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老人來自芬蘭:永不磨滅的圣誕傳說

字號:

圣誕老人的故鄉(xiāng):羅凡涅米
    羅凡涅米(Rovaniemi)是芬蘭北部拉畢省省會,是世界上惟一設在北極圈上的省會,也是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旅游中心。二戰(zhàn)期間這座城市遭到嚴重的破壞,曾被夷為平地。
    戰(zhàn)后,按照芬蘭建筑大師阿爾托(Alvar Aalto)的規(guī)劃進行重建。據說阿爾托是按照北部馴鹿的形狀設計這座城市的重建藍圖的。市內隨處可見阿爾托當年設計的建筑,如拉畢大廈和圖書館。
    90年代初修建的北極中心(Arktkum House)向游人展示了拉普蘭地區(qū)土著居民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以及北極地區(qū)的自然風光現已成為來北部觀光游客的重要參觀地點之一。
    羅凡涅米被譽為“北方女皇”,遠來的旅客們首先要做兩件“大事”:第一是都要把雙腳橫跨在北緯66度33分的北極線上拍一張留念照;第二是領取自己進入北極圈的那冊堂皇的證書。這兩份材料將被游客們當作重要的旅游資格文件而終生保存。在這里,游客們興的是進到圣誕老人村去,跟原裝正版的圣誕老人親密交流、零距離地討教人生秘訣是萬千世人的終生愿望。另外還有不可錯過的圣誕樂園,那是一所四季敞開的公園,其永恒的主題就是飄渺彌漫的圣誕濃情。這是游客們無論如何也不能錯過的千古良機。
    羅凡涅米的主要名勝包括極地中心即省立博物館(Arktikum House&Lapland Provincial Museum)、拉普蘭森林博物館、搜羅有北極熊、麋鹿、棕熊、雪貓等眾多極地動物的拉努阿(Ranua)野生動物園、人類學博物館、羅凡涅米藝術館以及大大小小的馴鹿農場。
    的圣誕老人村正疊座在北極線上,游客們可以在那里一舉兩得:既拜會了圣誕老人,又取得了北極圈證書。如果想要與圣誕歡樂長擁惜別,那就不能不進入到這座世所難逢的圣誕公園了。如果想玩兒雪地上的其它玩意兒,那城外的歐恩阿斯瓦拉(Ounasvaara)滑雪中心正合此意,該中心從十一月至次年五月都是冰封雪蓋的大好時節(jié)??梢蕴峁┫缕禄⒃揭盎?、雪地電動自行車、狗拉雪橇、鹿拉雪橇等等韻味不同的游戲服務,所需租賃使用的各種衣物器具,均可唾手而得,手續(xù)極其簡便迅捷。羅凡涅米市內的各家旅行社,組織有各式各樣的拉普蘭旅游團,任由各位想在極地里縱橫馳騁的游客隨意挑選。與圣誕老人面對面
    在羅凡涅米,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與圣誕老人見面。自從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發(fā)出了那封寄給圣誕老人的公開信,全世界都知道了圣誕老人就住在芬蘭的拉普蘭。
    在冬天的羅凡涅米,你可以享受到各種冰雪運動的樂趣,比如滑雪、狗拉雪橇、冰上釣魚等。在羅凡涅米城外有一個歐恩阿斯瓦拉滑雪中心是進行冰雪運動的地點,這里從11月至次年5月都提供全面的冰雪游戲服務。
    而在夏季,羅凡涅米郁郁蔥蔥,漂流與森林燒烤開始流行起來,羅凡涅米旅游中心提供漂流服務。其他景點:羅凡涅米的其他名勝還有極地博物館、拉普蘭森林博物館、拉努阿野生動物園、人類學博物館和羅凡涅米藝術館。
    圣誕老人來自芬蘭:永不磨滅的圣誕傳說
    圣誕老人(Santa Claus)來自遙遠的歷史悠久的歐洲,要追溯他的來源,會發(fā)覺其中混雜了很多不同的傳說,而最終卻都匯聚在芬蘭的拉普蘭,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形象。
    傳說圣誕老人出生在在公元3、4世紀之間,是小亞細亞的一個富裕家庭虔誠信徒,名為尼古拉斯。他從小決心終生待奉上帝,長大后便在地中海附近一處名為米娜(Myra 位于今土耳其境內)的地方當主教。尼古拉斯為人恪盡職守,又熱心助人,傳聞他時常救濟窮人,幫助孤寡。
    當尼古拉斯過世后,希臘東正教將他奉為圣人。很多人開始傳述圣尼古拉斯會行奇能異事,甚至有故事說他曾令死去的孩子復活。這種說法在歐洲流傳愈來愈廣泛,到后來連羅馬天主教管轄地區(qū)也奉他為保護兒童和窮人的圣者。俄羅斯的舊東正教派將他地位尊崇得更高,他們認為圣尼古拉斯除了幫助兒童及窮人之外,還保護海員和水手,并把每年的12月6日,更定為“圣尼古拉斯”日。 圣尼古拉斯形象后來傳到德國中部和北部,他名字變?yōu)閃einachtsmann,意思跟現在的圣誕老人近似。到了英國,他被稱為圣誕之父(Father Christma)。隨著開發(fā)美國新大陸,圣尼古拉斯的傳說同樣跟著清教徒流入當地。昔日的紐約(舊稱為新阿姆斯特丹),散布著很多從荷蘭過來的基督徒,他們稱圣尼古拉斯為Sinterklaas,卻被不懂荷蘭文的人逐漸念錯為Santa Clause。
    直至1882年,美國詩人Dr. Clement Clarke Moore才以他的生花妙筆第一次把Santa Clause(圣誕老人)描寫出親切可愛的形象:面頰像玫瑰,鼻子似櫻桃,常常歡樂笑靨,兩鰓長滿白胡子,每逢圣誕前便會駕著馴鹿雪橇來到村鎮(zhèn)里,從民居煙囟爬下,送禮物給乖孩子。誰知這篇名為《圣尼古拉斯的探訪》(A visit from Saint Clause)的詩文一經發(fā)表便到處風行,使快樂的圣誕老人形象深入人心。很多小孩想知道他究竟來自何方。那時流傳的解釋是他來自北極,該處也是他長年為好孩子準備禮物的地方。其實北極嚴寒,根本不可能飼養(yǎng)馴鹿。
    1927年,有芬蘭報紙指圣誕老人的家其實是在芬蘭北部拉普蘭。1927年芬蘭電臺的兒童時段主持人馬古斯叔叔(Markus Rautio)描述圣誕老人正確住址是拉普蘭靠近俄羅斯的“野兔耳荒原”(Korvatunturi),又指圣誕老人有一批北歐精靈幫他準備禮物。消息一出便不脛而走,跟著萬千世人就認定這長青不老,不受時間限制的永恒形象是來自芬蘭的拉普蘭。
    應太多人的要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拉普蘭的圣誕老人在每年圣誕前都會到羅凡涅米附近的北極圈(Napapiiri)接見無數想親近他的游客和兒童。但是因為跟著前來的人終年不絕,于是從1985年開始,圣誕老人就長駐那里,聆聽大眾的所想所求。順理成章,在芬蘭拉普蘭的北極圈(Napapiiri)上建造了全球第一個圣誕老人樹。其中的圣誕老人郵局,也成為每年無數圣誕迷及小孩子來信的目的地。
    圣誕老人村和圣誕樂園
    羅凡涅米的圣誕老人村被公認是世人一償心愿的地方。圣誕樂園(Santa Park)是羅凡涅米市另一處圣誕迷必訪之地。這個以圣誕老人為主題的大型機動樂園深入小山崗地底,無論外邊天氣如何都影響不到里面的游玩。
    有多少人自小便希望一見真正的圣誕老人?羅凡涅米以北8公里的圣誕老人村被公認是世人一償心愿的地方。盡管遠在野兔耳荒原的483米山地里有圣誕老人的“居所小屋”,但卻婉拒探訪。
    故此,每年來自30多個國家超過40萬游客如要跟圣誕老人見面,使要去到圣誕村里的圣誕老人辦公室。來訪者可向圣誕老人問任何有關他的問題,更可跟圣誕老人合影留念。很多人預料不到的是,這兒的圣誕老人除了知識廣博,居然還能講多國語言。甚至中文和日文,他也會簡單應對幾句。
    令人興奮的還有圣誕老人郵局里各種充滿童話色彩的郵票,賀卡和禮品等。尋訪圣誕傳奇的人當然樂意搜購作為禮物帶回家。所有人從此處寄出的信件,也會特別蓋上北極圣誕老人郵局的郵戳。假如您希望您寄出的信在要剛好在圣誕前到達收件人的信箱,那么務必要把您的信件投入紅色的郵筒中。此外,您還可以在郵局預訂一封由圣誕老人親筆簽名的信,待圣誕時寄到你親朋戚友手上,讓他們獲得意外驚喜。
    圣誕老人村另外一個名勝便是刻上北緯66度33分字樣的北極圈分界線。進入它北面,便代表您已經置身于北極范圍。因為到達北極的意義十分特別,游客都樂于跨著北極圈標志拍照留念。同樣不可錯過的是買份到達極地的證明書。證明書備有多種語言供選擇,中文亦有繁體和簡體兩種。圣誕老人村另外匯聚很多有芬蘭特色的紀念品商店,如Heimo Tuisku、Napapriirin和Pelera等,都能讓人購買極富當地色彩的小禮物,其中Marttiini芬蘭刀專賣店,出售拉普蘭傳統(tǒng)皮鞘小刀,一向甚受游客歡迎。
    純真自然薩米人
    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頭戴四角帽,黃皮膚高顴骨……當薩米人背著裝滿工藝品的行囊,緩步穿過鬧市的時候,就如同古裝戲劇的主角,給現代化的歐洲都市增添了一點神秘的色彩。
    薩米人(Sami)(又稱拉普蘭人Lapps)是居住于北方極地的土著民族。按遠古石頭上的刻劃圖案所顯示的考古證據,薩米人約在一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完結后就已遷徙到該處居住。早期他們聚集于大西洋、北極洋與波的尼亞灣一帶,后來才逐漸移入內陸。
    本來薩米人占據大部份芬蘭土地,后期移居來的芬蘭人將他們推回北極圈之內。薩米人以前為游牧民族,他們狩獵野鹿,在荒原間捕魚和采集野果,在和暖季節(jié)則販賣肉類、皮衣與自家特制工藝品。但芬蘭境內的薩米人愈來愈多地開始農業(yè)生活,漸漸地他們比其它北歐國家的薩米人更安定地駐扎下來。薩米人的深藍捆紅彩花邊的傳統(tǒng)衣飾、精美毛皮制品和小刀、皮鼓等工藝 ,今日已被人們認定為最能代表北方極地的獨特色彩。
    錫達博物館(Siida Museum)完整記錄了北歐最古老的民族——薩米族(Saami)的故事。16世紀,當歐洲白人進入薩米人的世界,薩米人被分割到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后來,經過抗爭,薩米人終在北歐三國建立了薩米議會,將整個北極地區(qū)視作一個“薩米國家”,增加自主權。
    傳統(tǒng)的薩米人身材矮小,黃皮膚高顴骨,頭發(fā)大多是深褐色、棕灰色,甚至是黑色的。男子頭戴四角帽,腰際佩戴芬蘭刀,腳蹬足尖翹起的鹿皮靴,顯出豪爽粗獷,女子則戴著鑲有花邊的紅色遮耳帽。他們的生活離不開馴鹿。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馴鹿成了薩米人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好幫手,專替圣誕老人拉橇。
    芬蘭的薩米人約有6,500人,他們分散地居住在北極圈內拉普蘭地區(qū)。集結成較大村落及社區(qū)的,主要在東拉普蘭的薩利色爾卡(Saariselka)一帶。薩城北面二十多公里的伊瓦洛(Ivalo)是芬蘭其中一個重要社區(qū),那兒的 Skolt 薩米人舊時本住在俄國境內,如今遷入芬蘭,卻擁有與該地傳統(tǒng)迥異的方言以至民間服飾。不過游客假若要尋訪最精彩的薩米村,一定要經過伊瓦洛,再向西北多走39公里到伊納里(nari)。
    薩米人信仰萬物有靈論。他們相信,大自然中從動物到石塊都有靈魂。一位薩米老人告訴我,他們有特色的四角帽與薩米人跟風神斗爭的故事很有淵源:相傳很久以前,拉普蘭地區(qū)狂風肆虐,人們無法居住。后來,薩米人想出了好辦法——把風神套進一個口袋。風神在袋子里面東南西北四處竄,口袋就演化成了現在的四角帽。
    除了帽子,薩米人的民族服飾也很有特色,大多是手工制成、搭配藍紅黃三種鮮艷色彩的麻布。上衣多為深藍和天藍色,領口、前襟、肩部、袖口和下擺處都緄有金黃和大紅兩色相間的花邊。男人們喜歡在腰部佩戴漂亮的芬蘭刀,腳蹬足尖翹起的鹿皮靴,顯得粗獷豪放;婦女們則喜歡戴鑲有花邊的紅色遮耳帽。
    馴鹿是薩米人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馴鹿屬于北極鹿家族,是惟一雌雄都長角的鹿種,主要以荒野上的植物和菌為食。在薩米語中,描寫馴鹿的詞匯就有400多個。
    很早以前,薩米人趕著馴鹿、拖著帳篷在北極冰原上過著半游牧式的生活。如今,他們雖然不再過游牧生活,飼養(yǎng)馴鹿依舊是重要的謀生方式之一。薩米人在自家馴鹿的耳朵上刻上記號,然后將馴鹿放到野外,與其它馴鹿混合成群,任其繁衍。
    在芬蘭北部地區(qū)大約有20萬頭馴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原野上。每年年底,家家戶戶都要清點自家馴鹿的數量。薩米人將緊跟母鹿沒有標記的幼鹿做上自家的記號。每年,薩米人要屠宰1/4的馴鹿,加工成各種半成品。
    傳統(tǒng)的薩米人不使用貨幣,交易時以貨易貨。他們主要用馴鹿皮換取日用品。男人們帶著成卷的鹿皮來到附近的鄉(xiāng)村市場,換得工具、谷物等其它生活必需品。
    過去,薩米人的生活幾乎全部依賴馴鹿。鹿皮可以制成衣服、皮靴、被褥和帳篷。鹿角和骨頭則用來制作工藝品、藥品、工具。鹿舌和骨髓的味道很可口。鹿奶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可做成奶酪保存。薩米人還將經過熏烤的鹿肉加工成火腿。在北歐,馴鹿肉的價格非常昂貴,1公斤鹿肉價值幾十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