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名多譯,各有千秋。同一書名存在新舊多種譯名的情況很多,要分辨優(yōu)劣,決定取舍。例如:
五、首先要弄清書名的典故,然后再決定譯名
*有些作家,如 Ernest Hemingway(海明威)和 John Steinbeck(斯坦貝克)等,喜歡引用典故作書名,給譯者增加了很大的困難,必須克服這一困難才能把書名譯好。
*如海明威的一書名The Sun Also Rises一開始譯成《太陽也升起》,后來改成《太陽照樣升起》,后者為什么較好呢?因為它符合原名所根據(jù)的典故。The Sun Also Rises源自《圣經(jīng)·傳道書》中的一段話:
*One generation passeth away,and another generation cometh;but the earth abideth forever. The sun also ariseth,and the sun goes down,and hasteth to the place where he arose.
* (一代人逝去,又一代人降臨,可地球運轉(zhuǎn)不息,太陽照樣升起,照樣落下,又慌忙趕回他那升起的家。)
* 這段話表達了人生短暫如夢,而宇宙萬古如斯,恰好表達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西方青年迷惘的一代的心境 : “為追求智慧的心愿所驅(qū)使,我決心藉酒自娛,尋歡作樂。我想,也許這是人生在世的短暫歲月中的生活方式。”因此, The Sun Also Rises 改譯成《太陽照樣升起》比較合適。
* 六、關于書名的翻譯方法,除上面5種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如音譯、音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等等。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有兩條必須牢記:一是真正看懂全書之后再決定譯名;二是譯出的書名必須符合通用的翻譯標準:“忠實,通順”,并且要有美感。
* 翻譯的原則是忠實。但忠實不是刻板。翻譯的忠實,指忠實于原文的意義,不是一定要忠實于個別的詞。為了確切地表達意義,個別的詞不妨變動;有時還須從整體著眼,作較大的更動。漢語與英語語言有不同的習慣和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因此在互譯時,需要靈活處理。書名的翻譯,有時很簡單,照字面譯出即可,但有時需要靈活。在有些特殊情況下,需要動腦筋,作較大的變動。
* 英語的小說習慣于用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書名。我國的小說雖然也有這種情況,但是較少,我國的習慣是以書名概括內(nèi)容或點明要旨。據(jù)此,將小說Silas Marner譯為《織工馬南傳》合乎我國的習慣,因為點出了主人公是個織工。
*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童話中的主角)譯為《木偶奇遇記》,中國讀者很容易接受;新的譯法是《碧諾基歐奇遇記》,做到了字面上的“忠實”,但效果反而不好。
* 把Oliver Twist譯為《霧都孤兒》,比譯為《奧列佛·退斯特》好,因為前者點明了地點(霧都;即倫敦)和人物(孤兒)。
* 有一個電影,名叫《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這樣的影片名字記不住,講起來很吃力。
* 莎士比亞的悲劇“Hamlet”譯成《哈姆雷特》不如譯成《王子復仇記》能夠反映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
* 與人名一樣,書名中地名的翻譯也不妨靈活些,使能點明內(nèi)容。Wuthering Heights譯為《呼嘯山莊》,比將 Wuthering這個專有名詞按音譯出好。
*電影Waterloo Bridge譯為《魂斷藍橋》,是按照中國的習慣以題目點明旨意。倘直譯為《滑鐵盧橋》,便不好, 因為“滑鐵盧”這個地名會使人想到拿破侖曾在此打仗,但實際上這個電影與拿破侖打仗毫無關系,Waterloo Bridge是在英國倫敦,不在比利時,如果直譯這地名,要引起誤解,不如活譯。
為了避免誤解而將書名活譯。
* 例如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譯成英文時并不譯成 All for the Party,卻譯為Son Of the Working Class。書中一章的標題則仍譯為All for the Party。
*為什么書名不直譯?這是因為:倘書名用All for the Party,西方人看了不會懂。
*在英語中 party可解釋為(1)聚會;(2)政黨。如作“聚會”解,西方人看不懂這個書名。
*如作“政黨”解,他們也看不懂,the Party指哪一個政黨?
*我們在中國,講慣了,說“黨”就是指中國共產(chǎn)黨,但西方人不會這樣理解。
* 提起政黨,西方人會想到保守黨、自由黨、共和黨、民主黨等,而英國、美國的人民對這些政黨絕沒有我國人民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感情,因此他們不會理解這個書名。
*為了避免誤解,為了點明旨意,干脆就把書名換去,譯成Son of the Working Class,這樣能使西方讀者一看就明白這本書講的是什么。至于書中一章的標題用All for the Party是可以的,因為這一章在書的中間部分,讀者讀到這一章時已了解一個中國工人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感情,可以懂得了。
* 再如《王若飛在獄中》這本書,譯成英語時書名并未照字面譯成“Wang Ruofei In Prison”。照字面譯,語言上是通的,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我們要考慮到,“王若飛”這個名字西方人不會熟悉?!霸讵z中”如譯為“in prison”,西方人看了會想到盜竊犯、殺人犯等(別忘記,西方小說描寫強盜、殺人犯的不在少數(shù))。因此,如直譯書名,會造成很壞的誤解。
* 在這種情況下,把書名譯為 Iron Bars But Not a Cage,其意思是:監(jiān)牢的鐵柵只能關住人的身體,不能關住人的心;身在囹圄,意志不變。這種譯法則起到很好的效果。
* 這書名是根據(jù)一首英詩而來的。英國17世紀的詩人理查德·洛弗萊斯在英國內(nèi)戰(zhàn)時坐牢,他在監(jiān)獄中寫給他情人一首詩“To Althea, from Prison”,其最后一節(jié)的前四行是:
*Stone walls do not a prison make,
* Nor iron bars a cage;
*Minds innocent and quiet take
*That for an hermitage(偏僻的寺院).
* 書名是根據(jù)上面第二行而來的。由于這首詩很有名,西方讀者看了Iron Bars But Not a Cage,馬上會想到這本書講的是一個被關在監(jiān)牢里的堅貞不屈的政治犯。這樣,書名確切地點出了內(nèi)容。雖然字面上完全變換,但意義十分忠實。
我們知道,翻譯是有局限性的。當一種語言中有特殊的、意義復雜的詞語時,翻譯往往很困難。
*《紅樓夢》這個書名,便很難譯。
* 《紅樓夢》過去譯為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最近國內(nèi)出的版本則譯為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后者用復數(shù),似乎比前者好些,但實際上兩個譯法都有問題。
*因為漢語中的“紅樓”,并不指紅顏色的樓房。
* 新出版的《辭?!分?,“紅樓”條目下的釋義是:“華美的樓房;舊常指富家女子的住處?!?BR> * 在我國的詩詞中,“紅樓”二字一向是這樣用的。例如唐朝李商隱的詩句“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其中“紅樓”都是指上層階級女子所住的華美房屋,而且常有愛情的聯(lián)想?!都t樓夢》的“紅樓”當然也是如此。
*“紅樓”的含義復雜,這樣一個詞語,英語中找不出意義對等的詞來譯。
*譯為“Red Chamber”英美人只能理解為紅顏色的房屋。因此《紅樓夢》這書名無法滿意地譯出。
*當代英國學者大衛(wèi)·霍克斯回避了這個書名,把《紅樓夢》譯成 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頭記》)。
* 總之,翻譯書名,要考慮兩種語言的不同習慣和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妥善處理,使譯出的書名能準確地傳意,而避免誤解與不確切。
白蛇精與青蛇精化作美女來到人間。
*精:精靈spirit;soul;demon,devil;白骨精White Bone Demon; 狐貍精 fox spirit
*傳說有只狐貍成了精。Legend has it that a fox turned itself into a bewitching woman.
*化作:turn or change into;transform; convert
* 這里指兩個蛇精利用魔法使自己變成 metamorphose
*美女:beautiful girls, beauty
* 來到:come to; venture into(壯著膽子)
五、首先要弄清書名的典故,然后再決定譯名
*有些作家,如 Ernest Hemingway(海明威)和 John Steinbeck(斯坦貝克)等,喜歡引用典故作書名,給譯者增加了很大的困難,必須克服這一困難才能把書名譯好。
*如海明威的一書名The Sun Also Rises一開始譯成《太陽也升起》,后來改成《太陽照樣升起》,后者為什么較好呢?因為它符合原名所根據(jù)的典故。The Sun Also Rises源自《圣經(jīng)·傳道書》中的一段話:
*One generation passeth away,and another generation cometh;but the earth abideth forever. The sun also ariseth,and the sun goes down,and hasteth to the place where he arose.
* (一代人逝去,又一代人降臨,可地球運轉(zhuǎn)不息,太陽照樣升起,照樣落下,又慌忙趕回他那升起的家。)
* 這段話表達了人生短暫如夢,而宇宙萬古如斯,恰好表達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西方青年迷惘的一代的心境 : “為追求智慧的心愿所驅(qū)使,我決心藉酒自娛,尋歡作樂。我想,也許這是人生在世的短暫歲月中的生活方式。”因此, The Sun Also Rises 改譯成《太陽照樣升起》比較合適。
* 六、關于書名的翻譯方法,除上面5種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如音譯、音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等等。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有兩條必須牢記:一是真正看懂全書之后再決定譯名;二是譯出的書名必須符合通用的翻譯標準:“忠實,通順”,并且要有美感。
* 翻譯的原則是忠實。但忠實不是刻板。翻譯的忠實,指忠實于原文的意義,不是一定要忠實于個別的詞。為了確切地表達意義,個別的詞不妨變動;有時還須從整體著眼,作較大的更動。漢語與英語語言有不同的習慣和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因此在互譯時,需要靈活處理。書名的翻譯,有時很簡單,照字面譯出即可,但有時需要靈活。在有些特殊情況下,需要動腦筋,作較大的變動。
* 英語的小說習慣于用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書名。我國的小說雖然也有這種情況,但是較少,我國的習慣是以書名概括內(nèi)容或點明要旨。據(jù)此,將小說Silas Marner譯為《織工馬南傳》合乎我國的習慣,因為點出了主人公是個織工。
*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童話中的主角)譯為《木偶奇遇記》,中國讀者很容易接受;新的譯法是《碧諾基歐奇遇記》,做到了字面上的“忠實”,但效果反而不好。
* 把Oliver Twist譯為《霧都孤兒》,比譯為《奧列佛·退斯特》好,因為前者點明了地點(霧都;即倫敦)和人物(孤兒)。
* 有一個電影,名叫《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這樣的影片名字記不住,講起來很吃力。
* 莎士比亞的悲劇“Hamlet”譯成《哈姆雷特》不如譯成《王子復仇記》能夠反映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
* 與人名一樣,書名中地名的翻譯也不妨靈活些,使能點明內(nèi)容。Wuthering Heights譯為《呼嘯山莊》,比將 Wuthering這個專有名詞按音譯出好。
*電影Waterloo Bridge譯為《魂斷藍橋》,是按照中國的習慣以題目點明旨意。倘直譯為《滑鐵盧橋》,便不好, 因為“滑鐵盧”這個地名會使人想到拿破侖曾在此打仗,但實際上這個電影與拿破侖打仗毫無關系,Waterloo Bridge是在英國倫敦,不在比利時,如果直譯這地名,要引起誤解,不如活譯。
為了避免誤解而將書名活譯。
* 例如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譯成英文時并不譯成 All for the Party,卻譯為Son Of the Working Class。書中一章的標題則仍譯為All for the Party。
*為什么書名不直譯?這是因為:倘書名用All for the Party,西方人看了不會懂。
*在英語中 party可解釋為(1)聚會;(2)政黨。如作“聚會”解,西方人看不懂這個書名。
*如作“政黨”解,他們也看不懂,the Party指哪一個政黨?
*我們在中國,講慣了,說“黨”就是指中國共產(chǎn)黨,但西方人不會這樣理解。
* 提起政黨,西方人會想到保守黨、自由黨、共和黨、民主黨等,而英國、美國的人民對這些政黨絕沒有我國人民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感情,因此他們不會理解這個書名。
*為了避免誤解,為了點明旨意,干脆就把書名換去,譯成Son of the Working Class,這樣能使西方讀者一看就明白這本書講的是什么。至于書中一章的標題用All for the Party是可以的,因為這一章在書的中間部分,讀者讀到這一章時已了解一個中國工人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感情,可以懂得了。
* 再如《王若飛在獄中》這本書,譯成英語時書名并未照字面譯成“Wang Ruofei In Prison”。照字面譯,語言上是通的,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我們要考慮到,“王若飛”這個名字西方人不會熟悉?!霸讵z中”如譯為“in prison”,西方人看了會想到盜竊犯、殺人犯等(別忘記,西方小說描寫強盜、殺人犯的不在少數(shù))。因此,如直譯書名,會造成很壞的誤解。
* 在這種情況下,把書名譯為 Iron Bars But Not a Cage,其意思是:監(jiān)牢的鐵柵只能關住人的身體,不能關住人的心;身在囹圄,意志不變。這種譯法則起到很好的效果。
* 這書名是根據(jù)一首英詩而來的。英國17世紀的詩人理查德·洛弗萊斯在英國內(nèi)戰(zhàn)時坐牢,他在監(jiān)獄中寫給他情人一首詩“To Althea, from Prison”,其最后一節(jié)的前四行是:
*Stone walls do not a prison make,
* Nor iron bars a cage;
*Minds innocent and quiet take
*That for an hermitage(偏僻的寺院).
* 書名是根據(jù)上面第二行而來的。由于這首詩很有名,西方讀者看了Iron Bars But Not a Cage,馬上會想到這本書講的是一個被關在監(jiān)牢里的堅貞不屈的政治犯。這樣,書名確切地點出了內(nèi)容。雖然字面上完全變換,但意義十分忠實。
我們知道,翻譯是有局限性的。當一種語言中有特殊的、意義復雜的詞語時,翻譯往往很困難。
*《紅樓夢》這個書名,便很難譯。
* 《紅樓夢》過去譯為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最近國內(nèi)出的版本則譯為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后者用復數(shù),似乎比前者好些,但實際上兩個譯法都有問題。
*因為漢語中的“紅樓”,并不指紅顏色的樓房。
* 新出版的《辭?!分?,“紅樓”條目下的釋義是:“華美的樓房;舊常指富家女子的住處?!?BR> * 在我國的詩詞中,“紅樓”二字一向是這樣用的。例如唐朝李商隱的詩句“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其中“紅樓”都是指上層階級女子所住的華美房屋,而且常有愛情的聯(lián)想?!都t樓夢》的“紅樓”當然也是如此。
*“紅樓”的含義復雜,這樣一個詞語,英語中找不出意義對等的詞來譯。
*譯為“Red Chamber”英美人只能理解為紅顏色的房屋。因此《紅樓夢》這書名無法滿意地譯出。
*當代英國學者大衛(wèi)·霍克斯回避了這個書名,把《紅樓夢》譯成 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頭記》)。
* 總之,翻譯書名,要考慮兩種語言的不同習慣和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妥善處理,使譯出的書名能準確地傳意,而避免誤解與不確切。
白蛇精與青蛇精化作美女來到人間。
*精:精靈spirit;soul;demon,devil;白骨精White Bone Demon; 狐貍精 fox spirit
*傳說有只狐貍成了精。Legend has it that a fox turned itself into a bewitching woman.
*化作:turn or change into;transform; convert
* 這里指兩個蛇精利用魔法使自己變成 metamorphose
*美女:beautiful girls, beauty
* 來到:come to; venture into(壯著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