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二:《也談“知足常樂”》
古語有云:“知足常樂”,它來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長久”。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永遠快樂,它是用來教育那種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的人的。但如果用這句話來作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指南,那就值得商量一下。坦率地說,就是鄙棄,我主張永遠進取,即“永不知足”!
首先,我們應該在學習上永不知足。我們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多學些知識。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jīng)說過:“愈學習,愈發(fā)現(xiàn)自己無知?!蔽覀冎挥胁粩鄬W習,才能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懂得做人的道理,成為有用的人才。如果滿足于所學的東西,滿足于一知半解,將會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雷鋒同志曾經(jīng)說過:“在工作上要向高標準看齊?!边@就是說人們應該在工作上永不知足。將來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更不應該知足。眾所周知,英國大科學家牛頓青年時代可謂才華橫溢,前半生發(fā)現(xiàn)了牛頓力學定律,為物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其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到了晚年,他自我滿足,不再深入研究,信了神學,徘徊不前。因此,他的后不生,顯得黯然失色。
與他相反,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為了測定熱量和功的數(shù)量的關系,精心設計量熱器。經(jīng)過多次實驗,他的實驗結果本來已經(jīng)相當精確了,但他并沒有滿足已有的成就,在四十年里,一共進行了四百多次實驗。他得到的數(shù)值,保持了三十年沒有較大的變化。這在物理學是極為罕見的.氣可夫曾有句名言:對自己不滿足,是任何天才的根本特征.由此看來,科學事業(yè)中“知足者”是不會常樂的。
那么生活上是不是就可以“知足常樂呢?”我認為可以也不可以,就個人來說,不應該貪得無厭、損人利己,一味去追求金錢和物質(zhì)財富,這就是雷鋒同志所說的“在生活上要向低標準看齊”的意思吧!但如果是對全體人民生活水平而言,則應該“不知足”。建國五十多年了,這些年來,我們的生活水平雖然在不斷提高,但我們應該看到有些貧困地區(qū)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未解決,或剛剛解決,我們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如果我們“知足”了,那么我們就再也不能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這樣不但趕不上發(fā)達國家,而且還會更加落后。那時,人民不僅不會“常樂”,而會“常愁”了。
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改革的時代,知識和信息的時代,科學技術一日千里,“不是強者,就不屬于這個時代”,就不能“知足”,而要不斷進取。
知足,會目光短淺;知足,會固步自封;知足,會見識淺薄。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給人帶來“常憂”而不是“常樂”。只有不知足,才能使人具有追求、探索、開拓的當代精神;給人以堅強的意志,奮斗的激情;使人不屈不撓,勤學好問,只有奮勇登攀,勇往直前,才能“其樂無窮”!
簡評:這是篇學生習作,小作者對“知足常樂”這個問題,一分為二地看,既看到“知足常樂”的一面,又看到“常樂者不知足”的一面,并且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針對不同對象“學習”“工作”“生活”辯證地看待“知足常樂”,就是在“生活”這一方面,作者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lián)系發(fā)展地看問題,抓住了問題的要害,說理清楚較透徹,令人信服
古語有云:“知足常樂”,它來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長久”。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永遠快樂,它是用來教育那種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的人的。但如果用這句話來作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指南,那就值得商量一下。坦率地說,就是鄙棄,我主張永遠進取,即“永不知足”!
首先,我們應該在學習上永不知足。我們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多學些知識。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jīng)說過:“愈學習,愈發(fā)現(xiàn)自己無知?!蔽覀冎挥胁粩鄬W習,才能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懂得做人的道理,成為有用的人才。如果滿足于所學的東西,滿足于一知半解,將會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雷鋒同志曾經(jīng)說過:“在工作上要向高標準看齊?!边@就是說人們應該在工作上永不知足。將來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更不應該知足。眾所周知,英國大科學家牛頓青年時代可謂才華橫溢,前半生發(fā)現(xiàn)了牛頓力學定律,為物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其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到了晚年,他自我滿足,不再深入研究,信了神學,徘徊不前。因此,他的后不生,顯得黯然失色。
與他相反,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為了測定熱量和功的數(shù)量的關系,精心設計量熱器。經(jīng)過多次實驗,他的實驗結果本來已經(jīng)相當精確了,但他并沒有滿足已有的成就,在四十年里,一共進行了四百多次實驗。他得到的數(shù)值,保持了三十年沒有較大的變化。這在物理學是極為罕見的.氣可夫曾有句名言:對自己不滿足,是任何天才的根本特征.由此看來,科學事業(yè)中“知足者”是不會常樂的。
那么生活上是不是就可以“知足常樂呢?”我認為可以也不可以,就個人來說,不應該貪得無厭、損人利己,一味去追求金錢和物質(zhì)財富,這就是雷鋒同志所說的“在生活上要向低標準看齊”的意思吧!但如果是對全體人民生活水平而言,則應該“不知足”。建國五十多年了,這些年來,我們的生活水平雖然在不斷提高,但我們應該看到有些貧困地區(qū)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未解決,或剛剛解決,我們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如果我們“知足”了,那么我們就再也不能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這樣不但趕不上發(fā)達國家,而且還會更加落后。那時,人民不僅不會“常樂”,而會“常愁”了。
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改革的時代,知識和信息的時代,科學技術一日千里,“不是強者,就不屬于這個時代”,就不能“知足”,而要不斷進取。
知足,會目光短淺;知足,會固步自封;知足,會見識淺薄。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給人帶來“常憂”而不是“常樂”。只有不知足,才能使人具有追求、探索、開拓的當代精神;給人以堅強的意志,奮斗的激情;使人不屈不撓,勤學好問,只有奮勇登攀,勇往直前,才能“其樂無窮”!
簡評:這是篇學生習作,小作者對“知足常樂”這個問題,一分為二地看,既看到“知足常樂”的一面,又看到“常樂者不知足”的一面,并且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針對不同對象“學習”“工作”“生活”辯證地看待“知足常樂”,就是在“生活”這一方面,作者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lián)系發(fā)展地看問題,抓住了問題的要害,說理清楚較透徹,令人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