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血壓的形成及其影晌因素

字號:

動脈血壓的形成及其影晌因素
    (一)動脈血壓的形成
    在封閉的心血管系統(tǒng)中,足夠的血量是形成動脈血壓的前提;心射血產(chǎn)生的動力和血流所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動脈血壓的兩個基本因素;大動脈彈性對動脈血壓具有緩沖作用。在心縮期,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心室收縮射出的血液只有l(wèi)/3流到外周,2/3貯存在大動脈內(nèi)使大動脈擴張,并對血管壁產(chǎn)生側壓力。在心舒期,心室射血雖然停止,但被擴張的大動脈管壁發(fā)生彈性回位,使血液保持著對血管壁一定的側壓力,并推動血液繼續(xù)流動。
    (二)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1.搏出量 當搏出量增加而心率和外周阻力變化不大時,血壓的變化主要是收縮壓升高,舒張壓升高不明顯,脈壓加大。這是由于搏出量增加,收縮壓升高使動脈血迅速流向外周,到心舒期末大動脈內(nèi)存留血量比搏出量增加前增多不明顯,故舒張壓升高較少。因此,收縮壓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輸出量的多少。
    2.心率 當搏出量和其他因素不變時,心率適度加快,心輸出量相應增加,血壓升高,主要是舒張壓升高。這是由于心率加快,心動周期縮短,而心舒期縮短更顯著,流向外周的血量減少,心舒期末存留于大動脈的血量相對增多,使舒張壓升高。相反,心率減慢,舒張壓降低。
    3.外周阻力 若心輸出量不變,外周阻力增大,大動脈內(nèi)的血液不易流向外周,心舒末期存留在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大動脈內(nèi)的血量增加,舒張壓明顯升高,脈壓減小。相反,外周阻力減小,舒張壓下降。因此,在心率不變時,舒張壓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循環(huán)血量與血管容積 正常機體循環(huán)血量與血管容積相適應,使血管內(nèi)血液保持一定的充盈,血壓正常。若循環(huán)血量急劇減少(或大失血),血管容積不變,動脈血壓將急劇下降而危及生命。此時,應進行輸液或輸血以補充循環(huán)血量,提高動脈血壓。若血管容積增大而血量相對不變(如中毒性休克或藥物過敏),全身小血管擴張,血液充盈度降低,也可使血壓下降。此時,應使用血管收縮藥使小血管收縮,減少血管容積,使血壓回升。
    5.大動脈管壁的彈性 大動脈的彈性貯器作用,可使收縮壓不致過高,舒張壓不致過低,因而可緩沖動脈血壓,維持一定的脈壓。但大動脈管壁的彈性可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其緩沖動脈血壓的作用也逐漸減弱,故老年人或動脈硬化者可出現(xiàn)收縮壓升高,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如同時伴有小動脈硬化,則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