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內(nèi)科疾病中的心理問題——第一節(jié)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會問題

字號:

心血管功能改變作為情緒反應的整合部分已為人們所熟知。人們常把心臟稱為“焦慮的專門器官”。情緒應激參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在文獻上早有報道,但由于情緒應激概念模糊,難以用單獨的量度來確定。Taggart等的研究表明,各種情緒應激都可以引起心動過速,主要是通過β-腎上腺素能機制;但在體驗,甚至預期疼痛發(fā)生的情境下,卻可引起心動過緩。這是由于在這種情境下明顯占優(yōu)勢的迷走神經(jīng)活動可以掩蓋增強了的交感性活動。
    近二十年來,對冠心及高血壓病中的心理社會因素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積累了不少資料。近來來對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心理因素也日益予以重視。
    專欄6-1 情緒對心臟的效應
    情緒應激與粥樣硬化病變有關,還涉及心絞痛、心律失常與猝死等心臟急癥。為探索這一關系,以心率、心電圖波形及血中兒茶酚胺濃度為指標來定量地評定不同類型和強度的情緒對心臟的影響。
    (一)輕度情緒(在城市中駕駛汽車)的影響
    在倫敦駕車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心動過速,正常人與冠心患者相似。在高速公路上駕車,峰值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間,口服β阻滯劑心得平使心動過速消失。
    3名正常人在實驗中呈現(xiàn)輕度ST-T改變(T波壓低或平坦)。曾報道一名21歲女性在倫敦公路上駕車時,因焦慮和害怕,引起心動過速,并有T波平坦,在給心得平后,T波轉為直立但仍有心動過速。
    (二)中度以上情緒(對公眾演講)的影響
    7名冠心病病人與8名正常被試者作兩次研究,一次服安慰劑,另一次服40mg心得平(均在演講前一小時服用))。未服β阻滯劑者,演講時均有一定程度的心動過速,可達180次/分,正常心臟組與冠心病組差別不顯著,用藥后兩組心動過速均受抑制。
    (三)強烈情緒的影響
    1.駕駛賽車 賽前15分鐘(10人)平均心率160±10.8次/分。比賽時,最小179±13.7次/分。在10分鐘到1.5小時的賽程中心率一直維持在高水平,比賽結束后一分鐘內(nèi)就恢復正常。
    在另一組擬比賽中測得用安慰劑組的心率平均為160±13.1次/分,口服β阻滯劑組為102±8.1次/分。
    2.跳傘 15名不同經(jīng)驗的被試者作26次觀察(每次15分鐘,包括跳傘前、后各5分鐘),其平均心率為:初學者(5人11次),183±6.0次/分;中間者(5人次),186±6.5次/分;有經(jīng)驗者(5人次),159±14.3次/分;全體(15人26次)為175±15.3次/分。
    (四)血漿中兒茶酚胺的濃度
    四種情緒應激前、后的血漿兒茶酚胺濃度(μg/L)
     人數(shù) 前 后 P值
    城市駕車 8 0.84 1.04 <0.01
    對公眾演講 21 0.90 1.20 <0.01
    駕賽車比賽 7 0.97 1.44 <0.05
    跳傘 8 0.93 2.20 <0.01
    (五)情緒與心動過緩
    一般認為,情緒喚醒引起心動過速,但在某些涉及到證實、體驗甚至期待疼痛的情景下,卻可引起心動過緩。如牙科手術病人,盡管血漿中腎上腺素水平明顯上升,但心率不快,提示此時迷走神經(jīng)活動占優(yōu)勢而掩蓋了增強了的交感神經(jīng)活動。有人對觀看暴力電影的被試者進行研究,也獲得類似結果。即在尿內(nèi)腎上腺素含量增加的同時,其心率卻下降到安靜時的水平以下,這種現(xiàn)象在循環(huán)生理學上稱為“增強的拮抗性”(accentuated antagonism),即交感神經(jīng)的背景水平愈高其迷走神經(jīng)活動的抑制效應也愈明顯(Taggart等,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