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框架梳理線索 四步搞定考研政治哲學復習

字號: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一門名副其實的“大學問”。它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共同構成了列寧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它探討和回答了兩個極其重大的問題,即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世界觀方法論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內(nèi)容復雜豐富,論證波瀾壯闊,問題頭緒繁多,敘述抽象晦澀。對于一般的青年學子而言,確實是有些泰山壓頂?shù)母杏X,讓人無從著手,感到“迎而不見其首,隨而不見其后”。按理說,像這樣的課程,不下一番大力氣是根本拿不下的。但是,它其實又只是一門公共課,我們對它的投入又不應該是不計時間,不講效率的。那怎么辦呢?
    黑格爾說,“開端包含目的性”。為2009考研應試而學哲學,不可能是神定氣閑的品味參悟,也還不是深沉的批判性反思。而是要面對考場,直接打造“應試健兒”。目的性非常直接,要求也高。所以,開端尤為重要。我們一出手,就要上正路。那就是高屋建瓴,客觀定位。找到合理的切入點,遵循科學的步驟,建立框架,梳理線索,*難點,把握考點。順理成章(把握理論線索*難點),順藤摸瓜(抓住命題脈絡把握考點)。
    萬事開頭難。應試哲學不容易,但我們有管用的辦法。
    建立理論框架
    復習考研哲學為科學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建立理論框架著手。
    為什么要建立理論框架?直接的原因是試卷上的考題全都是按哲學教學體系的理論系統(tǒng)出的,而且要求你按理論系統(tǒng)回答。為了弄明白題的來路和你答題的歸宿,你得弄明白馬克思主義哲學里頭的這一套套的說法是怎么來的。這非常重要,而且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
    馬克思主義哲學固然是天才人物馬克思所創(chuàng)立的,但卻不能認為是他瞎編出來的,主觀地想象出來的。而是他研究出來的,是他的研究對像的理論再現(xiàn)。他的研究對像就是客觀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道理和客觀規(guī)律并不是兩個理,而是一個理。我們每一個人,對于從未接觸過的專業(yè)可算是“外行”,但是我們誰也沒有生活在客觀世界之外,生活在客觀規(guī)律之外。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套理論其實概括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身。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唯物論?因為世界本來就是物質的。為什么要堅持辯證法?因為客觀世界本來就是處于辯證關系當中。學問有不同的學科,生活有不同的領域,似乎各有各的規(guī)律。但實際上,世界是統(tǒng)一的,哲學基本原理反映的正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
    客觀世界是一個物質系統(tǒng),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也必然是與物質系統(tǒng)同構的邏輯框架。你弄懂了它,在考試中這一套東西就能夠為你所用,左右逢源,為你拿分。弄“夾生”了,就什么都不是,占著腦筋,讓你頭痛。正像一位哲學家所說,學習哲學是“成則王候,敗則賊”。
    當我們大體上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框架之后,就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輪廓,考試的時候見了那些千奇百怪、莫名其妙的題目,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們放到我們預先準備的邏輯框架中去,復習水平高的,這個過程可以是“半自動”狀態(tài)。多數(shù)同學,可以有意識地按照理論框架逐步進行定位。畢竟主觀性試題考的全都是基本原理,客觀性試題考得也都是聯(lián)結在基本原理上的概念。而原理和概念在理論框架和板塊中都各有歸屬,它不可能“出圈”。只要我們在復習中把基本原理系統(tǒng)地梳理過,并且能夠從它們的前后關系中記憶它們,理解它們。目前這種路數(shù)的考試就不可能難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