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公務員考試申論審題立意之三部曲

字號: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產生問題的“原因”,才是提出對策的“金鑰匙”。那么,應該如何使用因果分析法分析問題呢?也就是應該怎樣對一個問題進行因果分析呢?事實上,分析原因的角度是多種多樣的,在這里我們歸納出最普遍應用的幾個方法:利益分析法、供需分析法、內外因分析法。
     (一)利益分析法
     利用利益分析法分析問題、提出對策的具體思路包括三項:
     第一,確定利益的主體及其性質,是利益分析的首要程序。
     第二,分清利益的層次和地位。確定利益的主體和性質,還需要進一步分清利益的層次和地位,前者是為了排除非正當?shù)睦?,后者則是要在正當?shù)睦嬷袇^(qū)分利益的輕重、大小,從而為目標選擇和正確決策提供依據(jù)。
     第三,利益分析法的落腳點,就是依據(jù)分析出的原因,提出相應合理、可行、有效的對策。
     (二)供需分析法
     馬克思供需平衡理論也適用于認識分析和正確處理社會現(xiàn)象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問題。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供給與需求之間必須保持適度的均衡發(fā)展關系,即平衡比例關系,或協(xié)調發(fā)展關系,整個國家的社會生產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狀態(tài),整個社會經(jīng)濟才能保持持續(xù)增長和發(fā)展。一旦失衡,問題不可避免。把歷史唯物主義的供需平衡理論轉化成考察社會現(xiàn)象的方法論,這就是供需分析法。供需分析法適用于分析市場經(jīng)濟中存在供需的問題,如就業(yè)問題、交通擁堵問題、儲蓄與投資問題、價格問題、能源問題等等多種社會現(xiàn)象。
     (三)內外因分析法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所謂內因,就是內部矛盾,外因就是外部矛盾。在事物的發(fā)展中,內因與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但內外因在事物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當然這些分析方法有時是可以通用的。也就是說同一個問題,考生既可以用利益分析法分析原因,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或內外因分析法分析原因。
     例如青少年網(wǎng)絡游戲成癮的現(xiàn)象我們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來分析;污染反彈問題除可以用利益分析法還可以用內外因分析法分析原因,但該問題如果用供需分析法就不適用。
     因此考生在選擇用什么分析方法分析原因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題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