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閱讀,以讀促寫

字號:

學校語文教學中推行“大雙”實驗(大量讀寫,雙軌運行),要求每個學生每周寫一篇800字的讀書筆記,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和寫作次數(shù),學生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相應提高,有許多學生作文在市級以上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但總體而言,還有不少學生還是感到學習語文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特別寫作更是令人頭痛,怎樣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給同學們提以下幾點建議:
    一、轉(zhuǎn)變態(tài)度,重視閱讀
    同學們交上來的閱讀筆記本,老師批閱后的總體感受是“量”足“質(zhì)”不高。好多同學都是整篇文章抄在筆記本上,這是把閱讀筆記當成“任務”來完成了。而這種“大面積”摘抄型是省時省心的一種筆記。其實閱讀筆記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習慣隨意些。閱讀時可以摘抄詞、句、段、篇,既可以簡單的評點,也可以寫讀后感、寫體會等等,閱讀過程中必須用心去讀,用心去記筆記。
    二、博覽群書,多讀好書
    我們經(jīng)常說“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都是強調(diào)多讀,做到博覽群書。當然,我們學習很緊張,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少,這就需要有選擇的多讀好書。一種方法是比較閱讀,例如學了魯迅的《孔乙已》后,你可以利用寶貴的課余時間讀一讀《狂人日記》、《阿Q正傳 》、《藥》、《祝?!返刃≌f,在比較閱讀中加深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在學《變色龍》后,你可以讀一讀《一個小官員之死》、《套中人》、《苦惱》等,在這樣的比較閱讀中,就可以對契可夫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風格理解得深刻一些。另一種就是拓展閱讀,例如學過《亞洲的發(fā)現(xiàn)》,你就可以翻閱一下有關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世界地圖冊,進一步了解課文中涉及到的歷史知識和地理知識。另外,你一定要擠出時間瀏覽報刊,包括你感興趣的及特長方面的,這些都有助于你擴大知識面,積累信息庫存,培養(yǎng)學習習慣。當然除了“博”之外,還得“精”,這兩者應該是統(tǒng)一的,相輔相成的。你在閱讀時,讀到精彩之處,一定要靜下心來,細嚼慢咽,甚至一句“嚼”上三、四遍,直到品出滋味來,真正做到讀有所得??傊x書既要“博覽”,又要“深”思,這樣才能為寫作打牢基礎。
    三、勤摘勤寫,變苦為樂
    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很有道理的。在你“博”讀、“精”讀時,在你讀名著和看報刊時,你一定要重視摘抄,記多了,寫作時好詞好句才能隨手拈來。每周都要寫一兩篇“自由文”,來開拓思路、活躍思維。這樣你寫作時,文思堵塞“山窮水‘盡’疑無路”的“苦”就會變成豁然開朗——“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樂”了。
    總之,你重視閱讀,重視積累,重視練筆,你就不會感到作文頭痛,你就不會感到學習語文是件困難的事了。不信,你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