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旅游概況

字號:

昌吉州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位于東經85°34′至91°32′,北緯43°06′至45°38′;東鄰烏魯木齊和哈密地區(qū),西與石河子市相接,南與吐魯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連,北與阿爾泰、塔城地區(qū)接壤,東北與蒙古國交界,從東、西、北三面環(huán)抱烏魯木齊市;東西長541公里,南北寬 285公里,總面積9.39萬平方公里,是古代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亞、歐洲諸國的必經之路。全州轄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瑪納斯縣、呼圖壁縣、吉木薩爾縣、奇臺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等5縣3市。境內還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4個團場。昌吉州現(xiàn)有人口158.88萬人,生活著36個民族,其中回族17.21萬人,哈薩克族12.37萬人,維吾爾族6.01萬人。
    昌吉州屬中溫帶區(qū),為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由于 地形條件的影響,由南向北氣候差異較大,南部山區(qū)氣候特征明顯。夏季降水充沛;北部沙漠性氣候特征 顯著。昌吉州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為2700小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33.6千卡/平方厘米;執(zhí)量條件也較 為充足,年≥10℃積溫為3450℃,其中年平均氣溫6.8℃,1月份平均氣溫為-15.6℃,7月份平均氣溫為24.5℃;年平均降水量為 190毫米,夏季降水量明顯多于冬季;年無霜期為160-190天。
    早在新石器時代,昌吉地區(qū)就有人類活動,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四道溝文化"。西漢時,本境屬西域36國之 一的車師國,后車師國分前部和后部,本境即屬車師后部。公元前102年,漢在西域設"使者校尉"時,漢軍隊便統(tǒng)治了這一地區(qū)。漢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在北庭(今吉木薩爾縣)設戊已校尉,前后行政400余年。唐貞觀14年(公元640年),設庭州,轄金滿、輪臺、蒲類、西海四縣,相當于今昌吉州的大部 分地區(qū)。武后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設北庭大都護府,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qū),譜寫出 古西域最輝煌的篇章。宋時,本境先后屬吐蕃、回鶻汗國。元憲宗初年(公元1229 年),在本境設"尚書省",后元國勢頹敗,西域各自為政,本境屬察合臺汗國。公元1697年,清康熙滅噶爾丹部,本境隨歸清治。乾隆二十七年(公元 1762年),本境屬伊犁將軍管轄,后乾隆在迪化設鎮(zhèn)迪道,轄本境大部。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昌吉州大部歸迪化府。
    1954年7月8日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區(qū),轄昌吉、烏魯木齊、米泉三縣。1955年3月改名為昌吉回族自治 州,1958年將瑪納斯、呼圖壁、奇臺、吉木薩爾、阜康、木壘等縣劃入本州管轄。1959年將烏魯木齊縣劃歸烏魯木齊。1983年后,昌吉市、阜康縣、米泉縣相繼建市。至此昌吉州共轄5縣3 市。
    昌吉州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為一體,地理環(huán)境十分獨特,孕育出豐富多彩的自然風貌,旅游資源類型就達35種,已探明的風光景區(qū)多達 118處,其中以地文景觀、風光水域、生物景觀最為。南部山區(qū)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草豐美;中部平原禾菽彌望、棉海千里,一派西部特有的田園風光;北部大漠粗獷神奇,雅丹地貌千奇百怪,海市蜃樓虛幻縹緲。
    昌吉州歷史悠久,加之她在古西域特殊的歷史地位,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跡。據統(tǒng)計,目前全州已發(fā)現(xiàn)歷史文化遺跡190多處,其中北庭大都護遺址、回鶻寺、康家石門子巖畫、四道溝原始村落遺址,都是聞名全國的文物保護單位。土的重要文物多達400多伯。昌吉州北部的將軍戈壁,素有化石寶庫之稱,這里分布著世界罕見的硅化木群和恐龍遺址。昌吉的巖畫更是一絕,數量之多,內容之豐,技法之精都為全國之最。南部山區(qū)已被發(fā)現(xiàn)的巖畫多達19處,總計兩萬多幅,僅博斯坦一處就多達上萬幅,尤其康家石門子生殖崇拜巖畫,其場面之龐大,技法之精湛,內容之奇特,舉世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