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兒科學》知識點輔導:常見病癥——食積(積滯)

字號:

[概  述]
    1.定義
    積滯是由乳食喂養(yǎng)不當,停積脾胃,運化失健引起的一種病證。以不思乳食,腹脹噯腐,大便不調(diào)為特點。
    2.發(fā)病特點
    多見于嬰幼兒。常在感冒、泄瀉中合并出現(xiàn)。脾胃虛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養(yǎng)的嬰幼兒容易反復發(fā)病。
    3.預后
    失治誤治可轉(zhuǎn)化成疳。
    [病因病機]
    1.病因
    主要由于乳食內(nèi)積,脾胃虛弱。
    2.病機
    乳食停滯不化,氣滯不行。
    (1) 積滯可分為傷乳和傷食。傷于乳者,多因乳哺不節(jié),啼叫即乳,或人工喂養(yǎng),食乳過量或乳液變質(zhì),冷熱不調(diào),皆能停積胃中,壅而不化,成為乳積;傷于食者,多因飲食喂養(yǎng)不當,如嗜食無度,雜食亂投,生冷不節(jié),食物難化,或過食甘肥粘膩等不易消化食物,則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乳食停積胃腑,胃失和降,嘔吐乳片食物;脾不運化,氣滯于中,出現(xiàn)脘腹脹滿疼痛,大便不調(diào);乳食停積腐敗,則吐物酸餿,瀉下臭如敗卵。
    (2) 脾胃虛弱,胃不熟腐,脾失健運,飲食稍有不當,則乳食停滯為積,此因虛致積,為虛中夾實之候,多由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后天調(diào)護失宜,或由病后體虛未復所致。
    [診  斷]
    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脹痛,嘔吐酸餿,大便溏泄,臭如敗卵或便秘。
    2.煩躁不安,夜間哭鬧或有發(fā)熱等癥。
    3.有傷乳、傷食史。
    4.大便檢查,有不消化食物殘渣或脂肪球。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1)辨虛實(2)辨?zhèn)椤?BR>    2.治療原則
    實證以消食化滯為主,虛中夾實證治以消食健脾,消補并施。如有兼證,則隨證施治。
    3.分證論治
    [乳食內(nèi)積]
    [癥狀] 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脹滿,疼痛拒按,或有噯腐吞酸,惡心嘔吐,煩躁哭鬧,低熱,肚腹熱甚,大便*臭,舌淡,苔白膩。
    [治法] 消食化積。
    [方藥] 消乳丸、保和丸加減。
    [脾虛夾積]
    [癥狀] 神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jié)M,喜伏臥,嘔吐酸餿,夜寐不安,大便溏薄,日2~3次,夾有乳片或食物殘渣。舌淡紅,苔白膩,脈細弱或細滑。
    [治法] 健脾消積。
    [方藥] 健脾丸加減。
    [預防與護理]
    預防
    提倡母乳喂養(yǎng),按需喂給,不宜過饑過飽。隨年齡增長,根據(jù)由一種到多種,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則逐漸添加輔食,使乳嬰兒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
    護理
    節(jié)戒飲食,暫時控制飲食的種類和數(shù)量,使脾胃得到緩解和休息,對已經(jīng)形成的積食進行消化??梢越o患兒喂些蘿卜水,加快食積的消化。禁止亂投滋補之品,以防進一步加重積滯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