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前周末同濟大學自主招生面試結束,2009年全國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基本畫上了句號。從北京的北大、清華,到本市的復旦、上海交大、同濟,不論是理科見長、還是文科出彩的高校,似乎都熱衷于“人文”方面的考題。有關專家表示,高校并非偏愛人文考題,而是傾向于考察高中生欠缺的、但卻是成才必需的知識,這是對高中應試教育的一種引導 人文知識、時政熱點唱主角
在今年所有的自主招生中,考察人文素養(yǎng)的試題無疑唱了主角。即便是同濟大學這所以理工科見長的學校,同樣對人文試題“偏愛有加”,該校副校長陳以一認為,這實際上是“偏愛”綜合素養(yǎng)。“自主招錄的學生仍要參加高考(論壇),而且必須過一本線才能享受相關優(yōu)惠政策,因此自主招生考試實則是對高考的補充,那么在考試內容上就不會重復應試試題,相反更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包括人文情懷、領袖氣質、專業(yè)奉獻精神等?!?BR> 對于高校偏愛“人文”的招錄趨向,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唐安國教授予以“糾正”———“自主招生其實不光是問了理科生文科題,也問了文科生理科題”。不過這并不是“刁難”學生,唐教授舉例說,比如問文科生“地球離月球多遠”、“衛(wèi)星脫離地球需要多少速度”等綜合理科知識,從思維方式上為文科生發(fā)展加把力;同樣,問理科生“如何減輕地震危害的發(fā)生”一個優(yōu)秀的理科生在著手解決工程問題時,如果沒有“以人為本”的理念,沒有社會責任,再好的方案恐怕也會有瑕疵。
知識結構可以“偏重”但不能“偏廢”
無論是“人文試題”也好,“科學試題”也罷,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題有不少脫離了高中的課堂教學,這在某種程度上對高中教育提出挑戰(zhàn)。在唐教授看來,高中文理分科使學生學習有專攻,有所偏重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偏廢”。
這一問題也引起了高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華東師大二附中校長何曉文表示,高中的主體課程并不會因為自主招生考試而改變,但是必須承認包括人文素養(yǎng)在內的綜合素養(yǎng),是人才培養(yǎng)必不可少的要素,這就需要高中額外添加補充性教育。
其實,諸如“你對‘范跑跑事件’怎么看”、“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在哪里”等有關時政消息的問題,并不是高中開出一兩門課就能解決的。而形式靈活的講座恰能時時跟進社會熱點,填補學生知識結構上的盲點。
何曉文校長也指出,正如人文素養(yǎng)非一張語文試卷所能體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也不會因為幾堂講座就能練就,學校在有意識地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補營養(yǎng)”的同時,更多的還是要看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為之付出的努力。
選才后還應注重個性化跟蹤培養(yǎng)
唐安國教授表示,自主招生不排除給予那些在某方面極具天賦、但嚴重偏科的學生進入求學的可能,這就更需要“跟蹤培養(yǎng)”,“一方面挖掘學生的潛能,另一方面對于他的缺陷進行常識性知識的補足。”如果和普通招收進校的同學接受一樣的教育,顯然有悖于“自主招生”的意義,也是一種資源浪費。他認為,對人才的跟蹤培養(yǎng)甚至可以延續(xù)到畢業(yè)三、五年后,而“跟蹤”的結果不光能夠回答如今對于“自主招生選拔人才是否合理”的爭論,主要的是能夠對現(xiàn)有教育起到引領和修正作用。
在今年所有的自主招生中,考察人文素養(yǎng)的試題無疑唱了主角。即便是同濟大學這所以理工科見長的學校,同樣對人文試題“偏愛有加”,該校副校長陳以一認為,這實際上是“偏愛”綜合素養(yǎng)。“自主招錄的學生仍要參加高考(論壇),而且必須過一本線才能享受相關優(yōu)惠政策,因此自主招生考試實則是對高考的補充,那么在考試內容上就不會重復應試試題,相反更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包括人文情懷、領袖氣質、專業(yè)奉獻精神等?!?BR> 對于高校偏愛“人文”的招錄趨向,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唐安國教授予以“糾正”———“自主招生其實不光是問了理科生文科題,也問了文科生理科題”。不過這并不是“刁難”學生,唐教授舉例說,比如問文科生“地球離月球多遠”、“衛(wèi)星脫離地球需要多少速度”等綜合理科知識,從思維方式上為文科生發(fā)展加把力;同樣,問理科生“如何減輕地震危害的發(fā)生”一個優(yōu)秀的理科生在著手解決工程問題時,如果沒有“以人為本”的理念,沒有社會責任,再好的方案恐怕也會有瑕疵。
知識結構可以“偏重”但不能“偏廢”
無論是“人文試題”也好,“科學試題”也罷,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題有不少脫離了高中的課堂教學,這在某種程度上對高中教育提出挑戰(zhàn)。在唐教授看來,高中文理分科使學生學習有專攻,有所偏重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偏廢”。
這一問題也引起了高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華東師大二附中校長何曉文表示,高中的主體課程并不會因為自主招生考試而改變,但是必須承認包括人文素養(yǎng)在內的綜合素養(yǎng),是人才培養(yǎng)必不可少的要素,這就需要高中額外添加補充性教育。
其實,諸如“你對‘范跑跑事件’怎么看”、“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在哪里”等有關時政消息的問題,并不是高中開出一兩門課就能解決的。而形式靈活的講座恰能時時跟進社會熱點,填補學生知識結構上的盲點。
何曉文校長也指出,正如人文素養(yǎng)非一張語文試卷所能體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也不會因為幾堂講座就能練就,學校在有意識地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補營養(yǎng)”的同時,更多的還是要看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為之付出的努力。
選才后還應注重個性化跟蹤培養(yǎng)
唐安國教授表示,自主招生不排除給予那些在某方面極具天賦、但嚴重偏科的學生進入求學的可能,這就更需要“跟蹤培養(yǎng)”,“一方面挖掘學生的潛能,另一方面對于他的缺陷進行常識性知識的補足。”如果和普通招收進校的同學接受一樣的教育,顯然有悖于“自主招生”的意義,也是一種資源浪費。他認為,對人才的跟蹤培養(yǎng)甚至可以延續(xù)到畢業(yè)三、五年后,而“跟蹤”的結果不光能夠回答如今對于“自主招生選拔人才是否合理”的爭論,主要的是能夠對現(xiàn)有教育起到引領和修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