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義
所謂“目的”,乃是人對于他所希望達成或獲得的活動結果的一種主觀上的設定。人類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就在于有無目的性。
馬克思曾經說過:“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所要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體對于其所希望達成的結果的設定,具體說來就是教育活動所要培養(yǎng)人才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guī)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樣一個根本問題,所以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動的依據、評判標準、出發(fā)點和歸宿。
教育活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所有能夠傳遞人類生產、生活經驗和精神文化的活動都是(廣義的)教育。學校教育(狹義的)產生以前,人類的教育本來是與生產、生活一體的。人類早的教育也是有一定的意向性的。這種意向性就包含了早期人類的教育目的??梢赃@樣說,目的性是人類的“類特性”之一,教育目的則是人類文化自覺的標志。狹義教育與廣義教育的相同點在于它們都有目的性,不同點則在于學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強。這表現在以下幾點。
1.學校是專門的育人機構,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和教育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在規(guī)劃和從事教育活動時,會比一般經驗性的教育活動對教育目的有著更多的關注和反思。
2.學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專門的教育素養(yǎng),其中包括較高的對于教育活動目的的設定、反思與理解能力。因此學校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加自覺地按照教育目的辦事,對于偏離教育目的的現象也會迅速、自覺地采取措施予以糾正。
3.在設定的程序上,國家或學校在學校教育目的上會有較為全面的考慮。學校的教育目的會更自覺、精確和全面地反映社會和時代的要求,更自覺地反映一定的教育理想,特別是會充分反映教育規(guī)律和教育對象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比之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
教育目的可以分為社會的教育目的和個人的教育目的兩類。社會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會對于教育系統(tǒng)的總要求,要求教育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及其發(fā)展服務。個人的教育目的則要考慮教育對于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促進,要求教育為個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fā)展以及未來幸福生活的目標服務。教育的社會目的與個人目的應當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它們共同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體。有效的社會教育目的必須通過個人教育目的的實現而實現。反之,有效的個人教育目的也必須考慮到社會教育目的,以社會教育目的為設定和實現的前提。孤立或割裂兩者的關系,就會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導致整個教育觀念上的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所以,在教育目的的設定過程之中,應當充分考慮社會目的和個人目的的統(tǒng)一;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則應在鼓勵教育對象具有個性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同時,注意引導這種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相結合。
(二)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教育方針的區(qū)別和聯系
對教育目的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還必須將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教育方針等概念作認真的比較和辨析。
1.教育目的是各級各類教育培養(yǎng)人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guī)格要求,而教育目標則是不同性質、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yè)學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甚至可以是每一個具體教育活動的具體目標。教育目的必須集中反映時代、社會和個體發(fā)展的總體要求,是教育的高理想的體現,具有一定的終極性;教育目標則是教育活動的具體努力方向,因學校與專業(yè)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階段、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課程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說,具體教育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教育目的的總要求,又要考慮具體學校教育的任務和特點,考慮特定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和知識水平。任何終極性的教育目的都必須轉化為一系列具體的教育目標才能避免流于空泛;而若每一個具體的教育目標不與其他平行的教育目標以及其上位教育目標一起聯系起來,并且終與教育目的相聯系,則一個個具體的教育目標也會因失去整體性而流于瑣碎,失去其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英國教育哲學家皮特思曾經認為,教育理論上許多有關教育目的的論爭其實不是目的之爭,而是“程序原理”之爭。細究起來,思想家們那些抽象的終極目的往往“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實際上只在于實現這些目的的程序和方法。因此,教育家們真正應當關切的是如何達成教育目的的“程序原理”。在這里,我們不妨可以認為:注意教育目的在教育目標上的落實是重要的“程序原理”之一。當然,這決不意味著教育目標可以取代教育目的。
2.教育方針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達。但是由于教育方針往往是一個國家教育工作總的要求,所以它還要特別反映一個國家教育的根本性質、總的指導思想和教育工作的總方向等要素。同時,教育方針具有政策的規(guī)定性,在一定時期內具有必須貫徹的強制性。其反映的教育目的也當然具有某些規(guī)定性或強制性。這與教育理論和實踐所要不斷進行客觀探討的教育目的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教育目的的含義
所謂“目的”,乃是人對于他所希望達成或獲得的活動結果的一種主觀上的設定。人類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就在于有無目的性。
馬克思曾經說過:“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所要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體對于其所希望達成的結果的設定,具體說來就是教育活動所要培養(yǎng)人才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guī)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樣一個根本問題,所以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動的依據、評判標準、出發(fā)點和歸宿。
教育活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所有能夠傳遞人類生產、生活經驗和精神文化的活動都是(廣義的)教育。學校教育(狹義的)產生以前,人類的教育本來是與生產、生活一體的。人類早的教育也是有一定的意向性的。這種意向性就包含了早期人類的教育目的??梢赃@樣說,目的性是人類的“類特性”之一,教育目的則是人類文化自覺的標志。狹義教育與廣義教育的相同點在于它們都有目的性,不同點則在于學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強。這表現在以下幾點。
1.學校是專門的育人機構,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和教育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在規(guī)劃和從事教育活動時,會比一般經驗性的教育活動對教育目的有著更多的關注和反思。
2.學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專門的教育素養(yǎng),其中包括較高的對于教育活動目的的設定、反思與理解能力。因此學校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加自覺地按照教育目的辦事,對于偏離教育目的的現象也會迅速、自覺地采取措施予以糾正。
3.在設定的程序上,國家或學校在學校教育目的上會有較為全面的考慮。學校的教育目的會更自覺、精確和全面地反映社會和時代的要求,更自覺地反映一定的教育理想,特別是會充分反映教育規(guī)律和教育對象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比之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
教育目的可以分為社會的教育目的和個人的教育目的兩類。社會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會對于教育系統(tǒng)的總要求,要求教育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及其發(fā)展服務。個人的教育目的則要考慮教育對于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促進,要求教育為個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fā)展以及未來幸福生活的目標服務。教育的社會目的與個人目的應當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它們共同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體。有效的社會教育目的必須通過個人教育目的的實現而實現。反之,有效的個人教育目的也必須考慮到社會教育目的,以社會教育目的為設定和實現的前提。孤立或割裂兩者的關系,就會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導致整個教育觀念上的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所以,在教育目的的設定過程之中,應當充分考慮社會目的和個人目的的統(tǒng)一;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則應在鼓勵教育對象具有個性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同時,注意引導這種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相結合。
(二)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教育方針的區(qū)別和聯系
對教育目的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還必須將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教育方針等概念作認真的比較和辨析。
1.教育目的是各級各類教育培養(yǎng)人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guī)格要求,而教育目標則是不同性質、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yè)學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甚至可以是每一個具體教育活動的具體目標。教育目的必須集中反映時代、社會和個體發(fā)展的總體要求,是教育的高理想的體現,具有一定的終極性;教育目標則是教育活動的具體努力方向,因學校與專業(yè)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階段、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課程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說,具體教育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教育目的的總要求,又要考慮具體學校教育的任務和特點,考慮特定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和知識水平。任何終極性的教育目的都必須轉化為一系列具體的教育目標才能避免流于空泛;而若每一個具體的教育目標不與其他平行的教育目標以及其上位教育目標一起聯系起來,并且終與教育目的相聯系,則一個個具體的教育目標也會因失去整體性而流于瑣碎,失去其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英國教育哲學家皮特思曾經認為,教育理論上許多有關教育目的的論爭其實不是目的之爭,而是“程序原理”之爭。細究起來,思想家們那些抽象的終極目的往往“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實際上只在于實現這些目的的程序和方法。因此,教育家們真正應當關切的是如何達成教育目的的“程序原理”。在這里,我們不妨可以認為:注意教育目的在教育目標上的落實是重要的“程序原理”之一。當然,這決不意味著教育目標可以取代教育目的。
2.教育方針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達。但是由于教育方針往往是一個國家教育工作總的要求,所以它還要特別反映一個國家教育的根本性質、總的指導思想和教育工作的總方向等要素。同時,教育方針具有政策的規(guī)定性,在一定時期內具有必須貫徹的強制性。其反映的教育目的也當然具有某些規(guī)定性或強制性。這與教育理論和實踐所要不斷進行客觀探討的教育目的也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