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經(jīng)濟師考試將于11月1日舉行,考試臨近,考生不要再做大量的模擬題了,建議大家將以前做過的試題再看一遍,重點查看當初做錯的試題。在此,我們將中級經(jīng)濟師考試中容易考到的知識點再次羅列出來,希望對大家最后階段的復習有所幫助。
中級經(jīng)濟基礎財政部分--政府預算和財政管理體制
1,政府預算概述
政府預算,是具有法律規(guī)定和制度保證的、經(jīng)法定程序審核批準的政府年度財政收支計劃。政府預算制度最早出現(xiàn)在英國。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政府的年度財政收支計劃。
政府預算的職能:第一,反應政府部門活動或工作狀況。第二,監(jiān)督政府部門收支運作情況:作為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計的一個重要文件,政府預算是人大代表和全體人民監(jiān)督政府收支運作的途徑和窗口。第三,控制政府部門支出: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準的政府預算,實質是對政府支出規(guī)模的一種法定授權;超出授權范圍的支出,即使是必需的,也要以預算調整案的形式提交同級人大常委會審計、批準。
政府預算的原則:第一,完整性原則。第二,統(tǒng)一性原則:不允許只列收支相抵后的余額,也不應另立臨時的預算。第三,真實性原則。第四,年度性原則;第五,公開性原則。
按預算編制形式分類,政府預算分為單式預算和復式預算;第二,按預算編制依據(jù)的內容和方法分類分為增量(基數(shù))預算和零基預算;第三,按預算作用時間長短分類分為年度預算和多年預算;按預算收支平衡狀況分類分為平衡預算和差額預算;第五,按預算項目是否直接反映經(jīng)濟效益分類,分為投入預算、績效預算和規(guī)劃項目預算;第六,按預算管理層級分類,分為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
我國現(xiàn)行政府預算體系由中央預算、?。ㄗ灾螀^(qū)、直轄市)預算、縣(自治縣、不設區(qū)的市、市轄區(qū))預算、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預算組成,省以下各級政府預算稱為地方預算。
2,我國政府預算制度改革
我國政府從1998年開始進行了以實行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預算管理制度改革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政府預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第一,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部門預算制度
第二,推行國庫單一帳戶體系
第三,實行政府采購制度:政府采購運行機制是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相結合,以集中為主、分散為輔;公開招標與非公開招標相結合;委托采購與自行采購相結合。
第四,建立先進完備的預算技術保障體系:(1)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政府預算收支分類體系。(2)提高政府預算管理信息化水平:財政部門要全面建設以部門預算編制和國庫集中收付管理為核心的“金財工程”。(3)改進會計核算和報告體系。
3,財政管理體制內容和類型
財政管理體制作為劃分各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據(jù)是政府職能界定和政府間事權劃分?,F(xiàn)代財政管理體制既包括各級政府間的財政收支劃分,又包括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狹義的財政管理體制是指政府預算管理體制。
財政管理體制的內容主要有:第一,財政分配和管理機構的設置。目前我國財政管理機構分為中央、省、設區(qū)的市、縣、鄉(xiāng)五級。第二,財政管理權責的劃分。第三,財政收支的劃分。政府間財政收支劃分是財政管理體制的核心內容。根據(jù)國際經(jīng)驗,政府間財政收支劃分呈現(xiàn)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結構與支出結構的非對稱性安排,即收入結構劃分以中央政府為主,支出結構劃分以地方政府為主。非對稱性安排的目的,一是維護中央政府的權威性;二是由地方政府為主提供本地的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要比中央政府更有針對性、更便利。第四,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財政管理體制多次更迭。經(jīng)歷了統(tǒng)收統(tǒng)支型、收支掛鉤型、收入分成型、包干型、分稅制型。1994年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表明我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由放權讓利進入制度創(chuàng)新的新階段。
4,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及其完善
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第一,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第二,合理調節(jié)地區(qū)間財力分配;第三,正確處理政府與企業(yè)間的財力分配關系;第四,堅持統(tǒng)一政策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中央稅、共享稅以及地方稅的立法權集中在中央,保證中央政令統(tǒng)一;稅收實行分級征管,中央稅和共享稅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第五,堅持整體設計與逐步推進相結合的原則。
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
第一,1994年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1)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權,劃分各級財政的支出范圍
(2)根據(jù)財權事權相統(tǒng)一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收入
按稅種劃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將維護國家權益、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需的稅種劃分為中央稅,將同經(jīng)濟發(fā)展直接相關的主要稅種劃分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將合適地方征管的稅種劃分為地方稅。分設中央與地方兩套稅務機構,中央稅務機構征收中央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地方稅務機構征收地方稅。
(3)按統(tǒng)一比例確定中央財政對地方稅收返還數(shù)額
(4)妥善處理原體制中央補助、地方上解以及有關結算事項
(5)確立了新的預算編制和資金調度規(guī)則
第二,近年來對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調整完善
在收入劃分方面主要有:為嚴格控制土地使用,對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分配作必要調整,將其中新批轉為非農(nóng)建設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繳中央財政;打破隸屬關系、實施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改革出口退稅負擔機制。
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方面主要有:完善了財力性轉移支付體系;建立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體系。
中級經(jīng)濟基礎財政部分--政府預算和財政管理體制
1,政府預算概述
政府預算,是具有法律規(guī)定和制度保證的、經(jīng)法定程序審核批準的政府年度財政收支計劃。政府預算制度最早出現(xiàn)在英國。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政府的年度財政收支計劃。
政府預算的職能:第一,反應政府部門活動或工作狀況。第二,監(jiān)督政府部門收支運作情況:作為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計的一個重要文件,政府預算是人大代表和全體人民監(jiān)督政府收支運作的途徑和窗口。第三,控制政府部門支出: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準的政府預算,實質是對政府支出規(guī)模的一種法定授權;超出授權范圍的支出,即使是必需的,也要以預算調整案的形式提交同級人大常委會審計、批準。
政府預算的原則:第一,完整性原則。第二,統(tǒng)一性原則:不允許只列收支相抵后的余額,也不應另立臨時的預算。第三,真實性原則。第四,年度性原則;第五,公開性原則。
按預算編制形式分類,政府預算分為單式預算和復式預算;第二,按預算編制依據(jù)的內容和方法分類分為增量(基數(shù))預算和零基預算;第三,按預算作用時間長短分類分為年度預算和多年預算;按預算收支平衡狀況分類分為平衡預算和差額預算;第五,按預算項目是否直接反映經(jīng)濟效益分類,分為投入預算、績效預算和規(guī)劃項目預算;第六,按預算管理層級分類,分為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
我國現(xiàn)行政府預算體系由中央預算、?。ㄗ灾螀^(qū)、直轄市)預算、縣(自治縣、不設區(qū)的市、市轄區(qū))預算、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預算組成,省以下各級政府預算稱為地方預算。
2,我國政府預算制度改革
我國政府從1998年開始進行了以實行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預算管理制度改革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政府預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第一,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部門預算制度
第二,推行國庫單一帳戶體系
第三,實行政府采購制度:政府采購運行機制是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相結合,以集中為主、分散為輔;公開招標與非公開招標相結合;委托采購與自行采購相結合。
第四,建立先進完備的預算技術保障體系:(1)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政府預算收支分類體系。(2)提高政府預算管理信息化水平:財政部門要全面建設以部門預算編制和國庫集中收付管理為核心的“金財工程”。(3)改進會計核算和報告體系。
3,財政管理體制內容和類型
財政管理體制作為劃分各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據(jù)是政府職能界定和政府間事權劃分?,F(xiàn)代財政管理體制既包括各級政府間的財政收支劃分,又包括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狹義的財政管理體制是指政府預算管理體制。
財政管理體制的內容主要有:第一,財政分配和管理機構的設置。目前我國財政管理機構分為中央、省、設區(qū)的市、縣、鄉(xiāng)五級。第二,財政管理權責的劃分。第三,財政收支的劃分。政府間財政收支劃分是財政管理體制的核心內容。根據(jù)國際經(jīng)驗,政府間財政收支劃分呈現(xiàn)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結構與支出結構的非對稱性安排,即收入結構劃分以中央政府為主,支出結構劃分以地方政府為主。非對稱性安排的目的,一是維護中央政府的權威性;二是由地方政府為主提供本地的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要比中央政府更有針對性、更便利。第四,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財政管理體制多次更迭。經(jīng)歷了統(tǒng)收統(tǒng)支型、收支掛鉤型、收入分成型、包干型、分稅制型。1994年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表明我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由放權讓利進入制度創(chuàng)新的新階段。
4,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及其完善
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第一,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第二,合理調節(jié)地區(qū)間財力分配;第三,正確處理政府與企業(yè)間的財力分配關系;第四,堅持統(tǒng)一政策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中央稅、共享稅以及地方稅的立法權集中在中央,保證中央政令統(tǒng)一;稅收實行分級征管,中央稅和共享稅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第五,堅持整體設計與逐步推進相結合的原則。
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
第一,1994年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1)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權,劃分各級財政的支出范圍
(2)根據(jù)財權事權相統(tǒng)一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收入
按稅種劃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將維護國家權益、實施宏觀調控所必需的稅種劃分為中央稅,將同經(jīng)濟發(fā)展直接相關的主要稅種劃分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將合適地方征管的稅種劃分為地方稅。分設中央與地方兩套稅務機構,中央稅務機構征收中央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地方稅務機構征收地方稅。
(3)按統(tǒng)一比例確定中央財政對地方稅收返還數(shù)額
(4)妥善處理原體制中央補助、地方上解以及有關結算事項
(5)確立了新的預算編制和資金調度規(guī)則
第二,近年來對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調整完善
在收入劃分方面主要有:為嚴格控制土地使用,對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分配作必要調整,將其中新批轉為非農(nóng)建設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繳中央財政;打破隸屬關系、實施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改革出口退稅負擔機制。
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方面主要有:完善了財力性轉移支付體系;建立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