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手升級CPU之前,我們應當先討論一下筆記本專用CPU(Mobile CPU)的封裝問題,這是升級的前提,同時也是升級成功的關鍵。
結構分析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封裝形式對于芯片僅僅是一個外殼,是機械結構性的保護;然而現(xiàn)階段芯片的封裝除了結構特性外,還包含了散熱機制,并成為了電性能上芯片與主板連接的平臺。進一步說,封裝的復雜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芯片的結構特性和設計方法。對CPU這種復雜的芯片而言,其封裝的技術更加復雜。由于封裝的意義在于限度的保障CPU發(fā)揮它的性能和提供一個與主板的連接平臺,因此封裝的性能和結構,是實現(xiàn)筆記本專用CPU體積小,散熱快,功耗低等各項特性的保證。
CPU的高速發(fā)展,對筆記本電腦的體積、散熱、功能等限制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作為筆記本電腦專用CPU,為了滿足上述要求,也只好從封裝來做文章了。一般而言,采用什么樣的封裝形式往往取決于各個時代CPU的技術和成本等因素。對筆記本電腦來說,由于其結構空間緊湊狹小,因此它的體積直接影響到筆記本電腦的厚度和空間利用率;它的散熱效果直接影響到機器運行的穩(wěn)定性;它的功耗則影響到筆記本電腦電池的使用時間。這些技術指標與筆記本電腦CPU所采用的封裝形式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封裝技術對于筆記本電腦專用CPU而言,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術體現(xiàn),這也就是在我們給筆記本電腦CPU升級之前,必須首先考慮封裝問題的原因。
與臺式電腦一樣,筆記本專用CPU的封裝形式也因各代CPU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筆記本電腦專用CPU的封裝形式,以供升級時參考。(介紹將從Pentium MMX開始,再此之前的386和486級別的Mobile CPU時至今日已經(jīng)沒有升級的意義,所以不再介紹。部分使用AMD和TM移動式CPU的產(chǎn)品數(shù)量少,因此也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nèi))TCP(Tape Carrier Package):薄膜封裝TCP技術,主要用于INTEL Mobile Pentium MMX上。采用TCP封裝技術的CPU的發(fā)熱量相對于當時的普通PGA針腳陣列型CPU要小得多,運用在筆記本電腦上可以減小附加散熱裝置的體積,提高主機的空間利用率,因此多見于一些超輕薄筆記本電腦中。但由于TCP封裝是將CPU直接焊接在主板上,因此普通用戶是無法更換的。在此筆者就作簡單的介紹。
MMC(Mobile Module Connector):MMX時代的中后期,Intel推出了模塊化封裝IMM(Intel Mobile Module)的筆記本電腦專用CPU,也就是這里所說的MMC的封裝形式。采用這種封裝的CPU實際上是一個包括CPU在內(nèi)的電路板,它由CPU內(nèi)核,芯片組的北橋芯片,電壓轉換部分和系統(tǒng)維護總線溫度檢測器組成。MMC是一種模塊化的可抽換封裝,采用兩條特殊的接口與主板連接。采用MMC封裝的優(yōu)點是由于它集成了主板上的北橋,從而使主板的設計得到簡化,降低了成本。
MMC1:MMC1封裝模塊的CPU是Intel 筆記本電腦專用CPU從MMX時代到 Pentium II時代的過渡產(chǎn)品,Intel于1998年4月推出的首款筆記本電腦專用PentiumⅡ CPU中采用的就是這種封裝形式,與MMC類似,MMC1也是一個包含CPU在內(nèi)的電路板,不同是MMC1的電路板中還包含了Pentium II的二級緩存(L2-Cache),并且模塊中集成的北橋芯片組改成了440BX芯片組的北橋。根據(jù)內(nèi)部440BX芯片組北橋的不同,MMC1又分為AGP SET 和PCI SET兩種。后者不支持AGP顯卡而只能使用PCI顯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MC1封裝的CPU也是通過兩條插槽與主板連接,共280針。
結構分析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封裝形式對于芯片僅僅是一個外殼,是機械結構性的保護;然而現(xiàn)階段芯片的封裝除了結構特性外,還包含了散熱機制,并成為了電性能上芯片與主板連接的平臺。進一步說,封裝的復雜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芯片的結構特性和設計方法。對CPU這種復雜的芯片而言,其封裝的技術更加復雜。由于封裝的意義在于限度的保障CPU發(fā)揮它的性能和提供一個與主板的連接平臺,因此封裝的性能和結構,是實現(xiàn)筆記本專用CPU體積小,散熱快,功耗低等各項特性的保證。
CPU的高速發(fā)展,對筆記本電腦的體積、散熱、功能等限制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作為筆記本電腦專用CPU,為了滿足上述要求,也只好從封裝來做文章了。一般而言,采用什么樣的封裝形式往往取決于各個時代CPU的技術和成本等因素。對筆記本電腦來說,由于其結構空間緊湊狹小,因此它的體積直接影響到筆記本電腦的厚度和空間利用率;它的散熱效果直接影響到機器運行的穩(wěn)定性;它的功耗則影響到筆記本電腦電池的使用時間。這些技術指標與筆記本電腦CPU所采用的封裝形式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封裝技術對于筆記本電腦專用CPU而言,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術體現(xiàn),這也就是在我們給筆記本電腦CPU升級之前,必須首先考慮封裝問題的原因。
與臺式電腦一樣,筆記本專用CPU的封裝形式也因各代CPU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筆記本電腦專用CPU的封裝形式,以供升級時參考。(介紹將從Pentium MMX開始,再此之前的386和486級別的Mobile CPU時至今日已經(jīng)沒有升級的意義,所以不再介紹。部分使用AMD和TM移動式CPU的產(chǎn)品數(shù)量少,因此也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nèi))TCP(Tape Carrier Package):薄膜封裝TCP技術,主要用于INTEL Mobile Pentium MMX上。采用TCP封裝技術的CPU的發(fā)熱量相對于當時的普通PGA針腳陣列型CPU要小得多,運用在筆記本電腦上可以減小附加散熱裝置的體積,提高主機的空間利用率,因此多見于一些超輕薄筆記本電腦中。但由于TCP封裝是將CPU直接焊接在主板上,因此普通用戶是無法更換的。在此筆者就作簡單的介紹。
MMC(Mobile Module Connector):MMX時代的中后期,Intel推出了模塊化封裝IMM(Intel Mobile Module)的筆記本電腦專用CPU,也就是這里所說的MMC的封裝形式。采用這種封裝的CPU實際上是一個包括CPU在內(nèi)的電路板,它由CPU內(nèi)核,芯片組的北橋芯片,電壓轉換部分和系統(tǒng)維護總線溫度檢測器組成。MMC是一種模塊化的可抽換封裝,采用兩條特殊的接口與主板連接。采用MMC封裝的優(yōu)點是由于它集成了主板上的北橋,從而使主板的設計得到簡化,降低了成本。
MMC1:MMC1封裝模塊的CPU是Intel 筆記本電腦專用CPU從MMX時代到 Pentium II時代的過渡產(chǎn)品,Intel于1998年4月推出的首款筆記本電腦專用PentiumⅡ CPU中采用的就是這種封裝形式,與MMC類似,MMC1也是一個包含CPU在內(nèi)的電路板,不同是MMC1的電路板中還包含了Pentium II的二級緩存(L2-Cache),并且模塊中集成的北橋芯片組改成了440BX芯片組的北橋。根據(jù)內(nèi)部440BX芯片組北橋的不同,MMC1又分為AGP SET 和PCI SET兩種。后者不支持AGP顯卡而只能使用PCI顯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MC1封裝的CPU也是通過兩條插槽與主板連接,共280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