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從青藏高原南下,其上游金沙江到了麗江縣石鼓鎮(zhèn),突然掉頭北轉,形成了V 形的大灣,這就是的長江第一灣。
石鼓鎮(zhèn)距麗江縣城70公里。在金沙江流轉角處的 小山崗上建有一面 漢白玉雕成的鼓狀石碑, 石鼓因此得名。 石碑直徑1.5米,系明代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年(1548-1561年)間,麗江土知府木高向北進軍吐蕾,得勝凱旋后的記功碑,石碑兩面都有陰刻銘文。
石鼓渡口江面寬闊,水勢緩和,適于擺渡,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中, 在此 “ 五月渡瀘 ”(金沙江古稱瀘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在賀龍、任弼時、肖克率領下,從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紅軍“長征渡口紀念碑”,碑高8.1米,氣勢雄偉, 莊嚴肅穆,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前的牌樓是紅軍渡江紀念室,室內陳列著紅二方面軍長征過云南的文物。
石鼓碑右側的江灣堤岸上, 有一片 護堤柳林; 碑左側有沖江河匯人江中。 河上建有鐵虹橋,橋長17米,鐵鏈上鋪木板,兩側也用鐵鏈護攔。該橋系晚清石鼓舉人周蘭坪倡建。
石鼓鎮(zhèn)在歷是內地和藏區(qū)茶馬互市貿易古道上的一座重鎮(zhèn),集市貿易興旺,如今三日一集,十分熱鬧
石鼓鎮(zhèn)距麗江縣城70公里。在金沙江流轉角處的 小山崗上建有一面 漢白玉雕成的鼓狀石碑, 石鼓因此得名。 石碑直徑1.5米,系明代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年(1548-1561年)間,麗江土知府木高向北進軍吐蕾,得勝凱旋后的記功碑,石碑兩面都有陰刻銘文。
石鼓渡口江面寬闊,水勢緩和,適于擺渡,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中, 在此 “ 五月渡瀘 ”(金沙江古稱瀘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在賀龍、任弼時、肖克率領下,從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紅軍“長征渡口紀念碑”,碑高8.1米,氣勢雄偉, 莊嚴肅穆,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前的牌樓是紅軍渡江紀念室,室內陳列著紅二方面軍長征過云南的文物。
石鼓碑右側的江灣堤岸上, 有一片 護堤柳林; 碑左側有沖江河匯人江中。 河上建有鐵虹橋,橋長17米,鐵鏈上鋪木板,兩側也用鐵鏈護攔。該橋系晚清石鼓舉人周蘭坪倡建。
石鼓鎮(zhèn)在歷是內地和藏區(qū)茶馬互市貿易古道上的一座重鎮(zhèn),集市貿易興旺,如今三日一集,十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