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復習指導

字號:

中國人寫字、作畫,強調(diào)“意在筆先”,即胸中先有成“竹”,然后再下筆畫“竹”。魯教授說:“其實復習審計,也要胸有成‘竹’”。鵬博會計首席會計教授魯老師所謂的成竹,就是要對審計有一個宏觀視野的、鳥瞰式的理解。他從兩個方面詮釋了他的成“竹”觀:
     第一,注冊會計師的工作簡單得可以用一個問答題來說明,即注冊會計師用證據(jù)來回答:“會計報表公允嗎”?
    這一問題顯然太抽象了,難于直接回答,我們將它分解為一系列的小問題:以資產(chǎn)負債表為例,每一個項目有否多算?有否少算?賬面金額的計算是否準確?是否符合它們(資產(chǎn)、負債、或所有者權益)的定義?如果我們有充分的證據(jù)并且有足夠的把握回答這些小問題,那么我們也就回答了資產(chǎn)負債表是否公允這一問題了。同樣可以分析利潤表、現(xiàn)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報表是否公允。
    對于每一個這樣的小問題,我們要用證據(jù)來回答,有沒有多算存貨?少算存貨?監(jiān)督存貨的盤點,是一種方法;如果內(nèi)部的存貨管理制度值得信賴,我們可以從購貨發(fā)票,追溯到存貨分類賬,來回答存貨是不是少算這一問題;同樣,我們可以從存貨分類賬,核實到購貨發(fā)票,來證實存貨是不是多算這一問題。
    胸中有清晰的審計總目標、認定與具體目標、證實具體目標的具體審計程序,對于審計我們就算成竹在胸了,許多細節(jié)也就好理解了。
    第二,現(xiàn)代審計并不要求得出有100%把握的結論。如果我們有95%的把握,認為報表中的錯誤不超過某一水平,我們就可以認為報表是公允的。95%的把握,意味著我們有5%的可能性犯錯誤,這就是審計風險。顯然,不同的科目、賬戶,包含錯誤的可能性不同。越容易出錯的賬戶、科目,我們要委派水平更高的注冊會計師,用更可靠的審計方法,可能也要獲得更多的證據(jù),不然,我們就不可能達到95%的把握!簡單地說,審計風險的評估與應對,成為現(xiàn)代審計配置審計資源的基本根據(jù),并貫穿于現(xiàn)代審計的全過程中。
    只有從上述兩個方面去完整的理解現(xiàn)代審計,或者說我們胸有成竹,才能在考試時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