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曰:“盍往歸焉?!奔爸粒鞑?,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①,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惑焉,儻②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節(jié)選自《史記·伯夷列傳》)來源:www.examda.com
注:①木主:木制的靈牌;號為文王,尊稱西伯昌為周文王。②儻:假如。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叔齊讓伯夷 讓:責備
B.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離開
D.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 宗:尊奉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遂餓死于首陽山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B.①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①亦各從其志也 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①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國人立其中子 B.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軌 D.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shù)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繼承君位而相繼逃走,國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齊看見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時征討紂王,“恥之,義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
C.顏淵敏而好學,他立志學習伯夷兄弟堅守節(jié)操,以致終身貧困,寧可餓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對當時那些操行不端、違法亂紀者卻終身安逸快樂,有操行者卻要橫遭災禍的現(xiàn)象,深感疑惑。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10題。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以任俠自喜,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謫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yè),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于己。與官屬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惟恐后。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②稱鄭莊。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jié),漢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③人,多逋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fā)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shù)歲,以官卒。鄭莊始列為九卿,中廢,家貧,賓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無余貲財。莊兄弟子孫以莊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鄭亦云,悲夫!
(節(jié)選自《史記·汲鄭列傳》)
[注]①洗沐,假期,猶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論、行為一致。③僦,運送。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存:問候
B.與官屬言,未嘗名吏 名:名稱
C.天下費多,財用益匱 匱:缺乏
D.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 闐:充滿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fā)其事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B.①以武安侯、魏其時議 ②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①常引以為賢于己 ②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D.①翟公乃大署其門曰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7、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鄭莊禮賢下士的一組是( )
①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 ②其慕長者如恐不見 ③執(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④推轂士及官屬丞史 ⑤與官屬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 ⑥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莊喜好交友,樂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長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備置馬匹,拜謝賓朋,往往通宵達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進言的機會,他說的都是稱贊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薦賢士和屬下的丞史。
C.鄭莊喜好黃帝、老子的學說,受其影響,在朝廷議事時,常常隨聲附和,迎合皇上意旨,從不隨便說是論非。
D.鄭莊為官廉潔,平時完全依靠俸祿和賞賜來結交朋友,雖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沒有剩余的財物。
9、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遷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史學家的眼光評價鄭莊、翟公“有勢”和“無勢”時的不同境遇,視角新穎。
B.司馬遷的觀點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危難之中見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鑒意義。
C.啟示后人在交友時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貴貧賤為原則,發(fā)人深思。
D.運用對比手法,如翟公與鄭莊對比,貧富、貴賤對比,將觀點闡述得鮮明深刻。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執(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譯文:
(2)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
譯文: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曰:“盍往歸焉?!奔爸粒鞑?,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①,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惑焉,儻②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節(jié)選自《史記·伯夷列傳》)來源:www.examda.com
注:①木主:木制的靈牌;號為文王,尊稱西伯昌為周文王。②儻:假如。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叔齊讓伯夷 讓:責備
B.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離開
D.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 宗:尊奉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遂餓死于首陽山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B.①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①亦各從其志也 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①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國人立其中子 B.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軌 D.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shù)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繼承君位而相繼逃走,國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齊看見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時征討紂王,“恥之,義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
C.顏淵敏而好學,他立志學習伯夷兄弟堅守節(jié)操,以致終身貧困,寧可餓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對當時那些操行不端、違法亂紀者卻終身安逸快樂,有操行者卻要橫遭災禍的現(xiàn)象,深感疑惑。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10題。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以任俠自喜,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謫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yè),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于己。與官屬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惟恐后。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②稱鄭莊。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jié),漢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③人,多逋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fā)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shù)歲,以官卒。鄭莊始列為九卿,中廢,家貧,賓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無余貲財。莊兄弟子孫以莊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鄭亦云,悲夫!
(節(jié)選自《史記·汲鄭列傳》)
[注]①洗沐,假期,猶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論、行為一致。③僦,運送。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存:問候
B.與官屬言,未嘗名吏 名:名稱
C.天下費多,財用益匱 匱:缺乏
D.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 闐:充滿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fā)其事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B.①以武安侯、魏其時議 ②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①常引以為賢于己 ②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D.①翟公乃大署其門曰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7、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鄭莊禮賢下士的一組是( )
①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 ②其慕長者如恐不見 ③執(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④推轂士及官屬丞史 ⑤與官屬言,未嘗名吏,若恐傷之 ⑥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莊喜好交友,樂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長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備置馬匹,拜謝賓朋,往往通宵達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進言的機會,他說的都是稱贊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薦賢士和屬下的丞史。
C.鄭莊喜好黃帝、老子的學說,受其影響,在朝廷議事時,常常隨聲附和,迎合皇上意旨,從不隨便說是論非。
D.鄭莊為官廉潔,平時完全依靠俸祿和賞賜來結交朋友,雖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沒有剩余的財物。
9、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遷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史學家的眼光評價鄭莊、翟公“有勢”和“無勢”時的不同境遇,視角新穎。
B.司馬遷的觀點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危難之中見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鑒意義。
C.啟示后人在交友時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貴貧賤為原則,發(fā)人深思。
D.運用對比手法,如翟公與鄭莊對比,貧富、貴賤對比,將觀點闡述得鮮明深刻。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執(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
譯文:
(2)夫以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