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銳標記:與很多全能的高考選手相比,這是第一位勇于承認自己有偏科傾向的狀元:知道“6-1=0”的道理,卻無法抑制自己對數(shù)理化的虔誠和激情;和所有的理科生一樣存有對語文和英語的恐懼,但始終相信天道酬勤,正是這樣兩種“矛盾”的特質(zhì)的融合,再加上“過程永遠比目標重要”的平和心態(tài),才讓“偏科”終成就了他的成功。
轉(zhuǎn)眼間我的大學生活已經(jīng)過去了幾個月,回想高中三年時光,酸甜苦辣、記憶猶新。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跟學弟學妹們談談我的高中生活的一些經(jīng)歷以及學習方面的一些心得,同時也算是對高中生活做個總結(jié)。希望對正在追逐夢想的學弟學妹們有些幫助。
三年偏“程”史
我更愿意執(zhí)著于過程,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任何時候不輕易放棄。
剛剛來到高中,沒想過三年以后的自己會是什么樣子。那年我中考成績是全市20多名,
雖說是很多人羨慕的名次,但離我之前的期望還是太遠。我曾經(jīng)把成中考狀元當作目標很執(zhí)著地追求,但現(xiàn)實擺在眼前就是這個樣子,當高中生活向我走來時,我有些不知所措。那時想,只有不斷努力才能看清前方吧。我就這樣努力學習開始了高中生活。度過了這段“茫然期”,自己也想通了一些東西:刻意追求的東西往往不如所愿,把結(jié)果看淡一些而執(zhí)著于過程也許是更好的選擇。這也是之后我一直保持的一種心態(tài)。參加考試不是老想著要拿什么名次,而是想著如何答好每一題,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對于高考更應如此,只要把握住考試以內(nèi)的事情就夠了,不要過多想著高考的結(jié)果。
也許上面一段話讓你們覺得我不喜歡“目標”,實際上不是的。我深知目標的重要性,高中時的我也有自己的目標。目標的作用是給人動力和約束力。當學習厭倦時,想想自己的目標,我就會振作起來;當貪玩厭學時,想想自己的目標,我就會靜下心來消除雜念。這是目標給我大的幫助。但有時我們會成為目標的奴隸,讓目標牽著走。有些目標不一定適合自己,如果一味堅持某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又把它看得過重,會引起心態(tài)的失衡。那樣動力會變成壓力,約束力變成束縛力,我們被目標所累,我們被目標打敗。
所以我更愿意執(zhí)著于過程,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任何時候不輕易放棄。我的求學路沒有太大的坎坷,然而細細回味,有很多時候是自己面對困難時咬牙挺過來了,才有了成績。高中競賽我獲得了數(shù)、化、生三科的省一等獎。提到這些,很多人會把聰明與之聯(lián)系起來。我并不覺得自己有多么聰明,我的成績是辛苦換來的。準備生物競賽的累的,高二大半年啃著厚厚的教材,初賽前幾星期每天都看書到后半夜。實驗考試前一星期,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每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搞著沒完沒了的實驗,忍受一個人的孤獨,也想過因此荒廢的其他功課,還有并不確定的結(jié)果。仔細一想這些都不重要,既然已經(jīng)開始做出了決定,又一步步走到了這里,就不要輕易放棄了。“一旦放棄,比賽就提前結(jié)束了?!保ā豆嗷@高手》)那個時候不再想終能拿到什么名次,我只愿做出自己大的努力,讓汗水對得起自己的熱情。如果百分百努力付出,自然會有公道的結(jié)果——我深信。
高三上半年,我曾遭遇了一段所謂的“糊涂期”:做題速度變慢,正確率下降,考慮問題變得不全面,犯些極低級的錯誤,記憶力也下降,成績不穩(wěn)定,感覺自己中了什么咒語似的,像擺脫卻擺脫不掉。那時候心情很糟,不停地問自己怎么了,甚至采用一些極端的方法刺激自己,想找回以前的感覺。我試過大量睡覺的辦法,連夜瘋狂做題的辦法,都無濟于事。后來老師使我認識到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很多屆學生都遇到類似的問題。于是自己也想通了:人生難免低潮,低潮總會過去。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會回到正常狀態(tài)。暫時的困難只是一個考驗,一個過程,走在陽光下再回想當初的自己,會有淡淡的笑容和更加堅定的信心。我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規(guī)律上,學習、休息的時間安排回到正軌。雖然問題依然存在,但這時的我擺正了自己的心態(tài),從容面對暫時的不如意。漸漸地找回了感覺,順利走出低谷?,F(xiàn)在回想那段經(jīng)歷,還有很多感觸,它帶給了我珍貴的禮物——教會了我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在困難中保持一貫的自我。
高考時高中生活的終點,但更加精彩的生活還在后面,高考前我就是這樣想的。人生每個階段都充滿了挑戰(zhàn)并令人期待,大學的生活更不輕松,仍然需要不斷的拼搏奮斗,甚至比高中更累。無論高中曾有怎樣的輝煌或失落,在大學都會從零開始。我一路走來,很高興這路上曾留下我的足跡。
興趣,“偏科”的分水嶺
我所謂的“偏科”不是以各科目的成績或占用的學習時間來劃分的,而是按“感興趣”和“不感興趣”來一分為二的。對于理科(數(shù)理化生)的熱愛也許是我能有今天的成績的一個主要因素了。
“興趣是好的老師”,我對這句話感受很深。很多人不會想到我會有“偏科”的問題。
我所謂的“偏科”不是以各科目的成績或占用的學習時間來劃分的,而是按“感興趣”和“不感興趣”來一分為二的。對于理科(數(shù)理化生)的熱愛也許是我能有今天的成績的一個主要因素了。
每次發(fā)新課本,我都會找出時間把理科課本預先看一兩遍。當然不是自學課程,而是出于我對于閱讀這些課本的興趣——像看小說一樣的感覺。雖說總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自己看時也不會很深入,但那種面對著許多新知識新思想的興奮得感覺始終吸引著我,給我無盡的動力。這樣給我大的好處是我從不刻意做課前預習,但課上所講內(nèi)容我早已有所了解了。
我喜歡研究理科各種題目,無論難題、怪題甚至與考試無關的內(nèi)容,只要時間允許,我就可以坐下來鉆研幾個小時。這是對課本內(nèi)容非常好的補充,同時我會從解答這些題目的過程中得到喜悅和滿足。
還是由于強烈的興趣,我會自主自動甚至無意識地去學習理科。就是說,我自己會找出很多時間來學習理科,完全出于自愿,這是任何被動的學習計劃、時間安排所比不上的。
對于做習題,則出于一種對于挑戰(zhàn)所帶來的刺激以及事后成就感的追求。記得高一下學期我曾用一夜時間做完了10張數(shù)學卷,這絕不是毅力能讓我達到的,而只能是興趣的功勞??恐@種興趣,我的理科學習從未吃力過,我積累了大量的做題經(jīng)驗,而且思路開闊。不但多科競賽獲獎,高考中也有好的發(fā)揮。
以下是我學理科的一些心得:
對于理科學習,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細心。這兩個字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首先來說,理科課本用不用看?當然要看,而且要相當重視。尤其理綜中一些常識性問題,老師課堂上不一定講到,我們就要細心看課本一個個記住。課本上的例題也要認真看,有的題只聽老師講一遍,我們并沒有完全掌握,要細心去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在審題時,尤其體現(xiàn)細心的重要性?!皩忣}要慢”是老師教給我四字箴言。無論是考試還是練習,忌諱的是把題目一掃而過,看個大概就開始做題,一旦弄錯了一個條件或看漏了關鍵字,也許整個題無論寫了多少字花了多少時間也全白費力氣了。對于做題很多的同學,如果不仔細審題,只看幾個字就以為是做過的自己熟知的那種題,卻忽略了條件的變化,結(jié)果可想而知。我喜歡讀題時用筆劃下條件、關鍵字等,一來減少審題失誤,二來幫助自己分析,效果不錯。后說的一個細心就是要有警惕陷阱的意識。數(shù)學上就有很多陷阱,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辨別式、空集⊙、函數(shù)定義域、等比數(shù)列的求和(分情況)、常見多解問題。粗心的人總是掉入陷阱,把應該得分的題做錯,我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就是平時學習過程中一直收集這種陷阱。于是每次遇到陷阱,腦中馬上亮起紅燈。比如題目是解對數(shù)不等式,馬上把真數(shù)大于零寫在題目前面,就不會錯了。
分析題目時我喜歡由淺入深,從簡單情況或特殊情況的考慮來啟發(fā)對問題的分析,數(shù)學卷后幾道題的幾個問題就是用由淺入深的方法給出的。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淺。我也很喜歡借助形象化的思維,做一些簡單的模擬道具來啟發(fā)思路。學立體幾何、晶胞等時空間想像力也是靠對實物的觀察,漸漸培養(yǎng)出來的。
如果只是大量做題而沒有自己對題目的理解以及理解后的總結(jié)歸納,是不會學好理科的??偨Y(jié)是做題的升華,是學習質(zhì)量的保證。這種總結(jié)只需要多多思考,必要時記錄下來。我記的筆記中有很多是自己的總結(jié)。
痛苦的“弱科”學習:天道酬勤
有計劃永遠是第一位的,計劃能起到提醒和監(jiān)督的作用,尤其對于自己不喜歡學習的科目。
前面說到了我“偏科”,這里的“弱科”指的就是我不敢興趣的學科——語文、英語。也許天生的關系吧,我就是不喜歡這兩科。這是痛苦的事情。但我說的“弱科”并不是指我這兩科成績很低,給我拉后退或我根本不怎么學。我深知“6-1=0”的道理,也知道所謂的“木桶效應”。高中三年我從未放松過對語文、英語的學習。感興趣的學科只靠著興趣的“督促”我就學好了,但這兩門令我“痛苦”的學科,就需要我講究更多的方法才能收到效果。我就把我學習的這段“痛苦的經(jīng)歷”講出來,希望對同樣存在我這樣問題的同學有所幫助。先說語文作文。每次考試我都要用1個小時去解決作文,可作文總穩(wěn)定在40~45分之間,我的作文特點是語言不夠精辟,沒有文采(正如我這篇稿一樣)。更要命的是字很爛。我努力使我的漢字寫得工整(語文、英語都是如此,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須夠工整),并且在搜集素材上下大量工夫。我積累了幾個很典型的很人物的素材,可以多角度立意,作為保底。又積累了一批或新穎或經(jīng)典或有新意的素材,作為亮點。一旦加入作文中就起到令閱卷老師眼前一亮的效果。同時我在作文審題中舍得花時間,因此我的作文從未跑題過,作文分數(shù)雖不會大起也沒有大落,一直穩(wěn)穩(wěn)當當。無論語文卷子多么難,我都留出至少1小時來寫作文,這也是歷次考試訓練出來的。在后幾次模擬考試中,我作文的訓練收到了一些效果,分數(shù)有所提高,很欣慰了。
語文第二大痛是主觀閱讀題。看到題目不知從哪里入手如何答題,往往答非所問。為了提高閱讀水平,我曾在高三某一時期堅持每天做一篇語文閱讀題(大概堅持了一個月)。把自己所寫的與標準答案對比,漸漸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以前做題,文章只看一遍,就結(jié)合自己理解答題;但有很多閱讀題往往答案就是文章的原話,而從題目中根本看不出用原文回答的意思。于是以后做題時我都力圖找到文中確切的句子組織成答案。在閱讀文章中用筆畫出關鍵句子、文章層次等。先經(jīng)過閱讀大概了解各個段落的主要問題,答題時回到文章做更深入的閱讀,在相關段落尋找符合要求的語句。做閱讀題一定不能離開文章,這是我深刻的體會了。
再說說基礎知識。這是我喜歡學的語文內(nèi)容。因為它不需要什么理解能力的要求,只要肯下工夫去積累、肯花時間去積累就行了。這部分也是我學得好的內(nèi)容??纯次业姆e累本就知道我下了不少的工夫。字音、字形、成語、近義詞、標點、病句……每一項都有我的汗水,不放過所遇到的每一個新積累點。學好語基重要的一點是不斷重復的記憶,或者說記憶不斷加深。在翻看積累本時我會在未記牢處打上記號,以后翻看時重點注意。
學英語是另一個令我“痛苦”萬分的事情,我找到的應對辦法是零散時間加集中訓練的方式。單詞如此難背,背來背去卻張冠李戴,沒辦法只有多花時間。但這個時間不是集中起來的。起初每天集中幾小時背單詞,但效果不理想。于是想到把時間分散開,利用各種零散時間學英語。比如:課間抽幾分鐘背背單詞,寫作業(yè)間隙讀讀英語……;記憶需要不斷鞏固才會深刻,把時間分散開背單詞,可以把這些要記憶的東西多次重復加深印象,有助于記憶。另外英語語感要靠多讀多聽來培養(yǎng),集中時間做這些工作往往令人厭倦,把時間分散開就會避免上述情況。我就是這樣充分利用零散的時間來學習英語。當然這樣還不夠,要加強英語,必須保證每天一定時間的學習。我也會集中時間做練習,有計劃性地在一段時間加強某一類題的訓練。比如閱讀理解、完型填空、改錯等。
另外,我有一個英語錯題本,上面記錄的是我做錯的選擇題以及詳細解答過程。蓋上答案,可以把這些自己以前錯的題用來再考自己。每次考試前我會復習自己的錯題,發(fā)現(xiàn)常常有一類題是次次做次次錯,也就是說自己總是犯相同的錯誤。這類題目我會非常重視,一有時間就翻翻看看。
我認為無論對哪一科的學習,有計劃都是第一位的,計劃能起到提醒和監(jiān)督的作用,尤其對于自己不喜歡學習的科目。我定過各種計劃:比如說每天下午自習學習英語或語文,睡前要背10個單詞,每天做一篇完型填空,三篇閱讀,一周內(nèi)復習完積累本……這些計劃都是階段性的,短則一周,長則幾月。我只是舉幾個例子,計劃是因人而異的,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計劃。
我就是這樣學習我的“弱科”的,我的辦法雖然“機械”,但對我是有效的,我努力使被動的學習變?yōu)橹鲃?。我的語文英語成績穩(wěn)中有升。高考成績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實情況,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是得到了回報。
希望有“偏科”傾向的學弟學妹能正確處理好這個問題,我的做法僅供參考。
拼命學,更舍得玩
玩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學的時候就踏踏實實。
我喜歡玩,也舍得花時間玩。我所支持的觀點是玩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學的時候就踏踏實實。如果學習時不能靜下心來,老想著玩,學習效果就會很受影響;同樣,玩的時候老想著作業(yè)沒做完,玩也不會盡興。當面臨是玩是學的選擇時,我會仔細考慮,一旦做出了決定,就再沒有什么顧慮或牽掛。我喜歡踢球,在班級球隊中擔任主力后衛(wèi),三年高中生活我的汗水灑遍了整個校足球場。比賽過后,隊友們把作為功臣的我拋向空中,當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和失重的感覺我永遠不會忘記。
上網(wǎng)也是我玩的方式之一,不過我上網(wǎng)一不聊天,二不玩網(wǎng)絡游戲。我只是看看電影、卡通或者玩玩單機游戲之類。我想高中生上網(wǎng)輕松輕松是可以的,但不要沉迷。要處理好上網(wǎng)和上學的關系。我只是把上網(wǎng)當作一種休閑方式,但我見過整天泡網(wǎng)吧的同學,他們的學習時間嚴重不足,甚至寫作業(yè)時間都用去上網(wǎng),逃課都習以為常,成績自然不會好。有些同學在高三時由于各種原因會迷失自己,他們選擇用網(wǎng)絡緩解壓力擺脫現(xiàn)實中的不如意,也許一兩次是可以,長久下去卻害了自己。因此我說好玩沒有錯,關鍵是適度。
總覺得自己寫東西說教成分太多了,那就到此為止吧。后祝拼搏在高中第一線的學子們把握此刻,收獲成功。
轉(zhuǎn)眼間我的大學生活已經(jīng)過去了幾個月,回想高中三年時光,酸甜苦辣、記憶猶新。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跟學弟學妹們談談我的高中生活的一些經(jīng)歷以及學習方面的一些心得,同時也算是對高中生活做個總結(jié)。希望對正在追逐夢想的學弟學妹們有些幫助。
三年偏“程”史
我更愿意執(zhí)著于過程,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任何時候不輕易放棄。
剛剛來到高中,沒想過三年以后的自己會是什么樣子。那年我中考成績是全市20多名,
雖說是很多人羨慕的名次,但離我之前的期望還是太遠。我曾經(jīng)把成中考狀元當作目標很執(zhí)著地追求,但現(xiàn)實擺在眼前就是這個樣子,當高中生活向我走來時,我有些不知所措。那時想,只有不斷努力才能看清前方吧。我就這樣努力學習開始了高中生活。度過了這段“茫然期”,自己也想通了一些東西:刻意追求的東西往往不如所愿,把結(jié)果看淡一些而執(zhí)著于過程也許是更好的選擇。這也是之后我一直保持的一種心態(tài)。參加考試不是老想著要拿什么名次,而是想著如何答好每一題,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對于高考更應如此,只要把握住考試以內(nèi)的事情就夠了,不要過多想著高考的結(jié)果。
也許上面一段話讓你們覺得我不喜歡“目標”,實際上不是的。我深知目標的重要性,高中時的我也有自己的目標。目標的作用是給人動力和約束力。當學習厭倦時,想想自己的目標,我就會振作起來;當貪玩厭學時,想想自己的目標,我就會靜下心來消除雜念。這是目標給我大的幫助。但有時我們會成為目標的奴隸,讓目標牽著走。有些目標不一定適合自己,如果一味堅持某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又把它看得過重,會引起心態(tài)的失衡。那樣動力會變成壓力,約束力變成束縛力,我們被目標所累,我們被目標打敗。
所以我更愿意執(zhí)著于過程,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任何時候不輕易放棄。我的求學路沒有太大的坎坷,然而細細回味,有很多時候是自己面對困難時咬牙挺過來了,才有了成績。高中競賽我獲得了數(shù)、化、生三科的省一等獎。提到這些,很多人會把聰明與之聯(lián)系起來。我并不覺得自己有多么聰明,我的成績是辛苦換來的。準備生物競賽的累的,高二大半年啃著厚厚的教材,初賽前幾星期每天都看書到后半夜。實驗考試前一星期,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每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搞著沒完沒了的實驗,忍受一個人的孤獨,也想過因此荒廢的其他功課,還有并不確定的結(jié)果。仔細一想這些都不重要,既然已經(jīng)開始做出了決定,又一步步走到了這里,就不要輕易放棄了。“一旦放棄,比賽就提前結(jié)束了?!保ā豆嗷@高手》)那個時候不再想終能拿到什么名次,我只愿做出自己大的努力,讓汗水對得起自己的熱情。如果百分百努力付出,自然會有公道的結(jié)果——我深信。
高三上半年,我曾遭遇了一段所謂的“糊涂期”:做題速度變慢,正確率下降,考慮問題變得不全面,犯些極低級的錯誤,記憶力也下降,成績不穩(wěn)定,感覺自己中了什么咒語似的,像擺脫卻擺脫不掉。那時候心情很糟,不停地問自己怎么了,甚至采用一些極端的方法刺激自己,想找回以前的感覺。我試過大量睡覺的辦法,連夜瘋狂做題的辦法,都無濟于事。后來老師使我認識到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很多屆學生都遇到類似的問題。于是自己也想通了:人生難免低潮,低潮總會過去。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會回到正常狀態(tài)。暫時的困難只是一個考驗,一個過程,走在陽光下再回想當初的自己,會有淡淡的笑容和更加堅定的信心。我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規(guī)律上,學習、休息的時間安排回到正軌。雖然問題依然存在,但這時的我擺正了自己的心態(tài),從容面對暫時的不如意。漸漸地找回了感覺,順利走出低谷?,F(xiàn)在回想那段經(jīng)歷,還有很多感觸,它帶給了我珍貴的禮物——教會了我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在困難中保持一貫的自我。
高考時高中生活的終點,但更加精彩的生活還在后面,高考前我就是這樣想的。人生每個階段都充滿了挑戰(zhàn)并令人期待,大學的生活更不輕松,仍然需要不斷的拼搏奮斗,甚至比高中更累。無論高中曾有怎樣的輝煌或失落,在大學都會從零開始。我一路走來,很高興這路上曾留下我的足跡。
興趣,“偏科”的分水嶺
我所謂的“偏科”不是以各科目的成績或占用的學習時間來劃分的,而是按“感興趣”和“不感興趣”來一分為二的。對于理科(數(shù)理化生)的熱愛也許是我能有今天的成績的一個主要因素了。
“興趣是好的老師”,我對這句話感受很深。很多人不會想到我會有“偏科”的問題。
我所謂的“偏科”不是以各科目的成績或占用的學習時間來劃分的,而是按“感興趣”和“不感興趣”來一分為二的。對于理科(數(shù)理化生)的熱愛也許是我能有今天的成績的一個主要因素了。
每次發(fā)新課本,我都會找出時間把理科課本預先看一兩遍。當然不是自學課程,而是出于我對于閱讀這些課本的興趣——像看小說一樣的感覺。雖說總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自己看時也不會很深入,但那種面對著許多新知識新思想的興奮得感覺始終吸引著我,給我無盡的動力。這樣給我大的好處是我從不刻意做課前預習,但課上所講內(nèi)容我早已有所了解了。
我喜歡研究理科各種題目,無論難題、怪題甚至與考試無關的內(nèi)容,只要時間允許,我就可以坐下來鉆研幾個小時。這是對課本內(nèi)容非常好的補充,同時我會從解答這些題目的過程中得到喜悅和滿足。
還是由于強烈的興趣,我會自主自動甚至無意識地去學習理科。就是說,我自己會找出很多時間來學習理科,完全出于自愿,這是任何被動的學習計劃、時間安排所比不上的。
對于做習題,則出于一種對于挑戰(zhàn)所帶來的刺激以及事后成就感的追求。記得高一下學期我曾用一夜時間做完了10張數(shù)學卷,這絕不是毅力能讓我達到的,而只能是興趣的功勞??恐@種興趣,我的理科學習從未吃力過,我積累了大量的做題經(jīng)驗,而且思路開闊。不但多科競賽獲獎,高考中也有好的發(fā)揮。
以下是我學理科的一些心得:
對于理科學習,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細心。這兩個字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首先來說,理科課本用不用看?當然要看,而且要相當重視。尤其理綜中一些常識性問題,老師課堂上不一定講到,我們就要細心看課本一個個記住。課本上的例題也要認真看,有的題只聽老師講一遍,我們并沒有完全掌握,要細心去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在審題時,尤其體現(xiàn)細心的重要性?!皩忣}要慢”是老師教給我四字箴言。無論是考試還是練習,忌諱的是把題目一掃而過,看個大概就開始做題,一旦弄錯了一個條件或看漏了關鍵字,也許整個題無論寫了多少字花了多少時間也全白費力氣了。對于做題很多的同學,如果不仔細審題,只看幾個字就以為是做過的自己熟知的那種題,卻忽略了條件的變化,結(jié)果可想而知。我喜歡讀題時用筆劃下條件、關鍵字等,一來減少審題失誤,二來幫助自己分析,效果不錯。后說的一個細心就是要有警惕陷阱的意識。數(shù)學上就有很多陷阱,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辨別式、空集⊙、函數(shù)定義域、等比數(shù)列的求和(分情況)、常見多解問題。粗心的人總是掉入陷阱,把應該得分的題做錯,我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就是平時學習過程中一直收集這種陷阱。于是每次遇到陷阱,腦中馬上亮起紅燈。比如題目是解對數(shù)不等式,馬上把真數(shù)大于零寫在題目前面,就不會錯了。
分析題目時我喜歡由淺入深,從簡單情況或特殊情況的考慮來啟發(fā)對問題的分析,數(shù)學卷后幾道題的幾個問題就是用由淺入深的方法給出的。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淺。我也很喜歡借助形象化的思維,做一些簡單的模擬道具來啟發(fā)思路。學立體幾何、晶胞等時空間想像力也是靠對實物的觀察,漸漸培養(yǎng)出來的。
如果只是大量做題而沒有自己對題目的理解以及理解后的總結(jié)歸納,是不會學好理科的??偨Y(jié)是做題的升華,是學習質(zhì)量的保證。這種總結(jié)只需要多多思考,必要時記錄下來。我記的筆記中有很多是自己的總結(jié)。
痛苦的“弱科”學習:天道酬勤
有計劃永遠是第一位的,計劃能起到提醒和監(jiān)督的作用,尤其對于自己不喜歡學習的科目。
前面說到了我“偏科”,這里的“弱科”指的就是我不敢興趣的學科——語文、英語。也許天生的關系吧,我就是不喜歡這兩科。這是痛苦的事情。但我說的“弱科”并不是指我這兩科成績很低,給我拉后退或我根本不怎么學。我深知“6-1=0”的道理,也知道所謂的“木桶效應”。高中三年我從未放松過對語文、英語的學習。感興趣的學科只靠著興趣的“督促”我就學好了,但這兩門令我“痛苦”的學科,就需要我講究更多的方法才能收到效果。我就把我學習的這段“痛苦的經(jīng)歷”講出來,希望對同樣存在我這樣問題的同學有所幫助。先說語文作文。每次考試我都要用1個小時去解決作文,可作文總穩(wěn)定在40~45分之間,我的作文特點是語言不夠精辟,沒有文采(正如我這篇稿一樣)。更要命的是字很爛。我努力使我的漢字寫得工整(語文、英語都是如此,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須夠工整),并且在搜集素材上下大量工夫。我積累了幾個很典型的很人物的素材,可以多角度立意,作為保底。又積累了一批或新穎或經(jīng)典或有新意的素材,作為亮點。一旦加入作文中就起到令閱卷老師眼前一亮的效果。同時我在作文審題中舍得花時間,因此我的作文從未跑題過,作文分數(shù)雖不會大起也沒有大落,一直穩(wěn)穩(wěn)當當。無論語文卷子多么難,我都留出至少1小時來寫作文,這也是歷次考試訓練出來的。在后幾次模擬考試中,我作文的訓練收到了一些效果,分數(shù)有所提高,很欣慰了。
語文第二大痛是主觀閱讀題。看到題目不知從哪里入手如何答題,往往答非所問。為了提高閱讀水平,我曾在高三某一時期堅持每天做一篇語文閱讀題(大概堅持了一個月)。把自己所寫的與標準答案對比,漸漸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以前做題,文章只看一遍,就結(jié)合自己理解答題;但有很多閱讀題往往答案就是文章的原話,而從題目中根本看不出用原文回答的意思。于是以后做題時我都力圖找到文中確切的句子組織成答案。在閱讀文章中用筆畫出關鍵句子、文章層次等。先經(jīng)過閱讀大概了解各個段落的主要問題,答題時回到文章做更深入的閱讀,在相關段落尋找符合要求的語句。做閱讀題一定不能離開文章,這是我深刻的體會了。
再說說基礎知識。這是我喜歡學的語文內(nèi)容。因為它不需要什么理解能力的要求,只要肯下工夫去積累、肯花時間去積累就行了。這部分也是我學得好的內(nèi)容??纯次业姆e累本就知道我下了不少的工夫。字音、字形、成語、近義詞、標點、病句……每一項都有我的汗水,不放過所遇到的每一個新積累點。學好語基重要的一點是不斷重復的記憶,或者說記憶不斷加深。在翻看積累本時我會在未記牢處打上記號,以后翻看時重點注意。
學英語是另一個令我“痛苦”萬分的事情,我找到的應對辦法是零散時間加集中訓練的方式。單詞如此難背,背來背去卻張冠李戴,沒辦法只有多花時間。但這個時間不是集中起來的。起初每天集中幾小時背單詞,但效果不理想。于是想到把時間分散開,利用各種零散時間學英語。比如:課間抽幾分鐘背背單詞,寫作業(yè)間隙讀讀英語……;記憶需要不斷鞏固才會深刻,把時間分散開背單詞,可以把這些要記憶的東西多次重復加深印象,有助于記憶。另外英語語感要靠多讀多聽來培養(yǎng),集中時間做這些工作往往令人厭倦,把時間分散開就會避免上述情況。我就是這樣充分利用零散的時間來學習英語。當然這樣還不夠,要加強英語,必須保證每天一定時間的學習。我也會集中時間做練習,有計劃性地在一段時間加強某一類題的訓練。比如閱讀理解、完型填空、改錯等。
另外,我有一個英語錯題本,上面記錄的是我做錯的選擇題以及詳細解答過程。蓋上答案,可以把這些自己以前錯的題用來再考自己。每次考試前我會復習自己的錯題,發(fā)現(xiàn)常常有一類題是次次做次次錯,也就是說自己總是犯相同的錯誤。這類題目我會非常重視,一有時間就翻翻看看。
我認為無論對哪一科的學習,有計劃都是第一位的,計劃能起到提醒和監(jiān)督的作用,尤其對于自己不喜歡學習的科目。我定過各種計劃:比如說每天下午自習學習英語或語文,睡前要背10個單詞,每天做一篇完型填空,三篇閱讀,一周內(nèi)復習完積累本……這些計劃都是階段性的,短則一周,長則幾月。我只是舉幾個例子,計劃是因人而異的,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計劃。
我就是這樣學習我的“弱科”的,我的辦法雖然“機械”,但對我是有效的,我努力使被動的學習變?yōu)橹鲃?。我的語文英語成績穩(wěn)中有升。高考成績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實情況,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是得到了回報。
希望有“偏科”傾向的學弟學妹能正確處理好這個問題,我的做法僅供參考。
拼命學,更舍得玩
玩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學的時候就踏踏實實。
我喜歡玩,也舍得花時間玩。我所支持的觀點是玩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學的時候就踏踏實實。如果學習時不能靜下心來,老想著玩,學習效果就會很受影響;同樣,玩的時候老想著作業(yè)沒做完,玩也不會盡興。當面臨是玩是學的選擇時,我會仔細考慮,一旦做出了決定,就再沒有什么顧慮或牽掛。我喜歡踢球,在班級球隊中擔任主力后衛(wèi),三年高中生活我的汗水灑遍了整個校足球場。比賽過后,隊友們把作為功臣的我拋向空中,當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和失重的感覺我永遠不會忘記。
上網(wǎng)也是我玩的方式之一,不過我上網(wǎng)一不聊天,二不玩網(wǎng)絡游戲。我只是看看電影、卡通或者玩玩單機游戲之類。我想高中生上網(wǎng)輕松輕松是可以的,但不要沉迷。要處理好上網(wǎng)和上學的關系。我只是把上網(wǎng)當作一種休閑方式,但我見過整天泡網(wǎng)吧的同學,他們的學習時間嚴重不足,甚至寫作業(yè)時間都用去上網(wǎng),逃課都習以為常,成績自然不會好。有些同學在高三時由于各種原因會迷失自己,他們選擇用網(wǎng)絡緩解壓力擺脫現(xiàn)實中的不如意,也許一兩次是可以,長久下去卻害了自己。因此我說好玩沒有錯,關鍵是適度。
總覺得自己寫東西說教成分太多了,那就到此為止吧。后祝拼搏在高中第一線的學子們把握此刻,收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