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兒科學(xué)》知識點輔導(dǎo):生長發(fā)育與生理特點(體格發(fā)育)

字號:

體格發(fā)育是健康小兒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的總結(jié),用來衡量小兒健康狀況的標準,體格發(fā)育與社會條件、氣候、地理、營養(yǎng)、疾病等有密切關(guān)系,必須綜合全面情況,方能作出正確判斷。現(xiàn)從體格發(fā)育方面列舉生理常數(shù)如下:
    體 重
    體重是作為衡量小兒生長發(fā)育和營養(yǎng)狀況的指標,也是西醫(yī)學(xué)計算藥量的根據(jù)。 小兒初生體重平均約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長700g,7個月到1歲平均每月增長500g,2歲時體重為12kg,2歲以后平均每年增長2kg.以下公式通常用于粗略估計小兒體重。
      ┌ 1~6個月 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0.7
      │
    1周歲內(nèi)  ┤ 7~12個月 體重(kg)=出生體重(kg)+6×0.7+(月齡-6)×0.5
      │
      └ 2~12歲 體重(kg)=年齡×2+8
    身 長(高)
    身長是反映骨骼發(fā)育的重要指標之一,身長的顯著異常是疾病的表現(xiàn),如身長低于正常的30%以上,要考慮侏儒癥、營養(yǎng)不良等。身長是指從頭頂?shù)阶愕椎娜黹L度,3歲以下臥位測量身長,3歲以上采用立位,要求足跟、臀、兩肩部及枕后同時緊靠立柱。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身長平均約50cm,出生后第1年增長25cm.2歲后用下列公式推算: 身長(cm)=75+5×年齡。 此外,還有上部量、下部量的測定。
    頭 圍
    頭圍:用軟卷尺齊雙眉上緣,后經(jīng)枕骨結(jié)節(jié),左右對稱環(huán)繞一周。新生兒頭圍平均34cm ,前半年約增加8~10cm,后半年約增加2~4cm,2歲時達48cm;第二年僅增加2cm,5歲時50cm,15歲時接近成人頭圍,約54~58cm.頭圍測量在2歲前最有價值,頭圍過大常見于腦積水和佝僂病后遺癥,過小見于腦發(fā)育不全及小頭畸形。
    胸 圍
    胸圍:沿*下緣水平繞胸一周的長度為胸圍。出生時胸圍平均32cm,小于頭圍1~2cm.1歲~1歲半時頭圍與胸圍相等,以后胸圍逐漸大于頭圍。1歲至青春前期胸圍超過頭圍的cm數(shù)約等于小兒歲數(shù)減1.佝僂病和營養(yǎng)不良則胸圍較小。
    囟 門
    囟門:前囟為頂骨和額骨邊緣形成的菱形間隙,后囟則為頂骨與枕骨邊緣形成的三角形間隙。后囟至遲約于生后6~8周閉合(部分出生時已閉合)。前囟出生時大小約1.5~2cm,后隨顱骨發(fā)育而增大,6個月后逐漸骨化而變小,約在1歲~1歲半時閉合。前囟檢查對兒科臨證很重要,早閉或過小見于小頭畸形;遲閉或過大見于佝樓病、克汀病或腦積水;前囟飽滿常見顱內(nèi)壓增高,常見于腦炎、腦膜炎、腦腫瘤等疾??;前囟凹陷見于極度消瘦或脫水者。
    牙 齒
    牙齒:牙齒可分為乳牙及恒牙兩種。約自6個月起(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12個月尚未出牙可視為異常,最晚2歲半出齊。2歲以內(nèi)乳牙的數(shù)目約為月齡減6.6~7歲乳牙開始脫落換恒牙。17~30歲恒牙出齊 ,共28~32個。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www.med66.com
    呼吸
    呼吸:年齡愈小,呼吸愈快。1~3個月每分鐘約45~40次,4~6個月每分鐘約40~35次,6~12個月每分鐘約35~30次,1~3歲每分鐘約30~25次。
    脈搏
    脈搏:年齡愈小,脈搏愈快。新生兒~1歲每分鐘160~120次,1~3歲每分鐘120~100次,3~5歲每分鐘110~90次,5~7歲每分鐘100~80次,7~12歲每分鐘90~70次。
    血壓
    血壓:年齡愈小,血壓愈低。一般收縮壓不得低于9.9~10.7kPa(75~80mmHg),不能超過16.0kPa(120mmHg),舒張壓不得超過10.7kPa(80mmHg)。正常情況下,下肢血壓比上肢血壓約高2.7~5.3kPa(20~40mmHg),各年齡期小兒的正常血壓,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收縮壓(kPa)=10.7+0.27×年齡
    舒張壓(kPa)=收縮壓×(1/2~2/3)
    測血壓應(yīng)在小兒安靜狀態(tài)下進行,一般只測一側(cè)上肢即可,懷疑有主動脈縮窄或大動脈炎時,應(yīng)測下肢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