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人護理與拐杖的正確應用

字號:

1 拐杖的選擇
    拐杖是骨折病人離床活動的支撐工具,囑病人及親友選擇質量好、扶手牢固、高度可調試、拐頭有防滑裝置的輕便拐杖,通常鋁合金制品。在宣教的過程中,科室備用一副拐杖,用來講解各部位的功能及意義,并調試高低的方法,以保證病人用拐杖的安全。
    2 扶拐行走的原則與時機
    扶拐行走是下肢骨折病人功能鍛煉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扶拐下地的時機很重要,下地過早過晚都會對骨折的愈合及康復造成不良影響。下地時機掌握在骨痂形成期。此期局部疼痛消失,腫脹消退,軟組織已修復,骨折斷端已初步穩(wěn)定,內外骨痂已開始形成,特別是病人經過幾周的床上鍛煉,肌肉收縮有力,當踝關節(jié)背伸時,患肢抬高足不發(fā)顫,即可以讓病人開始離床扶拐練習步行。
    3 扶拐的方法
    扶拐的方法對骨折的愈合很重要,因此護理人員現(xiàn)場示范扶拐的方法。拐杖的高度應根據(jù)病人的身高調適,一般高度是病人雙手扶拐,拐頂距離腋窩5~10cm,與肩同寬。因為扶拐的力在雙手而不是靠腋窩支撐身體,否則容易造成臂叢神經麻痹,一旦發(fā)生雖經休息可以恢復,但會影響病人的情緒及功能鍛煉的進程。
    4 扶拐的步法
    扶拐的步法是宣教的重點,為達到安全自由的步行鍛煉,單純的講解病人不能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有顧慮,為此護理人員示范扶拐步法的動作要領,直至病人掌握,對于兒童還應教會家長。扶拐行走時首先囑病人站好姿勢,使雙足與雙拐頭呈等腰三角形,先邁患肢,足尖不可超越雙拐頭連線,站平穩(wěn)后,雙手撐拐同時健肢向前邁移30cm,站穩(wěn)后抬患肢,同時提拐向前移動同等距離,足與拐頭同時落地,但足尖仍然落于雙拐頭連線內,如此逐步前移。病人初次下床扶拐走路時應有護理人員現(xiàn)場指導并保護,有的病人步幅過大,重心后移,易摔倒,及時調整,使病人在鍛煉的過程中充滿信心,對于兒童特殊的心理特點,在使用拐杖的過程中均要有醫(yī)護人員或親屬的監(jiān)護,以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
    5 拐杖的使用原則
    5.1 雙拐的使用原則:所有下肢骨折病人在骨痂形成期后開始離床下地鍛煉均應扶雙拐,不負重或輕負重行走。如果骨折部在股骨中上段,扶拐行走時患肢應保持外展30°,股骨下段及小腿骨折扶拐行走時,患肢應保持中立位。步幅不宜過大,速度不宜過快,每分鐘不超過25步,雙下肢骨折離床活動應在骨折達到臨床愈合期,一般在8周左右,而且下地活動有外固定保護。
    5.2 單拐的使用原則:在下肢骨折臨床愈合期后,可由雙拐改用單拐行走鍛煉。其原則是:股骨干中上段,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有輕度向外成角者,應先去患側拐,以保持在行走時患肢外展,糾正和防止成角加大,這是因為股骨中上段骨折有一向外成角傾向,其他情況應先去健側拐杖。
    6 棄拐
    下肢骨折病人用拐是暫時的,骨折愈合后應該及時棄拐。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部分病人棄拐過早,導致骨折畸形甚至鋼板彎曲或折斷,影響病人的康復,甚至需要再次手術。也有部分病人對骨折愈合存有顧慮,不敢棄拐,時間久了,可以造成雙下肢力不平衡而不利于患肢的康復。棄拐的原則是骨折部達到骨性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