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xué):腎臟病證護理

字號:

淋癥
    淋癥是指小便頻數(shù)短澀,淋瀝刺痛,欲出未盡,或兼小腹拘急引痛溲有砂石的病證。 中醫(yī)對本證的論述頗多,《諸病源候論》指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腎虛則小便數(shù),膀胱熱則水下澀,數(shù)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淋。”指出了本病的特點并闡明了發(fā)病因素及病理機制,為治療提供了依據(jù);歷代醫(yī)家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將淋證分為熱 、石、血、膏、勞五種證型。 西醫(yī)之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結(jié)石、腫瘤以及乳糜尿等,均可參照本證辯證治療及護理。
    1、 病因病機 《金匱要略·五臟風(fēng)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認為淋證的病因是“熱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認為:“淋有五,皆屬于熱”。但從臨床上看,尚有實熱與虛熱之分。
    (1) 膀胱濕熱:外感濕熱之邪;或過食辛辣醇酒味之品,釀成濕熱,下注膀胱;或下陰不法,*濁之邪侵入膀胱,釀成濕熱,發(fā)而為淋。小便灼熱刺痛者,稱為熱淋;濕熱蘊積,尿液受其煎熬,日久尿中雜質(zhì)結(jié)為砂石者,則為石淋。;濕熱郁結(jié)于下,氣化不利,清濁相混,脂液從小便而出,尿如膏脂者,謂之膏淋;熱盛傷絡(luò),迫血妄行,小便澀痛有血者,則為血淋。
    (2) 脾腎虧虛:淋久不愈,耗傷正氣,或年老體衰久病體虛,勞累過度,房室不節(jié),均可導(dǎo)致脾腎虧虛。腎虧則下元不固,脂液下泄,發(fā)為膏淋;脾虛則中氣下陷,則為氣淋;腎陰虧虛,虛火灼絡(luò),尿中帶血,則為血淋。
    (3) 肝郁氣滯:怒傷肝,肝郁而氣機不暢,郁久化火,影響膀胱氣化,則少腹作脹,尿時艱澀且痛,余瀝不盡,而發(fā)為氣淋。若中氣下陷引起的氣淋為虛證,肝郁氣滯引起的氣淋為實證。
    2、 辯證論治 淋證初起或在急性發(fā)作期,多為實證、熱證,治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通淋排石和疏利氣機的原則;經(jīng)久不愈者,多為虛證,當(dāng)以健脾補腎益氣為原則。
    (1) 熱淋:
    證候:小便頻數(shù),灼熱刺痛,淋瀝不暢,尿夜黃濁,少腹拘急脹痛,或有惡寒發(fā)熱,頭身痛,口苦,大便秘結(jié),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瀉火,利濕通淋。
    主方:八正散。
    (2) 石淋:
    證候:小便澀痛,尿中夾石帶血,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刺痛,窘迫難忍,或腰腹絞痛,少腹拘急。舌紅,苔正?;虮↑S而膩,脈弦或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排石通淋。
    主方:石葦湯。
    (3) 血淋:
    ① 實證:
    證候:小便熱澀刺痛,尿色紫紅,或挾有血塊,小腹疼痛滿急,可見心煩,舌苔薄黃,脈數(shù)有力。
    治法: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主方:小薊飲子和導(dǎo)赤散。
    ② 虛證:
    證候:尿色淡紅,尿時疼痛澀滯癥輕,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淡紅,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清熱,補虛止血。
    主方:知柏地黃丸。
    (4) 氣淋:
    ① 實證:
    證候:小便澀滯,淋瀝不暢,少腹?jié)M痛,苔薄白,脈沉弦。
    治法:利氣疏導(dǎo)。
    主方:沉香散。
    ② 虛證:
    證候:少腹墜脹,尿有余瀝,面色白,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虛細無力。
    治法:補中益氣。
    主方:補中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