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公務員考試中如何閱讀理解給定的背景材料2

字號:

二、理清材料的邏輯關系
    可采用瀏覽的方式快速閱讀全文,把給出的每條材料都看明白,不能遺漏,全面熟悉背景材料所傳遞的內容。由于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試卷給定的材料并非完整的文章,只是略經(jīng)整理的半成品,因此,其排列次序是錯落的、雜糅的,沒有規(guī)律。在認清了材料組合方式之后,在閱讀材料時就要找準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閱讀縱式組合的材料,可按事件發(fā)展時間順序來梳理材料內容。如2000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的“申論”試卷,給定材料的中心事件是“一樁復雜的噪音擾民訴訟案”。噪音污染引發(fā)的連環(huán)事件涉及居民群體、個人、印刷公司,市、區(qū)兩級環(huán)保局及市、區(qū)兩級法院等。背景材料內容彼此交錯,紛繁復雜。材料中出現(xiàn)的時間按順序排列如下:1997年2月~1997年6月~1998年9月~1998年10月~1998年12月~1999年6月~1999年10月~1999年10月后3個月。了解了材料在時間上的邏輯關系,其包含的內容也就不難把握了。
    閱讀橫式組合的材料,可采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把講述相同“內容”的材料歸口合并在一起,來清理其邏輯順序。如上述有關“留學的利與弊”的背景材料,按此種方法可以將其內容歸并為:第1、7、10個材料交代留學熱產(chǎn)生的原因;第4個材料講述留學人員的積極作用;第2、8、9個材料介紹各國教育機構向中國敞開留學大門的目的;第5、11、13、14、15個材料提示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弊端;第6個材料指明出國留學的七大誤區(qū);第3個材料說明IB國際文憑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分類合并,原本雜亂無章的背景材料就變得條理清楚了。
    三、區(qū)分材料的主次關系
    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給定的背景材料文字很多,內容復雜。除有用材料外,也包含著許多干擾考生閱讀的次要材料或多余材料。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把握背景材料,對材料的篩選就成了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篩選材料的依據(jù)是命題者的命題意圖。那些與命題意圖關系緊密的材料,是主要材料,應該作為我們閱讀的重點;與命題意圖有一定關系但不是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材料,對其應作一般了解;與命題意圖毫無關系的材料,是多余材料,閱讀時應大膽地舍棄。如前所述“留學的利與弊”的背景材料,命題者的命題意圖是要求考生就目前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仔細閱讀原文,可以發(fā)現(xiàn);15個子材料中的第2、5、8、9、11、13、14、15個子材料談的是留學過程中的問題,是主要材料;第1、2、7、10個子材料談的是留學熱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積極作用,是次要材料;其它兩個子材料談IB國際文憑和自費留學的誤區(qū),與命題意圖關系不大,可以舍去。
    在篩選出重點子材料后,應該運用精讀與圈點關鍵詞句的方法來閱讀這一部分重點材料,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歸納出它們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發(fā)散思維找出主要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解決的方法。至此,閱讀材料階段的工作才算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