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新教案之杜鵑枝上杜鵑啼1

字號:

杜鵑枝上杜鵑啼
    【自讀導言】
    傳說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因名為杜鵑。又叫杜宇,因其聲若“不如歸”,也叫子規(guī)。而杜鵑花則傳為杜鵑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鵑啼血來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離愁的寄托。自古以來,文不絕書。
    作者即以此為契機,生而發(fā)之,從給自己起名“瘦鵑”寫起,寫到了“愁種子”的歡愉之聲,寫到了自己“從此東涂西抹,沿出至今,倒變成了正式的名號”的過程。從而暗示人世間的悲苦并非不可變更。作者從悲苦之情出發(fā),通過寫杜鵑花和杜鵑鳥的特殊關系以及對它進行全面細致的介紹,如杜鵑鳥生物學上的特征,它的歷史傳說、它的文學象征意義等等。進而闡明作者對它的某種喜愛之情。
    而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是以他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為底蘊,廣征博引,左右逢源,巧妙地把一位有著深厚學養(yǎng)的學者的情懷寫了出來。而這一點也正是文章的價值所在:從作者的論述中,我們知道,“杜鵑”一詞一語雙關,它既指作為植物的杜鵑花,又指作為禽鳥的杜鵑鳥。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它都是我國文學藝術作品中有著特殊內涵的一種象征物。
    作者認為,既然杜鵑只是一只鳥,那么它的象征意義就是不可固定的。而外國人會把這只鳥看作是歡愉的象征,那么,我們就沒有必要一定說它是悲苦的象征。相反這只是一種心理作用罷了。但是因為作者行文技巧高超,因而,他的表述含蓄而婉轉,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引而不發(fā)。
    本文文字比較淺顯,不難掌握,但是寫法比較出新,因此在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通過學習本文,了解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杜鵑的有關知識,感知悠久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目標,德育目標)
    二.通過學習本文,認識和學習作者使用對比的技巧來組織材料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標)
    三.學習作者引而不發(fā),含而不露的表達技巧。(智育目標)
    本文學習的重點是對“杜鵑啼血”、“杜鵑啼悲”含義的理解。難點是對作者抒發(fā)的感情的認識。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中,“杜鵑啼血”、“杜鵑啼悲”是用來比喻悲苦的心情的。雖然“杜鵑啼血”、“杜鵑啼悲”只是神話傳說,也是一個歷史典故,它本身并沒有多少科學性可言,但是由于它具有較長的歷史,所以它已經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此我們并沒有多少辯解它的理由。但是,社會在發(fā)展,人們的認識在改變,對此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作者正是站在這個角度去行文的。學習時,把握這兩者的關系就可以較好地理解本文的內容。
    在對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的認識上,我們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原因是作者的這篇文章寫得比較隱誨。學習時,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需要注意的:
    一.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杜鵑啼血”、“杜鵑啼悲”的含義是什么。
    二.作者對此持什么態(tài)度。(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但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三.作者有沒有自己的鮮明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