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三

字號:

心絞痛 (Angina Pactoris)
    心絞痛是指急性暫時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癥候群,臨床特點為陣發(fā)性胸骨后或心前區(qū)疼痛。
    病因
    常見病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大支動脈的管腔狹窄,部分可由于冠狀動脈痙攣,其他原因的冠狀動脈病變如先天性畸形起源極為少見,冠狀動脈栓塞也很少,后者主要引起心肌梗塞。除上述情況外,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或關閉不全,肥厚型心肌病等也可發(fā)生心絞痛但不歸入冠心病心絞痛范疇。
    病理及病理生理
    冠狀動脈有左、右兩支,分別開口于左、右主動脈竇。左冠狀動脈主干僅1-3厘米長即分為前降支和迥旋支,前降支供血給左心室前壁中、下部和心室間隔的前2/3,迥旋支供血給左心室前壁上部,心臟膈面的左半部或全部和左心房。右冠狀動脈供血給右心室、心室間隔的后1/3和心臟膈面的右半部或全部。心臟的竇房結由右冠狀動脈供血者占60%,而心臟的房室結和房室束由右冠狀動脈供血者占90%,上述三支冠狀動脈之間有許多細小分支互相吻合,近年將左冠狀動脈主干也作為冠狀動脈的一支,合稱為四支冠狀動脈。
    動脈的粥樣硬化可累及冠狀動脈中的一、二或三支,甚至四支同時受累,其中以左前降支最多見,病變也最重;然后依次為右冠狀動脈、左迥旋支和左冠狀動脈主干,血管近端病變較遠端重,粥樣斑塊多在血管分支的開口處,且常偏于血管的一側,逐漸增大而引起管腔的狹窄或閉塞。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影響心肌的血供。在正常情況下,心肌的需血和冠狀動脈的供血,通過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保持著動態(tài)的平衡。當管腔輕度狹窄時,心肌血供未受影響,病人無癥狀。當血管狹窄較重時,心臟負荷增加到一定程度,冠狀動脈供血不能滿足心肌的需要而出現心肌缺血、缺氧誘發(fā)心絞痛。但有的心絞痛發(fā)作于休息時,發(fā)作前并無心肌需氧量指標(心率與血壓收縮壓的乘積)的增高,勞力時不發(fā)生心絞痛。休息時發(fā)生心絞痛常為冠狀動脈痙攣的結果,常見的如變異型心絞痛,痙攣可發(fā)生于正常的冠狀動脈,更常見于不同程度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動脈。冠狀動脈痙攣的發(fā)生機理是復雜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冠狀動脈α受體的興奮。有粥樣斑塊的動脈壁對神經體液影響過度敏感,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平滑肌的代謝物質-血小板釋放血管活性物質TXA2的增加,前列腺素PGI2生成的減少等,對冠狀動脈的張力變化起一定的影響。
    心絞痛發(fā)作中疼痛的發(fā)生機理,可能是心肌無氧代謝中某些產物(如多肽類)刺激心臟內傳入神經末稍所致,且常傳播到相當脊髓段的皮膚淺表神經,引起疼痛的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