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護理 辨證施治有妙方

字號: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經(jīng)飛沫傳播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潛伏期一般為1~3日。起病急驟,以高熱、畏寒、頭痛、乏力、酸痛等為主要表現(xiàn),此時呼吸道癥狀可不嚴重。2~3日后,全身癥狀逐漸減退,但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癥狀較顯著,少數(shù)病人可有鼻出血、食欲不振、惡心以及便秘或者腹瀉等輕度胃腸道不適癥狀。
    中醫(yī)認為流感屬“時行感冒”,一般按風寒、風熱、暑濕三種情況論治。
    風寒證
    主要有惡寒重、無汗、頭痛、身體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輕按即感覺到脈跳,且有繃緊之感)等表現(xiàn)。
    對此證可用辛溫解表的方法,常用荊防敗毒散:
    方藥:荊芥、防風、姜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各15克,甘草5克。
    加減:每味藥的劑量可因人因病而異,若惡寒重者,可加麻黃、桂枝以助其發(fā)汗之力。
    風熱證
    主要有身熱較重、稍微怕冷、出汗較少、頭脹、咳痰粘黃、流黃濁涕、舌苔薄黃且邊尖紅、脈浮數(shù)(脈搏快,輕輕一按就可感覺到脈搏跳動)等表現(xiàn)。
    此證應予辛涼解表,常用銀翹散:
    方藥:連翹、銀花15克,桔梗、薄荷、甘草、牛蒡子各6克,竹葉、荊芥、豆豉各10克。
    加減:咽痛者可加馬勃、玄參,鼻出血者去荊芥、豆豉,加白茅根、側柏炭。咳者加杏仁。
    暑濕證
    主要有發(fā)熱、少汗、身體酸痛、頭昏重、眼痛、口中粘膩、胸悶、惡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shù)(脈搏快而不暢)等表現(xiàn)。
    此證應清暑祛濕解表,常用香薷飲:
    方藥:銀花、連翹、扁豆各9克,香薷、厚樸各6克
    加減:熱重可加黃連、青蒿,身體沉重可加豆卷、佩蘭芳化濕解表。嘔吐惡心者可加蒼術、蔻仁、半夏、陳皮。
    以上三證的方藥均應和水煎服(若嫌不方便,也可到藥店買成藥)。煎藥時宜于輕煎,不可過煮。煎好后趁溫熱服,服后避風覆被取汗或吃熱稀飯,米湯以助藥力。出汗后尤應避風保暖,以防復感。
    此外,在流感易發(fā)的季節(jié),尤其要重視預防。讀者朋友可根據(jù)時令選擇以下方藥:
    冬春風寒多發(fā)季節(jié):貫眾、紫蘇、荊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頓服,連服3天。
    夏日暑濕當令季節(jié):香薷、佩蘭各5克,薄荷2克煮湯代茶飲。
    流感廣泛流行時,可用貫眾10克,板藍根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每日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