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擔過重呼喚課改,課改后負擔更重,普通高中教育何以陷入如此困境?顯然與制度的瓶頸制約直接相關。上述調查再次引發(fā)我們對課改與制度變革之間關系的思考。在兩者關系的處理上,目前采取的策略是分步走,即先頒布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并據此開發(fā)教材、試行,再推進與之相配套的制度變革,如高考制度改革,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等。分步走的背后是分離論,即兩者相對獨立,分開進行。它忽略了考試總是引導教學的事實,造成課改起步階段謹小慎微,沿著過去的慣性走,一旦高考方案出臺,發(fā)現教學與考試不對路子,便迅速調整,突擊性地彌補不足,結果師生負擔反而加重。先進的理念只有轉化為一定的制度中介,才能指導人的行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制度才能得以開發(fā)和利用。
課程不同于教學,它是對教學內容與活動的系統組織,涉及到課程目標、課程權力、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與評價等各個方面。一種課程、一種教學活動不僅有內容,還有其邏輯組織。課程結構性問題具體表現為學周、學期、學年、學段、學歷的劃分及學習領域、科目、模塊的組合。課程設計要從學生個人、社會需求及學科要求的角度設計學程、序列、單元,將不同層次的概念、技能、價值、經驗之間作有意義的聯結,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視野。它的實質是如何面對社會需求、學習者個人利益以及學科發(fā)展需要的制度架構問題,所反映的是課程的社會屬性、人本屬性與文化屬性問題。與此相關的課程改革過程,絕不是簡單地用一種理念取代另一種理念,用一種教材取代另一種教材,用一種教學方式取代另一種教學方式,而是要將新課程方案嵌入到實施的組織結構之中,形成一種情境、態(tài)勢、場域,促使學校教育情境下的不同課程理念的相互碰撞,不同教學內容的組合更新。同時促進教學組織、規(guī)范、內在激勵機制的更新。制度變革原本就不是課改之外的事,它內在地包含在課程變革之中。課改的重點在于制度重建,難點也在于制度重建,離開了制度變革的課改是深入不下去的。
與課程實施密切相關的制度變革問題主要有這樣三個方面。
一是課程研制權力的下放。高中新課程方案的核心是實現有層次、多樣化的課程結構及其靈活的、選擇性強的課程組合模式,讓學?;谧陨淼霓k學理念與定位編制自己的課程方案,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編制自己的課程表,“實現有個性的發(fā)展”。這顯然內在地包含著研制課程權力的下放。而在新課程推進過程中,課程決策權并沒有下放給學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及教研部門依然控制著教材選擇、模塊組合,甚至制訂統一的教學進度,安排統一的考試、檢查、評定等,學校在課程方案編制、教學內容的組織與進度安排,學業(yè)成績的評定上缺少起碼的彈性空間。
沒有教師參與的課改是不可能成功的。課改推進中,我們談論多的是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要緊和根本的是切實保證教師的專業(yè)自主權。讓教師被動接受各級各類課改培訓,疲于應付名目繁多的檢查、考試和來自政府官員、社會名流、普通百姓的非專業(yè)性評價,面臨著統考排名的壓力,教師不可能喚起內在的專業(yè)自覺,按照自己的專業(yè)理想信念去組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方法,也就不可能獲得相應的專業(yè)發(fā)展,真正承擔起教改的責任?,F實課程是在學校情境中師生通過任務的設計就地產出并共同建構出來的,是從現實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應試壓力下的教師總是會產出一套又一套的、與課改要求相距甚遠的“應試課程”、“應試方略”。給教師以必要的專業(yè)自主權,尊重教師的選擇與創(chuàng)造,把課改的根深入到基層的土壤才會成功??荚嚧?BR> 二是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課改的成效不可能完全反映在高考成績上,而高考顯然是對課改成效的為現實的檢驗。只要有考試存在,就存在著考試引導教學的事實。我們不可以取消考試,但可以改變考試競爭的模式。現在的考試讓所有的人接受同一學術標準的篩選,這與青少年多元智能相背離,與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相背離,也與高中新課程“實現有個性的發(fā)展”的目標相背離。從制度層面促進“有個性的發(fā)展”,必須引導升學競爭從標準化走向個性化,強化考試的選擇性,從試題的選擇到科目的選擇,再到報考專業(yè)、報考學校的選擇,逐步拓展可供考生自主選擇的制度空間,讓招生學校分別制訂自己的錄取標準和錄取辦法,促使錄取標準多樣化,才能徹底打破依據統考總分錄取和依據均分給學校、地區(qū)排名的格局。江蘇省2008年高考方案將學生選修成績轉化為等級,這在招生改革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問題在于行政部門不應當代替高校硬性規(guī)定上本一、本二一定要達到雙B要求,硬性規(guī)定不分文理,劃定同一分數線,而應當由學校根據專業(yè)需求及選考人數的不同,確定自己的語、數、外分數線及兩門選科的等級。招生制度改革極為重要的是高校應量身定制,走向個性化競爭。
三是教育供需的調節(jié)。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明文禁止教師學生周末、節(jié)假日補課,事實上是禁止不住的,無非是改變了地點、變換了方式而已,反而留出時空給家教,促成家教市場的繁榮,學生課業(yè)負擔并沒有真正減下來,家長也增加了經濟負擔。由于高校的擴招,對于大部分高中畢業(yè)生來講,上大學已經不成問題,問題在于上什么大學,能否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我們一直將考試分數看得過重,上什么學校,讀什么專業(yè),全憑分數說了算,舍棄了其他調節(jié)杠桿,這自然會加劇高考分數的競爭。高中課改的一些問題與高等教育機制不活、質量不高直接有關,不只是高中階段教育的問題。
課程不同于教學,它是對教學內容與活動的系統組織,涉及到課程目標、課程權力、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與評價等各個方面。一種課程、一種教學活動不僅有內容,還有其邏輯組織。課程結構性問題具體表現為學周、學期、學年、學段、學歷的劃分及學習領域、科目、模塊的組合。課程設計要從學生個人、社會需求及學科要求的角度設計學程、序列、單元,將不同層次的概念、技能、價值、經驗之間作有意義的聯結,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視野。它的實質是如何面對社會需求、學習者個人利益以及學科發(fā)展需要的制度架構問題,所反映的是課程的社會屬性、人本屬性與文化屬性問題。與此相關的課程改革過程,絕不是簡單地用一種理念取代另一種理念,用一種教材取代另一種教材,用一種教學方式取代另一種教學方式,而是要將新課程方案嵌入到實施的組織結構之中,形成一種情境、態(tài)勢、場域,促使學校教育情境下的不同課程理念的相互碰撞,不同教學內容的組合更新。同時促進教學組織、規(guī)范、內在激勵機制的更新。制度變革原本就不是課改之外的事,它內在地包含在課程變革之中。課改的重點在于制度重建,難點也在于制度重建,離開了制度變革的課改是深入不下去的。
與課程實施密切相關的制度變革問題主要有這樣三個方面。
一是課程研制權力的下放。高中新課程方案的核心是實現有層次、多樣化的課程結構及其靈活的、選擇性強的課程組合模式,讓學?;谧陨淼霓k學理念與定位編制自己的課程方案,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編制自己的課程表,“實現有個性的發(fā)展”。這顯然內在地包含著研制課程權力的下放。而在新課程推進過程中,課程決策權并沒有下放給學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及教研部門依然控制著教材選擇、模塊組合,甚至制訂統一的教學進度,安排統一的考試、檢查、評定等,學校在課程方案編制、教學內容的組織與進度安排,學業(yè)成績的評定上缺少起碼的彈性空間。
沒有教師參與的課改是不可能成功的。課改推進中,我們談論多的是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要緊和根本的是切實保證教師的專業(yè)自主權。讓教師被動接受各級各類課改培訓,疲于應付名目繁多的檢查、考試和來自政府官員、社會名流、普通百姓的非專業(yè)性評價,面臨著統考排名的壓力,教師不可能喚起內在的專業(yè)自覺,按照自己的專業(yè)理想信念去組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方法,也就不可能獲得相應的專業(yè)發(fā)展,真正承擔起教改的責任?,F實課程是在學校情境中師生通過任務的設計就地產出并共同建構出來的,是從現實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應試壓力下的教師總是會產出一套又一套的、與課改要求相距甚遠的“應試課程”、“應試方略”。給教師以必要的專業(yè)自主權,尊重教師的選擇與創(chuàng)造,把課改的根深入到基層的土壤才會成功??荚嚧?BR> 二是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課改的成效不可能完全反映在高考成績上,而高考顯然是對課改成效的為現實的檢驗。只要有考試存在,就存在著考試引導教學的事實。我們不可以取消考試,但可以改變考試競爭的模式。現在的考試讓所有的人接受同一學術標準的篩選,這與青少年多元智能相背離,與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相背離,也與高中新課程“實現有個性的發(fā)展”的目標相背離。從制度層面促進“有個性的發(fā)展”,必須引導升學競爭從標準化走向個性化,強化考試的選擇性,從試題的選擇到科目的選擇,再到報考專業(yè)、報考學校的選擇,逐步拓展可供考生自主選擇的制度空間,讓招生學校分別制訂自己的錄取標準和錄取辦法,促使錄取標準多樣化,才能徹底打破依據統考總分錄取和依據均分給學校、地區(qū)排名的格局。江蘇省2008年高考方案將學生選修成績轉化為等級,這在招生改革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問題在于行政部門不應當代替高校硬性規(guī)定上本一、本二一定要達到雙B要求,硬性規(guī)定不分文理,劃定同一分數線,而應當由學校根據專業(yè)需求及選考人數的不同,確定自己的語、數、外分數線及兩門選科的等級。招生制度改革極為重要的是高校應量身定制,走向個性化競爭。
三是教育供需的調節(jié)。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明文禁止教師學生周末、節(jié)假日補課,事實上是禁止不住的,無非是改變了地點、變換了方式而已,反而留出時空給家教,促成家教市場的繁榮,學生課業(yè)負擔并沒有真正減下來,家長也增加了經濟負擔。由于高校的擴招,對于大部分高中畢業(yè)生來講,上大學已經不成問題,問題在于上什么大學,能否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我們一直將考試分數看得過重,上什么學校,讀什么專業(yè),全憑分數說了算,舍棄了其他調節(jié)杠桿,這自然會加劇高考分數的競爭。高中課改的一些問題與高等教育機制不活、質量不高直接有關,不只是高中階段教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