閣所取代。
    C、選舉資格的放寬。1889年與明治憲法同時頒行的選舉法是同期資產階級選舉法中最保守的選舉法,1919進行改革,但只給了中等資產階級和地主以選舉法,1925又改革,將財產資格限制取消,但有“欠格條項”。被選舉權保留了保證金制度,候選人交2000日元,可見,勞動人民很難選入議會。
    日本這一時期議會民主雖不全,但在日本史無前例,稱為“大正德謨克拉西”。
    2、1932后憲法的變化
    1932犬養(yǎng)毅被刺后,日本在原有天皇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加強軍部的權力,削弱議會的權力,剝奪人民的權利逐步法西斯化。
    A、無限擴大軍部的權力。1936年設立“五相會議”,凡屬重大決策不再由全體內閣會議討論,而只有首相、陸相、海相、外相和藏相(財政大臣)決定,把權力集中在軍部手中。1937設立由天皇和軍部組成的“帝國大本營”,行使國家決策權,樹立軍部*體制。1943東條內閣頒布《戰(zhàn)時行政職權特例》,把軍部法西斯統(tǒng)治用法律公開肯定下來。
    B、不斷削弱議會的權力。1935年設立內閣企劃局,實際上取代了議會的職權。議會完全被軍部控制,成為御用工具。
    C、國民的權利自由被剝奪殆盡。
    二、1946年日本憲法
    1、1946日本國憲法的制定
    1945日本投降后,要求重新制定憲法呼聲高漲,于1946年3月頌憲法修正案綱要,4月提出憲法條文草案,議會通過后交樞密院裁決,最后經盟軍同意于1946年11月3日頒布,1947年5月3日實行,通稱新憲法。除前言外,共11章103條,用口語體寫成。內容受美國憲法強烈影響,如三權分立原則、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法院有違憲審查權等。
    2、1946日本國憲法的特點
    A、天皇僅為國家的象征。
    B、提高了內閣和國會的法律地位。用承認“國民主權”的英國式責任內閣制代替了明治憲法確立的超然內閣。內閣是行政機關。帝國議會改稱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是權力機關和的立法機關,行使立法、財政、監(jiān)督和國政調查權。
    C、作了放棄戰(zhàn)爭和不保持武裝力量的規(guī)定。
    D、擴大了國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
    1946年日本新憲法是一部帶有較多資產階級民主自由色彩的憲法,日本學者把日本新憲法的基石概括為“民主、人權與和平”三大原則。
    第三節(jié) 民法與經濟法
    一、兩次大戰(zhàn)間民法的變化
    1898年民法的財產法部分通過單行法得到調整,而具有封建性的親屬和繼承兩編未任何變動。一戰(zhàn)后,修改民法呼聲高漲,政府只好成立組織臨時法制審議會進行修改,保守派與改革派爭論,妥協結果是1927年政府以草案形式公布了民法修改綱要,但沒成為法律。
    日本法西斯統(tǒng)治確立后,對個別不重要條款修改,其他未予考慮,反面公布《國體之本義》1937、《臣民之道》1941、《戰(zhàn)時家庭教育指導綱要》1942等,美化封建法西斯忠孝思想,服從法西斯統(tǒng)治需要,為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服務。
    二、戰(zhàn)后日本民法典的修改
    二戰(zhàn)后日本政府對民法進行修改。廢除了帶有封建色彩的戶主及家族制度,規(guī)定家庭以夫妻和父母為核心,夫妻關系也改為雙方有平等權利與義務,父母子女關系也由控制支配關系改為在平等基礎上尊重子女的人格。結婚強調雙方自由合意為基礎,取消了成年人結婚須經戶主或父母同意的規(guī)定,離婚理由上廢除了有利丈夫的規(guī)定,反映了婚姻自由原則基本得到貫徹,婦女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隨著家長制為基礎的家族制度的廢除,類似嫡長繼承的家督繼承制度也取消。財產繼承,按直系卑親屬、直系尊親屬、兄弟姐妹的法定順序;兄弟姐妹繼承份相等,體現了子女平分遺產的原則,同時,配偶可參加任何一個順序,保證了妻子的繼承權。
    總則、物權和債權修改不大??倓t規(guī)定“私有權應尊重公共福祉”,要求遵守誠實信義原則,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因為所有權神圣不可侵犯和契約自由原則仍是日本民法典的基本原則。
    總之,日本民法典的修改以資產階級形式平等代替了封建的等級依附,以資產階級的內容取代了封建主義的傳統(tǒng),是日本民事立法的根本進步。
    三、戰(zhàn)后日本經濟法概況
    戰(zhàn)后日本經濟法發(fā)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占領時期和獨立以后。占領時期經濟立法是把盟軍的經濟政策具體化、法律化,原則與任務是:一是實現經濟非軍事化;二是確立和平經濟;三是建立民主化經濟,到《舊金山和約》生效前已基本完成。1952年后獨立開展經濟立法活動。
    日本經濟法調整范圍廣泛,從生產的組織與管理、資源與市場的控制、商品貨幣關系的調節(jié),到消費政策及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等,經濟法以眾多單行法形式存在。1947年制定《關于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平交易的法律》(禁止壟斷法)被譽為“經濟憲法”。還有戰(zhàn)前制定戰(zhàn)后繼續(xù)生效的《排除經濟力量過渡集中法》、《不正當競爭防止法》及1962《不當贈品類與不當標志防止法》,以上構成了一個反壟斷、保護公平競爭的法律系統(tǒng),是日本發(fā)展最快的一個法律領域。日本經濟立法大都有罰則,被稱為經濟刑法。
    第四節(jié) 刑法
    一、兩次大戰(zhàn)期間刑法的變化
    一戰(zhàn)后,要求修改1907年刑法典的呼聲也很高。1926和1927提出《刑法修改綱領》《刑法修改預備草案》,但未能成為正式法律。
    法西斯統(tǒng)治后,1941對刑法作了部分修改,以加強法西斯統(tǒng)治,還規(guī)定了散布虛偽事實罪、妨害國民經濟運行罪等統(tǒng)制言論的條文。同年對《治安維持法》修改,引入預防拘束制度,還有《國防保安法》以保護國家機密。還有許多特別法,如《戰(zhàn)時管制議論出版集會結社法》《不穩(wěn)文書臨時取締法》等,1942的《戰(zhàn)時刑事特別法》是其集大成者。
    1922制定翌年實施的《少年法》是兩次大戰(zhàn)間日本刑法上的新事物,兼有行政處分、刑法和審判法的性質。少年犯指14-18歲的犯人,未滿16歲的除特殊犯罪外不處死刑或無期刑。未滿23歲的仍按少年犯對待,死刑和無期刑外的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則不記前科。免予刑事處分或有觸犯刑法危險的人,通過保護處分進行矯正。保護處分是一種行政處分或保安處分,有訓誡、寫保證書、送感化院、送醫(yī)院等九種方式。
    二、戰(zhàn)后刑法典的修改
    分為兩步,占領時期修改分則中帶有明顯封建軍事法西斯色彩的條款。到70年代,對刑法進行全面修改,1974法制審議會批準《改正刑法草案》、1980國會《關于修改部分刑法的法律》中修改要點如下:1、重新確認罪刑法定主義原則。1880年刑法曾規(guī)定,1907年刑法將其取消。2、廢除殺害尊親屬罪。3、量刑的主觀主義更加突出,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