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脹是指腹部脹大如鼓的一類病證,又稱單腹脹。臨床以腹大脹滿,皮急如鼓,脈絡顯露為其主要特征?!鹅`樞·水脹篇》記載:“鼓脹何如?……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辈⒏鶕?jù)本證病因病機的不同分為氣臌、水臌、血臌、蟲臌,但氣血水三因常相互牽連為患,故僅有主次之分,而非單獨為患。 西醫(yī)之肝硬化腹水、門靜脈性肝硬化、壞死性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的腹水形成期,以及結核性腹膜炎、乳糜腹水、腹腔內晚期惡性腫瘤等,都屬本證范疇。 黃疸、積和臌脹,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三者之間可能是先后演變和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又可以在病程中錯雜并見,所以前人指出,黃疸、積是中滿、脹病之根。
病因病機 臌脹一證,多因飲食不節(jié),七情、勞欲所傷,及感染其他疾病后,肝脾失調,繼則累及腎臟而成。
(1) 飲食不節(jié):平時嗜酒或酗酒無度,損傷脾胃,釀濕生熱,進而耗傷肝陰,損害肝體,使肝脾兩傷;若飲食不調,饑飽無度,長期營養(yǎng)不良,脾胃受損,可致脾虛肝郁。脾失健運,肝失疏泄,水谷精微失于輸布,而致濕濁內聚,壅阻氣機,水停二腹,而成臌脹。
(2) 情志不遂:郁怒憂思,傷及肝脾,使氣失調暢,肝失條達,肝郁氣滯,久而由氣及血,血絡瘀阻,橫逆?zhèn)ⅲ\化失常,水濕內停,與瘀血互結,痞阻中焦,日久不化,漸及于腎,呈三則俱病 ,發(fā)為膨脹。來源:考試大
(3) 黃疸積聚失治:外感疫毒、寒濕、濕熱之邪蘊積肝脈,染為黃疸,氣血瘀阻,漸成臌脹;或積聚日久,氣血壅滯日甚,水濕內停,而成臌脹。
(4) 受血吸蟲感染,遷延失治,日久肝脾損傷,脈絡瘀阻,升降失常,清濁混淆,氣血水停于腹中而成臌脹。 臌脹一證,主要在肝、脾、腎三臟。肝氣郁遏既久,已成克伐脾土之勢,或脾氣已敗,肝木乘之。肝脾俱傷,水谷精微失于輸布,濁陰不降,水濕不能排出體外,于是清濁相混。肝氣郁久,氣滯血凝,血瘀水結,遂成臌脹。久病及腎,腎陽不足,無以溫養(yǎng)脾土,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加之腎虛膀胱氣 化不利,水濁難泄,臌脹逾重。總之,肝氣郁滯、血脈瘀阻、水濕內停是臌脹形成的主要病理變化。 來源:考試大
辯證論治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證情多先實后虛,或虛實相兼。應按臨床表現(xiàn)進行辯證論治,切勿單純攻逐瘀水而忽視固本。應注意補虛不忘實,泄實不忘虛。
(1) 實脹:
① 寒濕證:
證候: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脹,得熱稍舒,神疲乏力,下肢浮腫,面色萎黃或蒼白,怯寒少動,溲少便溏,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陽利水,健脾化濕。
主方:實脾飲。
② 濕熱證:
證候:腹部膨脹,腹皮繃急,撐脹拒按,煩熱不安,口苦口臭,渴不欲飲,面色黃垢,肌膚目睛黃染,小便短澀,大便秘結或溏垢深黃;舌邊尖紅,苔黃膩或黑灰,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利水消脹。
主方:中滿分消丸。 來源:考試大
③ 血瘀證:
證候: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胸脅攻痛,痛如針刺,面色黯黑或見赤絲血縷,口唇紫暗,頭頸胸部有血痣,或蜘蛛痣,口渴不欲飲水,大便色黑,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或見芤脈。
治法:化瘀行水,通絡化結。
主方:調營飲。 來源:考試大
實證患者,體質尚好且脹滿較甚者,可短期使用舟車丸、十棗湯等攻逐之劑以驅水氣,或采用放腹水治療。
(2) 虛脹:
① 陽虛證:
證候:腹大脹滿,形如蛙腹,撐脹水舒,朝寬暮急,面色蒼黃,脘悶納呆,怯寒神倦,下肢浮腫,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易溏,舌胖質淡紫,苔白滑,脈弦細。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主方:濟生腎氣丸。
② 陰虛證:
證候:腹大脹滿,甚則清筋暴露,脅肋偶有刺痛,面色暗滯,口渴心煩,形體消瘦,午后低熱,時有鼻衄邪宣,小便短少,舌紅絳少津,脈弦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腎,育陰利水。
主方:六味地黃丸。
病因病機 臌脹一證,多因飲食不節(jié),七情、勞欲所傷,及感染其他疾病后,肝脾失調,繼則累及腎臟而成。
(1) 飲食不節(jié):平時嗜酒或酗酒無度,損傷脾胃,釀濕生熱,進而耗傷肝陰,損害肝體,使肝脾兩傷;若飲食不調,饑飽無度,長期營養(yǎng)不良,脾胃受損,可致脾虛肝郁。脾失健運,肝失疏泄,水谷精微失于輸布,而致濕濁內聚,壅阻氣機,水停二腹,而成臌脹。
(2) 情志不遂:郁怒憂思,傷及肝脾,使氣失調暢,肝失條達,肝郁氣滯,久而由氣及血,血絡瘀阻,橫逆?zhèn)ⅲ\化失常,水濕內停,與瘀血互結,痞阻中焦,日久不化,漸及于腎,呈三則俱病 ,發(fā)為膨脹。來源:考試大
(3) 黃疸積聚失治:外感疫毒、寒濕、濕熱之邪蘊積肝脈,染為黃疸,氣血瘀阻,漸成臌脹;或積聚日久,氣血壅滯日甚,水濕內停,而成臌脹。
(4) 受血吸蟲感染,遷延失治,日久肝脾損傷,脈絡瘀阻,升降失常,清濁混淆,氣血水停于腹中而成臌脹。 臌脹一證,主要在肝、脾、腎三臟。肝氣郁遏既久,已成克伐脾土之勢,或脾氣已敗,肝木乘之。肝脾俱傷,水谷精微失于輸布,濁陰不降,水濕不能排出體外,于是清濁相混。肝氣郁久,氣滯血凝,血瘀水結,遂成臌脹。久病及腎,腎陽不足,無以溫養(yǎng)脾土,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加之腎虛膀胱氣 化不利,水濁難泄,臌脹逾重。總之,肝氣郁滯、血脈瘀阻、水濕內停是臌脹形成的主要病理變化。 來源:考試大
辯證論治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證情多先實后虛,或虛實相兼。應按臨床表現(xiàn)進行辯證論治,切勿單純攻逐瘀水而忽視固本。應注意補虛不忘實,泄實不忘虛。
(1) 實脹:
① 寒濕證:
證候: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脹,得熱稍舒,神疲乏力,下肢浮腫,面色萎黃或蒼白,怯寒少動,溲少便溏,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陽利水,健脾化濕。
主方:實脾飲。
② 濕熱證:
證候:腹部膨脹,腹皮繃急,撐脹拒按,煩熱不安,口苦口臭,渴不欲飲,面色黃垢,肌膚目睛黃染,小便短澀,大便秘結或溏垢深黃;舌邊尖紅,苔黃膩或黑灰,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利水消脹。
主方:中滿分消丸。 來源:考試大
③ 血瘀證:
證候: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胸脅攻痛,痛如針刺,面色黯黑或見赤絲血縷,口唇紫暗,頭頸胸部有血痣,或蜘蛛痣,口渴不欲飲水,大便色黑,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或見芤脈。
治法:化瘀行水,通絡化結。
主方:調營飲。 來源:考試大
實證患者,體質尚好且脹滿較甚者,可短期使用舟車丸、十棗湯等攻逐之劑以驅水氣,或采用放腹水治療。
(2) 虛脹:
① 陽虛證:
證候:腹大脹滿,形如蛙腹,撐脹水舒,朝寬暮急,面色蒼黃,脘悶納呆,怯寒神倦,下肢浮腫,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易溏,舌胖質淡紫,苔白滑,脈弦細。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主方:濟生腎氣丸。
② 陰虛證:
證候:腹大脹滿,甚則清筋暴露,脅肋偶有刺痛,面色暗滯,口渴心煩,形體消瘦,午后低熱,時有鼻衄邪宣,小便短少,舌紅絳少津,脈弦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腎,育陰利水。
主方: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