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既
1.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結(jié)??勺g為“……以后”“已經(jīng)”“完全”等,有時“既已”連用,可譯為“已經(jīng)……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時間以后,發(fā)生了某事,可譯為“不久”,有時“既而”連用,意義不變。例如: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jì)。(《子魚論戰(zhàn)》前“既”,已經(jīng);后“既”,完全。)
弗聽,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左傳》文公元年)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2.用作連詞。連接詞與詞、分句與分句,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實(shí)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論。常和“且”“則”“又”等詞前后呼應(yīng)。例如: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謀攻》)
即
1.用作連詞。用在復(fù)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讓步,可譯為“即使”“縱使”;或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與妻書》)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2.用作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前后兩件事緊相銜接,或表示兩種情況緊相聯(lián)系??勺g為“立即”“馬上”“就”等。例如:
(樊)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
既
1.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結(jié)??勺g為“……以后”“已經(jīng)”“完全”等,有時“既已”連用,可譯為“已經(jīng)……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時間以后,發(fā)生了某事,可譯為“不久”,有時“既而”連用,意義不變。例如: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jì)。(《子魚論戰(zhàn)》前“既”,已經(jīng);后“既”,完全。)
弗聽,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左傳》文公元年)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2.用作連詞。連接詞與詞、分句與分句,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實(shí)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論。常和“且”“則”“又”等詞前后呼應(yīng)。例如: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謀攻》)
即
1.用作連詞。用在復(fù)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讓步,可譯為“即使”“縱使”;或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與妻書》)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2.用作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前后兩件事緊相銜接,或表示兩種情況緊相聯(lián)系??勺g為“立即”“馬上”“就”等。例如:
(樊)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