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 動脈導管未閉
疾病介紹: 動脈導管未閉為胎兒時期血液經肺動脈至主動脈的通道(即動脈導管,本應出生后閉合),因某種原因未能閉合的疾患。動脈導管未閉為最常見的先天性疾患,約占先天性疾病的15%,女性比男性多見,動脈導管未閉與其他先天性心臟病合并發(fā)生。動脈導管未閉病因不詳,但有些動脈導管未閉患兒出生一年后可以自行閉合。
發(fā)病機理: 動脈導管未閉 主動脈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比肺動脈的收縮壓與舒張壓要高,故發(fā)生連續(xù)的血液左向右的分流。動脈導管未閉肺循環(huán)要同時接受右心室排出的血液和從動脈導管分流來的主動脈血液,因此血流量加大。肺靜脈回流左心室的血液也增加,左心室負荷增加,肺循環(huán)壓力重,左右心室肥厚,肺動脈高壓。動脈導管未閉當脈動脈壓力超過主動脈的壓力時又可發(fā)生血液右向左的分流,臨床上即出現(xiàn)紫紺。
一、動脈導管未閉臨床表現(xiàn)
動脈導管未閉導管粗、分流量大的嬰兒由于肺部充血,易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發(fā)育不良,動脈導管未閉甚至可出現(xiàn)左心衰竭。動脈導管未閉導管細、分流量少者,則終生可無癥狀。
二、動脈導管未閉心臟檢查
動脈導管未閉在胸骨左旁第2肋間聽到響亮粗糙的連續(xù)性機器樣雜音,向左鎖骨下窩或頸部傳導,動脈導管未閉局部可捫及震顫;肺動脈明顯高壓者則僅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區(qū)第二音亢進。動脈導管未閉分流量較大者,心尖部還可聽到柔和的舒張期雜音。動脈導管未閉周圍血管體征有脈壓增寬、宏大,頸部血管搏動增強,四肢動脈可捫及水沖脈和聽到槍擊聲等體征,但動脈導管未閉隨肺動脈壓升高,分流量下降而不顯著,以致消失。
三、動脈導管未閉心電圖檢查
動脈導管未閉導管細小分流量小者正?;螂娸S左偏。分流量較大者示左心室高電壓或左心室肥大。
四、動脈導管未閉X線檢查
動脈導管未閉心影隨分流量而增大,左心緣向下向外延長。動脈導管未閉縱隔陰影增寬,主動脈結突出,可呈漏斗狀,肺動脈圓錐平直或隆出,肺門血管陰影增深,肺紋理增粗。
五、動脈導管未閉超聲心動圖
動脈導管未閉左心房、左心室內徑增大。動脈導管未閉二維切面可示溝通主、肺動脈的動脈導管,并可測出其內徑和長度;動脈導管未閉多普勒示有湍流而可判斷出分流的大小。
六、動脈導管未閉手術適應證
早產動脈導管未閉嬰兒有較高的動脈導管未閉發(fā)病率,且易引起呼吸窘迫癥??上确淄粗委?,以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促使導管收縮閉合;如不能奏效,即需動脈導管未閉手術。嬰幼兒動脈導管未閉有心力衰竭者應提早手術治療動脈導管未閉。動脈導管未閉最適當?shù)氖中g年齡是6~14歲。動脈導管未閉合并肺動脈高壓者更應及早手術,即使肺動脈壓力升高,只要仍由左向右分流,也應施行動脈導管未閉手術,以防發(fā)展成為逆向分流,失去手術機會。動脈導管未閉成年以后動脈逐漸硬化脆弱,動脈導管未閉手術危險性增大。并發(fā)細菌性心內膜炎者,在抗生素控制感染2個月后施行動脈導管未閉手術。
七、動脈導管未閉手術方法:
動脈導管未閉氣管插管麻醉,置病人右側臥位,行后外側開胸切口,經第4肋間進胸。在肺動脈干捫及震顫即可證實診斷。于迷走神經后方或與醫(yī)學教育網(wǎng)隔神經之間切開縱隔胸膜,充分顯露降主動脈上段和導管的前壁,再將導管上下緣和背側的疏松組織分離。如導管粗短,先游離與導管相連的降主動脈。注意保護喉返神經。導管的處理有兩種方法:
①動脈導管未閉結扎法:適用于嬰幼兒導管細長者,在未閉導管的主和肺動脈端分別用粗絲線結扎。肺動脈壓較高,導管較粗大者必須在控制性降壓下結扎,以免撕裂管壁出血,或未能將管腔完全閉合。亦可先在導管外襯墊滌綸片再動脈導管未閉結扎。
②動脈導管未閉切斷法:適用于導管粗短的病人。用無創(chuàng)傷鉗分別鉗夾未閉導管的主、肺動脈側,邊切邊縫合兩切端。成年肺動脈明顯高壓病例,尤其疑有動脈壁鈣化者,行胸骨正中切口,在低溫體外循環(huán)下阻斷心臟血循環(huán),經肺動脈切口縫閉動脈導管內口,較為安全。
③動脈導管未閉介入治療:近年來有人經皮穿刺股動脈和股靜脈,分別插入導管至降主動脈上端和肺動脈,而引入細條鋼絲。然后將一塑料塞子塞入股動脈(Porstmann法)或股靜脈(Rashkind法),由心導管頂端沿鋼絲頂入動脈導管將其堵塞。這種不剖胸堵塞法對細小導管的閉合,有很高的成功率。
④動脈導管未閉胸腔鏡鉗閉導管術,適用于嬰兒?!?BR> [問題]
下列哪種情況常有震顫?請問選哪一個?為什么?
A、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B、肺動脈瓣關閉不全
C、動脈導管未閉
D、二尖瓣關閉不全
E、三尖瓣關閉不全
[解析]
本題選C。
震顫即手接觸到一種顫動感,猶如貓呼吸時觸摸貓背時的感 覺,因而震顫曾有“貓喘”之稱,為心血管器質性病變的體征。震顫的發(fā)生機制與雜音相同,系血液經狹窄的口徑或循異常的方向流動形成湍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振動傳至胸壁所致。血流越快,瓣膜越狹窄,兩方壓差越大,心臟震顫就越強。
疾病介紹: 動脈導管未閉為胎兒時期血液經肺動脈至主動脈的通道(即動脈導管,本應出生后閉合),因某種原因未能閉合的疾患。動脈導管未閉為最常見的先天性疾患,約占先天性疾病的15%,女性比男性多見,動脈導管未閉與其他先天性心臟病合并發(fā)生。動脈導管未閉病因不詳,但有些動脈導管未閉患兒出生一年后可以自行閉合。
發(fā)病機理: 動脈導管未閉 主動脈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比肺動脈的收縮壓與舒張壓要高,故發(fā)生連續(xù)的血液左向右的分流。動脈導管未閉肺循環(huán)要同時接受右心室排出的血液和從動脈導管分流來的主動脈血液,因此血流量加大。肺靜脈回流左心室的血液也增加,左心室負荷增加,肺循環(huán)壓力重,左右心室肥厚,肺動脈高壓。動脈導管未閉當脈動脈壓力超過主動脈的壓力時又可發(fā)生血液右向左的分流,臨床上即出現(xiàn)紫紺。
一、動脈導管未閉臨床表現(xiàn)
動脈導管未閉導管粗、分流量大的嬰兒由于肺部充血,易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發(fā)育不良,動脈導管未閉甚至可出現(xiàn)左心衰竭。動脈導管未閉導管細、分流量少者,則終生可無癥狀。
二、動脈導管未閉心臟檢查
動脈導管未閉在胸骨左旁第2肋間聽到響亮粗糙的連續(xù)性機器樣雜音,向左鎖骨下窩或頸部傳導,動脈導管未閉局部可捫及震顫;肺動脈明顯高壓者則僅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區(qū)第二音亢進。動脈導管未閉分流量較大者,心尖部還可聽到柔和的舒張期雜音。動脈導管未閉周圍血管體征有脈壓增寬、宏大,頸部血管搏動增強,四肢動脈可捫及水沖脈和聽到槍擊聲等體征,但動脈導管未閉隨肺動脈壓升高,分流量下降而不顯著,以致消失。
三、動脈導管未閉心電圖檢查
動脈導管未閉導管細小分流量小者正?;螂娸S左偏。分流量較大者示左心室高電壓或左心室肥大。
四、動脈導管未閉X線檢查
動脈導管未閉心影隨分流量而增大,左心緣向下向外延長。動脈導管未閉縱隔陰影增寬,主動脈結突出,可呈漏斗狀,肺動脈圓錐平直或隆出,肺門血管陰影增深,肺紋理增粗。
五、動脈導管未閉超聲心動圖
動脈導管未閉左心房、左心室內徑增大。動脈導管未閉二維切面可示溝通主、肺動脈的動脈導管,并可測出其內徑和長度;動脈導管未閉多普勒示有湍流而可判斷出分流的大小。
六、動脈導管未閉手術適應證
早產動脈導管未閉嬰兒有較高的動脈導管未閉發(fā)病率,且易引起呼吸窘迫癥??上确淄粗委?,以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促使導管收縮閉合;如不能奏效,即需動脈導管未閉手術。嬰幼兒動脈導管未閉有心力衰竭者應提早手術治療動脈導管未閉。動脈導管未閉最適當?shù)氖中g年齡是6~14歲。動脈導管未閉合并肺動脈高壓者更應及早手術,即使肺動脈壓力升高,只要仍由左向右分流,也應施行動脈導管未閉手術,以防發(fā)展成為逆向分流,失去手術機會。動脈導管未閉成年以后動脈逐漸硬化脆弱,動脈導管未閉手術危險性增大。并發(fā)細菌性心內膜炎者,在抗生素控制感染2個月后施行動脈導管未閉手術。
七、動脈導管未閉手術方法:
動脈導管未閉氣管插管麻醉,置病人右側臥位,行后外側開胸切口,經第4肋間進胸。在肺動脈干捫及震顫即可證實診斷。于迷走神經后方或與醫(yī)學教育網(wǎng)隔神經之間切開縱隔胸膜,充分顯露降主動脈上段和導管的前壁,再將導管上下緣和背側的疏松組織分離。如導管粗短,先游離與導管相連的降主動脈。注意保護喉返神經。導管的處理有兩種方法:
①動脈導管未閉結扎法:適用于嬰幼兒導管細長者,在未閉導管的主和肺動脈端分別用粗絲線結扎。肺動脈壓較高,導管較粗大者必須在控制性降壓下結扎,以免撕裂管壁出血,或未能將管腔完全閉合。亦可先在導管外襯墊滌綸片再動脈導管未閉結扎。
②動脈導管未閉切斷法:適用于導管粗短的病人。用無創(chuàng)傷鉗分別鉗夾未閉導管的主、肺動脈側,邊切邊縫合兩切端。成年肺動脈明顯高壓病例,尤其疑有動脈壁鈣化者,行胸骨正中切口,在低溫體外循環(huán)下阻斷心臟血循環(huán),經肺動脈切口縫閉動脈導管內口,較為安全。
③動脈導管未閉介入治療:近年來有人經皮穿刺股動脈和股靜脈,分別插入導管至降主動脈上端和肺動脈,而引入細條鋼絲。然后將一塑料塞子塞入股動脈(Porstmann法)或股靜脈(Rashkind法),由心導管頂端沿鋼絲頂入動脈導管將其堵塞。這種不剖胸堵塞法對細小導管的閉合,有很高的成功率。
④動脈導管未閉胸腔鏡鉗閉導管術,適用于嬰兒?!?BR> [問題]
下列哪種情況常有震顫?請問選哪一個?為什么?
A、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B、肺動脈瓣關閉不全
C、動脈導管未閉
D、二尖瓣關閉不全
E、三尖瓣關閉不全
[解析]
本題選C。
震顫即手接觸到一種顫動感,猶如貓呼吸時觸摸貓背時的感 覺,因而震顫曾有“貓喘”之稱,為心血管器質性病變的體征。震顫的發(fā)生機制與雜音相同,系血液經狹窄的口徑或循異常的方向流動形成湍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振動傳至胸壁所致。血流越快,瓣膜越狹窄,兩方壓差越大,心臟震顫就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