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傷科學》第六章:骨折概論(1)

字號:

【學習指導】
    學時安排:4學時。
    本章著重介紹骨折的有關知識。應掌握骨折的定義、病因病理、分類、臨床表現(xiàn)、治療原則,了解骨折愈合過程和影響骨折愈合因素等,為學習骨折各論打好基礎
    【基本概述】
    由于外力的作用,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遭到部分或完全的斷裂,即稱骨折。兒童的骨骺分離亦屬骨折,因為在骨骺的斷面上可帶有數(shù)量不等的骨組織。
    中醫(yī)在防治骨折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骨折的治療在中醫(yī)傷科學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復位、固定、練功活動和藥物治療四個方面均各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
    【病因病理】
    一、骨折的原因
    受傷的原因包括生活損傷、工業(yè)損傷、交通損傷、農業(yè)損傷、運動損傷、火器損傷、自然災害損傷。
    二、骨折的內因
    內因是引起骨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全身健康狀況、骨質本身狀況、骨的解剖結構特點、骨與周圍軟組織的特殊解剖關節(jié)。
    三、骨折的外因
    外因即作用于人體的致傷暴力,可分為四種形式:直接暴力、間接暴力、肌肉牽拉、疲勞骨折。
    四、骨折的移位
    附:
    【病因病理·骨折內因】
    1. 全身健康狀況:身體強健者必然筋骨壯實,不易受損;身體虛弱者,平時又缺乏鍛煉或長期廢用者,其骨質脆弱疏松,受傷時就容易引起骨折。如股骨頸骨折等。
    2. 骨質本身狀況:年齡不同,發(fā)生骨折的性質和部位亦不同,如幼兒易發(fā)生青枝骨折;18歲以下的青少年因骨骺尚未閉合,關節(jié)附近被外力撞擊,則易發(fā)生骨骺分離;老年人因骨質疏松脆弱亦易發(fā)生骨折。另外骨質本身異常也是發(fā)生骨折的一種因素,可造成病理性骨折,如先天性疾病“脆骨病”,也叫成骨細胞發(fā)育不全;營養(yǎng)不良性
    疾病如幼兒的佝僂病,成人的軟骨??;內分泌性疾病如甲亢;炎癥性病變如化膿性骨髓炎,骨囊腫等。
     3. 骨的解剖結構特點:這是骨折易發(fā)生在一定部位的重要原因。如肱骨下端扁而寬,在前面的冠狀窩和后面的鷹嘴窩之間,僅有一層薄的骨片,故這一部位即肱骨髁上很容易發(fā)生骨折。
     4. 骨與周圍軟組織的特殊解剖關節(jié):這是某一部位易發(fā)生骨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如肱骨內上髁骨折,因跌倒時由于屈腕肌群的強力收縮所造成;某些髕骨骨折是由于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將骨質撕斷的結果。
    【病因病理·骨折外因】
    1. 直接暴力:骨折發(fā)生于外來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打傷、壓傷、槍傷、炸傷及撞擊傷等。這類骨折的特點多為橫斷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處的軟組織損傷較嚴重,多為開放性骨折;若打擊物由外向內穿破皮膚則感染率高;若發(fā)生在前臂或小腿則骨折在同一平面。
    2. 間接暴力:包括傳達暴力及扭轉暴力等。是指骨折發(fā)生于遠離外來暴力作用的部位。亦就是不發(fā)生在直接受到外力打擊的部位,而在其他部位。如由高處摔下臀部著地而引起的腰椎壓縮性骨折。這類骨折的特點多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處的軟組織損傷較輕;若為開放性骨折,多為骨折斷端由內向外穿破皮膚,故感染率較低;若骨折發(fā)生在前臂或小腿,則骨折的部位不在同一平面。
    3. 肌肉牽拉:由于肌肉急驟收縮和牽拉而發(fā)生骨折。如髕骨骨折,肱骨干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4. 疲勞骨折(持續(xù)性骨折):多為骨骼過度疲勞而致。易發(fā)生在長途跋涉后或行軍途中,以足的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三分之一處的疲勞骨折為多見,這種骨折多無移位,但愈合緩慢。
    【病因病理·骨折移位】
    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取決于外力的性質、大小和作用方向,以及骨折后的肌肉韌帶收縮牽拉和肢體重力的影響,臨床上常見的骨折移位有以下五種,常合并存在。    
    成角移位:兩骨折段的軸線交叉成角,以角頂?shù)姆较蚍Q為向前、向后、向內、向外成角[如圖①]
    側方移位:骨折遠端移向側方[如圖②]。
    縮短移位(重疊移位):兩骨折段相互重疊或嵌插使骨的長度縮短[如圖③]。
    分離移位:兩骨折段互相分離,使骨折斷端間隙增大,骨的長度增加[如圖④]。
    旋轉移位:骨折段圍繞骨的縱軸而旋轉移位[如圖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