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危害結果是( ?。?。
A.任何犯罪的必備要件
B.必備要件
C.過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答案】C
【解析】刑法中的危害結果,是指危害行為對犯罪直接客體造成的法定實際損害或現實的危險狀態(tài)。屬于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是具體犯罪客觀要件的內容,如果行為沒有造成這種結果,就不可能成為犯罪,因此是過失犯罪的必備要件。屬于非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及其輕重如何對定罪沒有影響,只是在構成犯罪的基礎上,對反映社會危害性程度起一定作用,從而影響著量刑的輕重。
27.根據我國刑法規(guī)定,自然人負完全刑事責任的最低年齡是( ?。?BR> A.已滿14周歲
B.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
C.已滿16周歲
D.已滿18周歲
【答案】C
【解析】根據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自然人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是16周歲,而不是18周歲。18周歲這個時問點與定罪沒有關系,只是量刑時考慮的情節(jié)。
28.根據刑法的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應對( ?。┴撔淌仑熑?。
A.制造毒品罪
B.投放危險物質罪
C.破壞交通工具罪
D.走私毒品罪
【答案】B
【解析】根據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對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承擔刑事責任。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走私、運輸、販賣、制造毒品是一個選擇性罪名,但是刑法僅僅將販賣毒品的刑事責任年齡降為14周歲,而走私、運輸、制造毒品的刑事責任年齡依然是16周歲。
29.甲于14周歲生日那天在大庭廣眾之下用繩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見后不予制止,眼睜睜看著甲將小孩勒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本案中乙屬不純正不作為犯
B.甲與乙構成共同犯罪
C.甲不負刑事責任,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
D.乙構成犯罪
【答案】C
【解析】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行為人負有特定的法律義務。這種特定的法律義務主要有三種:①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特定義務;②職務上或業(yè)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③行為人的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在本案中,甲用繩子勒人時,過路人乙并無救助義務,因而其行為不能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至于甲,因其在生日當天實施殺人行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因而其對殺人行為不負刑事責任。
30.某甲是問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公司老板打成重傷,在群眾抓捕他
時,某甲因驚恐而精神病發(fā)作。則某甲( )。
A.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減輕處罰
B.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處罰
C.不負刑事責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應當負刑事責任
【答案】D
【解析】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問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是否屬于精神病人應以其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的精神狀態(tài)為準,在犯罪后精神病發(fā)作的,對其刑事責任沒有影響。對此種情況下的刑事責任追究的具體程序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
31.甲醉酒駕駛自己的汽車,超速行駛導致2名行人死亡。甲對此結果( ?。?。
A.應當負刑事責任
B.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C.不負刑事責任
D.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答案】A
【解析】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四款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且醉酒并不屬于從輕、減輕或者是免除處罰的法定情形。
32.我國刑法規(guī)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
A.可以從輕處罰
B.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C.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D.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答案】D
【解析】我國《刑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3.下列選項屬于無認識(預見)的罪過形式的是( ?。?。
A.直接故意
B.間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過失
D.過于自信的過失
【答案】C
【解析】根據《刑法》第十五條的規(guī)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而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其中,沒有預見的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是過于自信的過失。
34.甲外出時在自己的住宅內安放了防衛(wèi)裝置。某日晚,乙撬門進入甲的住宅后,被防衛(wèi)裝置擊為輕傷,甲的行為是( ?。?BR> A.故意傷害罪
B.正當防衛(wèi)
C.防衛(wèi)不適時
D.民事侵權行為,不構成犯罪
【答案】B
【解析】根據《刑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注意在安裝防衛(wèi)裝置一類題目中,需要辨別防衛(wèi)裝置安裝的地點,若是防衛(wèi)裝置安裝于私宅等地點,為正當防衛(wèi);若是防衛(wèi)裝置安裝于室外空間等可能會對他人造成意外傷害的地點,則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本案中,甲為保護自己的住宅而設置防衛(wèi)裝置,在乙實施不法侵害行為時對其造成輕傷,符合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條件。
35.防衛(wèi)過當是指防衛(wèi)行為( ?。?BR> A.給第三人造成損害
B.造成不法侵害者重傷或者死亡
C.實施在侵害行為終止后
D.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
【答案】D
【解析】防衛(wèi)過當是指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給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C項屬于事后防衛(wèi)。
36.甲看見仇人乙在跑,便開槍將其擊斃。而乙此時其實正在持槍追殺丙,但甲并不知道這一情況。甲的行為是( ?。?BR> A.正當防衛(wèi)
B.意外事件
C.故意殺人罪
D.防衛(wèi)過當,構成故意殺人罪
【答案】C
【解析】題中盡管甲向乙開槍之時乙某正在持槍追殺丙,表面上看甲的行為構成正當防衛(wèi)。但是,甲是出于殺人的故意向仇人乙開槍,且甲根本不知道乙當時正持槍追殺丙,因而,甲的行為不是正當防衛(wèi),而是偶然防衛(wèi),其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37.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 )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A.國家安全
B.人身安全
C.財產安全
D.軍事安全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亦即屬于刑法中的“無過當防衛(wèi)”之情形。
38.下列關于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的認識正確的是( )。
A.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以防衛(wèi)過當罪定罪處罰
B.緊急避險用于解決緊迫情況下合法利益之問的沖突
C.防衛(wèi)過當的罪過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事后防衛(wèi)屬于防衛(wèi)過當的一種形式
【答案】B
【解析】緊急避險用于解決緊迫情況下合法利益之間的沖突。防衛(wèi)過當不是獨立的罪名;防衛(wèi)過當的罪過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只可能是間接故意和過失;而事后防衛(wèi)并不同于防衛(wèi)過當,兩者分別違反了防衛(wèi)時間與防衛(wèi)限度的要求。
39.在緊急避險的情況下,行為人所造成的損害( ?。?。
A.可以大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B.可以等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C.只能小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D.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大于或等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答案】C
【解析】緊急避險是以犧牲合法利益來保全另一合法利益,因此,避險所造成的損害必須小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40.下列不適用緊急避險的情形的有( ?。?。
A.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B.來自精神病人的危險
C.危險具有現實性
D.來自自然界的危險
【答案】A
【解析】尚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險,則不符合緊急避險的限制條件;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只是不適用關于避免本人危險的規(guī)定,并非不能采取任何緊急避險行為;來自自然界的危險屬于危險的來源形式之一,可以緊急避險;而危險具有現實性是緊急避險的必備條件之一。
41.根據刑法規(guī)定,避險過當的,( ?。?。
A.應當從輕處罰
B.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C.可以從輕處罰
D.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42.關于犯罪停止形態(tài),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犯罪停止形態(tài)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間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預備、未遂、中止形態(tài)
C.對過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與否的問題,沒有既遂未遂的問題
D.在犯罪預備階段只能出現犯罪預備形態(tài),不可能出現犯罪中止形態(tài)
【答案】D
【解析】在犯罪預備階段,如果行為人主動放棄繼續(xù)實施犯罪預備行為的,構成犯罪預備階段的中止。
43.犯罪的既遂、預備、未遂與中止存在于( ?。?BR> A.所有故意犯罪中
B.所有過失犯罪中
C.所有直接故意犯罪中
D.所有間接故意犯罪中
【答案】C
【解析】過失犯罪由于行為人在主觀上不追求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客觀上只有出現了法定的危害結果時才能構成犯罪,不存在停止形態(tài)。間接故意主觀上對犯罪結果是放任的態(tài)度,也不存在既遂、預備、未遂與中止。
44.《刑法》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薄胺缸镂吹贸选笔侵福ā 。?。
A.犯罪結果沒有發(fā)生
B.犯罪行為沒有實施完畢
C.犯罪目的沒有達到
D.行為沒有具備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
【答案】D
【解析】所謂犯罪沒有得逞,是指犯罪分子的行為沒有完成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具體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即犯罪行為已著手實行,未完成而停止下來。
45.對于未遂犯的處罰,下列理解不正確的有( ?。?。
A.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B.對未遂犯的處罰一般要比既遂犯輕
C.對未遂犯的處罰可以不比既遂犯輕
D.對于未遂犯,沒有造成損害的,可以免除處罰
【答案】D
【解析】《刑法》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未遂犯的處罰一般要比既遂犯輕,但是,極個別情況下,對未遂犯的處罰可以不比既遂犯輕。而對于未遂犯,不存在“沒有造成損害的,可以免除處罰”的規(guī)定。
46.甲盜竊一錢包,回家后發(fā)現其中有一封被盜人的信件,得知被害人是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大為慚愧,于是將盜竊的財物依照信封上的地址原封不動地寄還給被害人。某甲的行為屬于( ?。?BR>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不成立犯罪
【答案】C
【解析】題中甲犯罪行為已經結束,不能成立犯罪未遂,其行為屬于事后的悔過,可以
作為酌定的量刑情節(jié)考慮。
47.根據刑法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
___________;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___________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___________處罰。( ?。?BR> A.犯罪中止;免除;減輕
B.犯罪中止;減輕;從輕
C.犯罪未遂;免除;減輕
D.犯罪未遂;減輕;從輕
【答案】A
【解析】《刑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
的,應當減輕處罰。
48.犯罪中止不可能發(fā)生在( ?。?。
A.犯罪的預備階段
B.犯罪的實行階段
C.犯罪行為尚未實行完畢的情況下
D.犯罪行為已經實行完畢且結果發(fā)生的情況下
【答案】D
【解析】犯罪中止必須發(fā)生在犯罪過程之中。犯罪行為的實施有一個過程,中止行為必須發(fā)生在過程以內,而不能發(fā)生在犯罪過程以外。這里的犯罪過程,包括預備犯罪的過程、實行犯罪的過程與犯罪結果發(fā)生的過程。
49.甲、乙合謀盜竊國家珍貴文物,二人準備了盜竊用的工具。之后,乙因害怕受到刑罰懲罰而沒有與甲一同盜竊,甲單獨完成盜竊行為,乙的行為屬于( ?。?BR> A.犯罪既遂
B.犯罪預備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答案】A
【解析】共同犯罪人中止,不僅需要行為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而且需要制止其他共
同犯罪人的行為。因此,乙因害怕受到刑罰懲罰而沒有與甲一同盜竊,甲單獨完成盜竊
行為,乙雖然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但是未能阻止其他共犯的行為,仍然成立犯罪
既遂。
50.下列情形中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的是( ?。?。
A.二人以上共同故意不作為
B.二人以上共同過失行為
C.同時犯
D.事先未通謀的窩藏行為、包庇行為
【答案】A
【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共同犯罪,行為人必須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即每個共同犯罪人都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認識到還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自己一起在共同實施這種犯罪,并且每個共同犯罪人對他們共同犯罪行為會發(fā)生的犯罪結果,都是明知并且抱著希望或者放任其發(fā)生的態(tài)度。因此,二人以上共同過失行為、同時犯、事先未通謀的窩藏行為、包庇行為都不能成立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行為可以是共同作為,也可以是共同不作為,還可以是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
A.任何犯罪的必備要件
B.必備要件
C.過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答案】C
【解析】刑法中的危害結果,是指危害行為對犯罪直接客體造成的法定實際損害或現實的危險狀態(tài)。屬于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是具體犯罪客觀要件的內容,如果行為沒有造成這種結果,就不可能成為犯罪,因此是過失犯罪的必備要件。屬于非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及其輕重如何對定罪沒有影響,只是在構成犯罪的基礎上,對反映社會危害性程度起一定作用,從而影響著量刑的輕重。
27.根據我國刑法規(guī)定,自然人負完全刑事責任的最低年齡是( ?。?BR> A.已滿14周歲
B.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
C.已滿16周歲
D.已滿18周歲
【答案】C
【解析】根據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自然人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是16周歲,而不是18周歲。18周歲這個時問點與定罪沒有關系,只是量刑時考慮的情節(jié)。
28.根據刑法的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應對( ?。┴撔淌仑熑?。
A.制造毒品罪
B.投放危險物質罪
C.破壞交通工具罪
D.走私毒品罪
【答案】B
【解析】根據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對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承擔刑事責任。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走私、運輸、販賣、制造毒品是一個選擇性罪名,但是刑法僅僅將販賣毒品的刑事責任年齡降為14周歲,而走私、運輸、制造毒品的刑事責任年齡依然是16周歲。
29.甲于14周歲生日那天在大庭廣眾之下用繩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見后不予制止,眼睜睜看著甲將小孩勒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本案中乙屬不純正不作為犯
B.甲與乙構成共同犯罪
C.甲不負刑事責任,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
D.乙構成犯罪
【答案】C
【解析】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行為人負有特定的法律義務。這種特定的法律義務主要有三種:①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特定義務;②職務上或業(yè)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③行為人的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在本案中,甲用繩子勒人時,過路人乙并無救助義務,因而其行為不能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至于甲,因其在生日當天實施殺人行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因而其對殺人行為不負刑事責任。
30.某甲是問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公司老板打成重傷,在群眾抓捕他
時,某甲因驚恐而精神病發(fā)作。則某甲( )。
A.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減輕處罰
B.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處罰
C.不負刑事責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應當負刑事責任
【答案】D
【解析】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問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是否屬于精神病人應以其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的精神狀態(tài)為準,在犯罪后精神病發(fā)作的,對其刑事責任沒有影響。對此種情況下的刑事責任追究的具體程序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
31.甲醉酒駕駛自己的汽車,超速行駛導致2名行人死亡。甲對此結果( ?。?。
A.應當負刑事責任
B.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C.不負刑事責任
D.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答案】A
【解析】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四款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且醉酒并不屬于從輕、減輕或者是免除處罰的法定情形。
32.我國刑法規(guī)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
A.可以從輕處罰
B.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C.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D.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答案】D
【解析】我國《刑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3.下列選項屬于無認識(預見)的罪過形式的是( ?。?。
A.直接故意
B.間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過失
D.過于自信的過失
【答案】C
【解析】根據《刑法》第十五條的規(guī)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而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其中,沒有預見的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是過于自信的過失。
34.甲外出時在自己的住宅內安放了防衛(wèi)裝置。某日晚,乙撬門進入甲的住宅后,被防衛(wèi)裝置擊為輕傷,甲的行為是( ?。?BR> A.故意傷害罪
B.正當防衛(wèi)
C.防衛(wèi)不適時
D.民事侵權行為,不構成犯罪
【答案】B
【解析】根據《刑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注意在安裝防衛(wèi)裝置一類題目中,需要辨別防衛(wèi)裝置安裝的地點,若是防衛(wèi)裝置安裝于私宅等地點,為正當防衛(wèi);若是防衛(wèi)裝置安裝于室外空間等可能會對他人造成意外傷害的地點,則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本案中,甲為保護自己的住宅而設置防衛(wèi)裝置,在乙實施不法侵害行為時對其造成輕傷,符合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條件。
35.防衛(wèi)過當是指防衛(wèi)行為( ?。?BR> A.給第三人造成損害
B.造成不法侵害者重傷或者死亡
C.實施在侵害行為終止后
D.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
【答案】D
【解析】防衛(wèi)過當是指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給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C項屬于事后防衛(wèi)。
36.甲看見仇人乙在跑,便開槍將其擊斃。而乙此時其實正在持槍追殺丙,但甲并不知道這一情況。甲的行為是( ?。?BR> A.正當防衛(wèi)
B.意外事件
C.故意殺人罪
D.防衛(wèi)過當,構成故意殺人罪
【答案】C
【解析】題中盡管甲向乙開槍之時乙某正在持槍追殺丙,表面上看甲的行為構成正當防衛(wèi)。但是,甲是出于殺人的故意向仇人乙開槍,且甲根本不知道乙當時正持槍追殺丙,因而,甲的行為不是正當防衛(wèi),而是偶然防衛(wèi),其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37.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 )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A.國家安全
B.人身安全
C.財產安全
D.軍事安全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亦即屬于刑法中的“無過當防衛(wèi)”之情形。
38.下列關于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的認識正確的是( )。
A.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以防衛(wèi)過當罪定罪處罰
B.緊急避險用于解決緊迫情況下合法利益之問的沖突
C.防衛(wèi)過當的罪過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事后防衛(wèi)屬于防衛(wèi)過當的一種形式
【答案】B
【解析】緊急避險用于解決緊迫情況下合法利益之間的沖突。防衛(wèi)過當不是獨立的罪名;防衛(wèi)過當的罪過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只可能是間接故意和過失;而事后防衛(wèi)并不同于防衛(wèi)過當,兩者分別違反了防衛(wèi)時間與防衛(wèi)限度的要求。
39.在緊急避險的情況下,行為人所造成的損害( ?。?。
A.可以大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B.可以等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C.只能小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D.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大于或等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答案】C
【解析】緊急避險是以犧牲合法利益來保全另一合法利益,因此,避險所造成的損害必須小于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40.下列不適用緊急避險的情形的有( ?。?。
A.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B.來自精神病人的危險
C.危險具有現實性
D.來自自然界的危險
【答案】A
【解析】尚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險,則不符合緊急避險的限制條件;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只是不適用關于避免本人危險的規(guī)定,并非不能采取任何緊急避險行為;來自自然界的危險屬于危險的來源形式之一,可以緊急避險;而危險具有現實性是緊急避險的必備條件之一。
41.根據刑法規(guī)定,避險過當的,( ?。?。
A.應當從輕處罰
B.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C.可以從輕處罰
D.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42.關于犯罪停止形態(tài),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犯罪停止形態(tài)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間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預備、未遂、中止形態(tài)
C.對過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與否的問題,沒有既遂未遂的問題
D.在犯罪預備階段只能出現犯罪預備形態(tài),不可能出現犯罪中止形態(tài)
【答案】D
【解析】在犯罪預備階段,如果行為人主動放棄繼續(xù)實施犯罪預備行為的,構成犯罪預備階段的中止。
43.犯罪的既遂、預備、未遂與中止存在于( ?。?BR> A.所有故意犯罪中
B.所有過失犯罪中
C.所有直接故意犯罪中
D.所有間接故意犯罪中
【答案】C
【解析】過失犯罪由于行為人在主觀上不追求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客觀上只有出現了法定的危害結果時才能構成犯罪,不存在停止形態(tài)。間接故意主觀上對犯罪結果是放任的態(tài)度,也不存在既遂、預備、未遂與中止。
44.《刑法》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薄胺缸镂吹贸选笔侵福ā 。?。
A.犯罪結果沒有發(fā)生
B.犯罪行為沒有實施完畢
C.犯罪目的沒有達到
D.行為沒有具備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
【答案】D
【解析】所謂犯罪沒有得逞,是指犯罪分子的行為沒有完成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具體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即犯罪行為已著手實行,未完成而停止下來。
45.對于未遂犯的處罰,下列理解不正確的有( ?。?。
A.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B.對未遂犯的處罰一般要比既遂犯輕
C.對未遂犯的處罰可以不比既遂犯輕
D.對于未遂犯,沒有造成損害的,可以免除處罰
【答案】D
【解析】《刑法》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未遂犯的處罰一般要比既遂犯輕,但是,極個別情況下,對未遂犯的處罰可以不比既遂犯輕。而對于未遂犯,不存在“沒有造成損害的,可以免除處罰”的規(guī)定。
46.甲盜竊一錢包,回家后發(fā)現其中有一封被盜人的信件,得知被害人是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大為慚愧,于是將盜竊的財物依照信封上的地址原封不動地寄還給被害人。某甲的行為屬于( ?。?BR>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不成立犯罪
【答案】C
【解析】題中甲犯罪行為已經結束,不能成立犯罪未遂,其行為屬于事后的悔過,可以
作為酌定的量刑情節(jié)考慮。
47.根據刑法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
___________;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___________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___________處罰。( ?。?BR> A.犯罪中止;免除;減輕
B.犯罪中止;減輕;從輕
C.犯罪未遂;免除;減輕
D.犯罪未遂;減輕;從輕
【答案】A
【解析】《刑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
的,應當減輕處罰。
48.犯罪中止不可能發(fā)生在( ?。?。
A.犯罪的預備階段
B.犯罪的實行階段
C.犯罪行為尚未實行完畢的情況下
D.犯罪行為已經實行完畢且結果發(fā)生的情況下
【答案】D
【解析】犯罪中止必須發(fā)生在犯罪過程之中。犯罪行為的實施有一個過程,中止行為必須發(fā)生在過程以內,而不能發(fā)生在犯罪過程以外。這里的犯罪過程,包括預備犯罪的過程、實行犯罪的過程與犯罪結果發(fā)生的過程。
49.甲、乙合謀盜竊國家珍貴文物,二人準備了盜竊用的工具。之后,乙因害怕受到刑罰懲罰而沒有與甲一同盜竊,甲單獨完成盜竊行為,乙的行為屬于( ?。?BR> A.犯罪既遂
B.犯罪預備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答案】A
【解析】共同犯罪人中止,不僅需要行為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而且需要制止其他共
同犯罪人的行為。因此,乙因害怕受到刑罰懲罰而沒有與甲一同盜竊,甲單獨完成盜竊
行為,乙雖然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但是未能阻止其他共犯的行為,仍然成立犯罪
既遂。
50.下列情形中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的是( ?。?。
A.二人以上共同故意不作為
B.二人以上共同過失行為
C.同時犯
D.事先未通謀的窩藏行為、包庇行為
【答案】A
【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共同犯罪,行為人必須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即每個共同犯罪人都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認識到還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自己一起在共同實施這種犯罪,并且每個共同犯罪人對他們共同犯罪行為會發(fā)生的犯罪結果,都是明知并且抱著希望或者放任其發(fā)生的態(tài)度。因此,二人以上共同過失行為、同時犯、事先未通謀的窩藏行為、包庇行為都不能成立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行為可以是共同作為,也可以是共同不作為,還可以是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