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初期,在阜寧城北郊善人祠西首一片空曠的田野上,興建起一-座引人矚目的墓園。園內(nèi)有一碑亭,玲瓏秀巧,形似荷葉,那就是名聞遐邇的荷葉亭。
荷葉亭原名"鵠雙亭",其來歷是:阜寧城有個地主,名叫梅士斌(字晶川),家有三十多頃土地,娶有二妾,卻膝下無子。民國10年農(nóng)歷6月17日,梅士斌病逝,享年62歲。次日,二妾同喝鹽鹵身亡,張氏年僅二十五,曹氏才芳齡十九。二妾之慘死,舊社會卻美其名曰"烈婦殉節(jié)"。
梅士斌無嗣,由侄梅品山承嗣。梅品山讀書不多,但思想開明,見識宏遠(yuǎn),對兩嬸母"殉節(jié)"之舉,他頗不以為然。他發(fā)誓要為兩嬸母做點什么,以告慰其在天之靈。他嫌立"貞節(jié)牌坊"鄙俗,便標(biāo)新立異,建一座超然脫俗的碑亭。
梅品三為兩嬸母修的墓園工程浩大,始建于民國19年,越三年,才完成第一階段工程,直至民國25年才全部竣工。整個墓園占地十余畝,四周溪水環(huán)抱,東邊進(jìn)口處架一小橋,名曰"懷清橋"。踏至橋上,清風(fēng)撲面,俯視橋下,碧水一泓。此時此刻,聯(lián)想到二妾殉節(jié),人們也就不難理解"懷清橋"的寓意了。過小橋,墓園大門便展現(xiàn)在眼前。門兩旁是巨石砌成的大柱,高高聳立。上有橫額,題曰"一門雙烈",為書畫家顧汝累(字蓮邨)所書。墓門后有一長長的甬道,緣道而行,兩旁落英繽紛,芳草萋萋。行不遠(yuǎn),便是六角飛翹舶碑亭了。亭頂是鋼筋水泥制成,為荷葉倒置形,顏色碧綠。以荷葉的冰清玉潔,象征二妾的忠貞不渝。這就是設(shè)計此亭的用心所在了。正面"鵠雙亭"三個遒勁大字,為晚清書法名家、張大千弟兄之師曾熙 (字農(nóng)髯)所題。亭兩旁石柱上有一聯(lián)曰:
雙烈一門光,說什么石妾墜樓,虞姬伏劍。
九泉三影對,依然是綠窗課讀,紅袖添香。
此聯(lián)亦曾熙所撰,用典貼切,聯(lián)想豐富,對仗亦工穩(wěn),觀眾贊不絕口。另有兩柱,亦刻一長聯(lián),為"天虛我生"所撰,聯(lián)曰:
莫輕她兩兩小星,問自古男兒,有幾個肯拼一死;
胡秉此昭昭大節(jié),看而今巾幗,舍二姬誰與千秋。
亭頂六個飛角下有六面橫匾,正面如前述,其余五面題曰:"有二綠珠"、"蓉城聯(lián)袂"、"苕玉霜摧"、"蒲湘夜雨"、"攜手同歸"。分別為康有為、譚澤闿、朱孝藏、顧汝累、王一亭所題。
亭中立一碑石,高約八尺,為采自蘇州的上等漢白玉,潔白晶瑩。碑文為樊增祥所撰,洋洋千言,情文并茂,其中不乏儈炙人口的佳句。曾熙所書。據(jù)行家說,系"瘞鶴銘"與"黑女"合體,蒼勁古樸。本來要請鄭孝胥寫碑文,登門拜請,但鄭一聽說文為樊撰,當(dāng)即嚴(yán)辭拒絕。蓋二翁有前嫌,遇事每不合,鄭從不書樊文。后來鄭出任偽滿洲國國務(wù)總理,一代名流成為舉國唾棄的大漢*。這時,梅氏全家大為慶幸,真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碑文下方的碑座上刻有"梅雪交香"圖,為梅品山自繪。碑陰是名畫家呂鳳子所繪的兩株寒梅,挺立于漫天飛雪之中,顯得分外俏麗。六個飛角下各系銅鈴,風(fēng)吹鈴響,其聲清越,仿佛是九天飄來的樂曲,如泣如訴,為人世間的不幸而悲鳴。亭前有一座假山,山上石獅一群,形態(tài)各異,立行騰伏,俯仰坐臥,無不畢肖。亭后為合墓,水泥澆成,頂上鐫有一朵梅花,南面書有"雙烈墓"三個紅字。墓的四周,遍植梅樹,夾以多種花卉,清香襲人。值得一提的,還是那亭頂上倒置形的荷葉:有紋有蒂,惟妙惟肖,風(fēng)韻無窮。一日之內(nèi),朝暉夕陰,荷葉多彩,變化萬千。晨光熹微,露珠閃爍,青翠欲滴;中午時分,艷陽燦爛,益顯妖饒;夕陽返照,余輝一抹,嬌如美人。正由于荷葉亭如此美侖美奐,獨具一格,因而裴聲大江南北,吸引游人,成為阜寧城的風(fēng)景勝地。
荷葉亭是秀麗的,但到了解放后,在現(xiàn)代人眼里,它在秀麗之中還帶有幾許蒼涼的色彩。夕陽西下,西風(fēng)蕭蕭,當(dāng)你仕立在懷清橋上,一睹瑰麗燦爛的荷葉亭的風(fēng)采,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橋下小溪,日夜嗚咽,泛挹著粼粼的清波,伴守著寂靜的郊野、沉默的荷亭和那亭畔的芳魂。不管文人學(xué)士對"雙烈"是怎樣的贊頌不已,但總難于剪割人們心頭泛起的幾多凄惋之情。
隨著時光的流逝,荷葉亭己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它的價值已不止于其自身建筑藝術(shù)的精湛和游覽勝地的迷人了。它是一面歷史的鏡子。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殘酷,貞節(jié)觀念和殉節(jié)之風(fēng)的罪惡。正是這萬惡的封建禮教,吞噬了張、曹二氏年青的生命。這真是:懷清橋下一川水,叫間多少貞婦淚!
歲月匆匆,多少個春秋過去了,戰(zhàn)爭頻繁,災(zāi)難重重。荷葉亭歷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翠綠依然,風(fēng)韻猶存。可是到了1966年,因破"四舊"而被毀壞殆盡,就象那兩個可憐的少婦那樣香消玉殞,蕩然無存。
荷葉亭原名"鵠雙亭",其來歷是:阜寧城有個地主,名叫梅士斌(字晶川),家有三十多頃土地,娶有二妾,卻膝下無子。民國10年農(nóng)歷6月17日,梅士斌病逝,享年62歲。次日,二妾同喝鹽鹵身亡,張氏年僅二十五,曹氏才芳齡十九。二妾之慘死,舊社會卻美其名曰"烈婦殉節(jié)"。
梅士斌無嗣,由侄梅品山承嗣。梅品山讀書不多,但思想開明,見識宏遠(yuǎn),對兩嬸母"殉節(jié)"之舉,他頗不以為然。他發(fā)誓要為兩嬸母做點什么,以告慰其在天之靈。他嫌立"貞節(jié)牌坊"鄙俗,便標(biāo)新立異,建一座超然脫俗的碑亭。
梅品三為兩嬸母修的墓園工程浩大,始建于民國19年,越三年,才完成第一階段工程,直至民國25年才全部竣工。整個墓園占地十余畝,四周溪水環(huán)抱,東邊進(jìn)口處架一小橋,名曰"懷清橋"。踏至橋上,清風(fēng)撲面,俯視橋下,碧水一泓。此時此刻,聯(lián)想到二妾殉節(jié),人們也就不難理解"懷清橋"的寓意了。過小橋,墓園大門便展現(xiàn)在眼前。門兩旁是巨石砌成的大柱,高高聳立。上有橫額,題曰"一門雙烈",為書畫家顧汝累(字蓮邨)所書。墓門后有一長長的甬道,緣道而行,兩旁落英繽紛,芳草萋萋。行不遠(yuǎn),便是六角飛翹舶碑亭了。亭頂是鋼筋水泥制成,為荷葉倒置形,顏色碧綠。以荷葉的冰清玉潔,象征二妾的忠貞不渝。這就是設(shè)計此亭的用心所在了。正面"鵠雙亭"三個遒勁大字,為晚清書法名家、張大千弟兄之師曾熙 (字農(nóng)髯)所題。亭兩旁石柱上有一聯(lián)曰:
雙烈一門光,說什么石妾墜樓,虞姬伏劍。
九泉三影對,依然是綠窗課讀,紅袖添香。
此聯(lián)亦曾熙所撰,用典貼切,聯(lián)想豐富,對仗亦工穩(wěn),觀眾贊不絕口。另有兩柱,亦刻一長聯(lián),為"天虛我生"所撰,聯(lián)曰:
莫輕她兩兩小星,問自古男兒,有幾個肯拼一死;
胡秉此昭昭大節(jié),看而今巾幗,舍二姬誰與千秋。
亭頂六個飛角下有六面橫匾,正面如前述,其余五面題曰:"有二綠珠"、"蓉城聯(lián)袂"、"苕玉霜摧"、"蒲湘夜雨"、"攜手同歸"。分別為康有為、譚澤闿、朱孝藏、顧汝累、王一亭所題。
亭中立一碑石,高約八尺,為采自蘇州的上等漢白玉,潔白晶瑩。碑文為樊增祥所撰,洋洋千言,情文并茂,其中不乏儈炙人口的佳句。曾熙所書。據(jù)行家說,系"瘞鶴銘"與"黑女"合體,蒼勁古樸。本來要請鄭孝胥寫碑文,登門拜請,但鄭一聽說文為樊撰,當(dāng)即嚴(yán)辭拒絕。蓋二翁有前嫌,遇事每不合,鄭從不書樊文。后來鄭出任偽滿洲國國務(wù)總理,一代名流成為舉國唾棄的大漢*。這時,梅氏全家大為慶幸,真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碑文下方的碑座上刻有"梅雪交香"圖,為梅品山自繪。碑陰是名畫家呂鳳子所繪的兩株寒梅,挺立于漫天飛雪之中,顯得分外俏麗。六個飛角下各系銅鈴,風(fēng)吹鈴響,其聲清越,仿佛是九天飄來的樂曲,如泣如訴,為人世間的不幸而悲鳴。亭前有一座假山,山上石獅一群,形態(tài)各異,立行騰伏,俯仰坐臥,無不畢肖。亭后為合墓,水泥澆成,頂上鐫有一朵梅花,南面書有"雙烈墓"三個紅字。墓的四周,遍植梅樹,夾以多種花卉,清香襲人。值得一提的,還是那亭頂上倒置形的荷葉:有紋有蒂,惟妙惟肖,風(fēng)韻無窮。一日之內(nèi),朝暉夕陰,荷葉多彩,變化萬千。晨光熹微,露珠閃爍,青翠欲滴;中午時分,艷陽燦爛,益顯妖饒;夕陽返照,余輝一抹,嬌如美人。正由于荷葉亭如此美侖美奐,獨具一格,因而裴聲大江南北,吸引游人,成為阜寧城的風(fēng)景勝地。
荷葉亭是秀麗的,但到了解放后,在現(xiàn)代人眼里,它在秀麗之中還帶有幾許蒼涼的色彩。夕陽西下,西風(fēng)蕭蕭,當(dāng)你仕立在懷清橋上,一睹瑰麗燦爛的荷葉亭的風(fēng)采,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橋下小溪,日夜嗚咽,泛挹著粼粼的清波,伴守著寂靜的郊野、沉默的荷亭和那亭畔的芳魂。不管文人學(xué)士對"雙烈"是怎樣的贊頌不已,但總難于剪割人們心頭泛起的幾多凄惋之情。
隨著時光的流逝,荷葉亭己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它的價值已不止于其自身建筑藝術(shù)的精湛和游覽勝地的迷人了。它是一面歷史的鏡子。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殘酷,貞節(jié)觀念和殉節(jié)之風(fēng)的罪惡。正是這萬惡的封建禮教,吞噬了張、曹二氏年青的生命。這真是:懷清橋下一川水,叫間多少貞婦淚!
歲月匆匆,多少個春秋過去了,戰(zhàn)爭頻繁,災(zāi)難重重。荷葉亭歷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翠綠依然,風(fēng)韻猶存。可是到了1966年,因破"四舊"而被毀壞殆盡,就象那兩個可憐的少婦那樣香消玉殞,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