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0月自考“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復習筆記第三章

字號: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節(jié)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一、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歷史條件
    (一)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產(chǎn)
    (三)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
    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一)孫中山與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
    興中會,1895年成立。
    (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
    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民報》
    三、三民主義學說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一)三民主義學說
    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的發(fā)刊詞中,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
    2、民權主久的內容是"創(chuàng)立民國",即*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的內容是"平均地權".基本方案是:核定地價,按價征稅,漲價歸公,按價收買。
    (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1、論戰(zhàn)的內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清政府,這是論戰(zhàn)的焦點。
    (2)要不要*帝制,實行共和。
    (3)要不要社會革命。
    2、論戰(zhàn)的意義:
    (1)論戰(zhàn)劃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實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參加到革命的行列。
    (2)論戰(zhàn)使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和三民主義思想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
    3、論戰(zhàn)的局限:
    (1)革命派未能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
    (2)缺乏對民主建政的深入認識,其方案也不十分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對封建主義聯(lián)系起來,從而無法真正解決農(nóng)民土地問題。
    第二節(jié) 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各地武裝起義與保路風潮
    1911年的廣州起義
    (二)武昌起義和各地響應
    1911年10月10日
    (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
    2、政權性質: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3、法典: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第一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4、意義(局限性):
    (1)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所欠的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
    (2)沒有提出可以滿足農(nóng)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護私有財產(chǎn)為借口,維護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財產(chǎn)。
    二、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
    (一)歷史意義:
    1、*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tǒng)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tǒng)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國的建立。
    3、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4、促使社會經(jīng)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fā)生了新的變化。
    5、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亞洲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提供了范例,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二)局限性
    1、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
    2、不有充分發(fā)動和依靠群眾。
    3、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fā)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
    三、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
    (一)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從1912年袁世凱掌權到1927年張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權達十五六年之久。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tǒng)治。
    2、在經(jīng)濟上,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復古。
    (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1、發(fā)動"二次革命"
    2、組織中華革命黨
    3、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
    4、發(fā)動第一次護法運動
    5、發(fā)動第二次護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