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類(imidizoles):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布康唑和硫康唑等,主要作為局部用藥,酮康唑為第一個可口服的抗真菌藥,但存在許多缺點。
三唑類(triazales):在咪唑環(huán)引入一個氮原子,即為三唑類,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可口服治療全身真菌病。
均為廣譜抗真菌藥,對深部和淺部真菌均有效,對念珠菌屬、著色真菌屬、球孢子菌屬、組織胞漿菌屬、孢子絲菌屬、新型隱球菌均有抗菌活性,但對毛霉菌無效。
機制:選擇性抑制真菌細胞色素P450依賴性的14-α脫甲基酶,使14-α甲基固醇蓄積,細胞麥角固醇不能合成,細胞膜通透性改變,引起細胞內(nèi)重要物質(zhì)丟失,導(dǎo)致真菌死亡。
三唑類對真菌的細胞色素P450更具有特異結(jié)合力,對固醇合成的影響較咪唑類小。
本類藥物在肝內(nèi)代謝,主要經(jīng)膽汁排出。
主要不良反應(yīng):貧血、胃腸道反應(yīng)、皮疹等。
三唑類(triazales):在咪唑環(huán)引入一個氮原子,即為三唑類,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可口服治療全身真菌病。
均為廣譜抗真菌藥,對深部和淺部真菌均有效,對念珠菌屬、著色真菌屬、球孢子菌屬、組織胞漿菌屬、孢子絲菌屬、新型隱球菌均有抗菌活性,但對毛霉菌無效。
機制:選擇性抑制真菌細胞色素P450依賴性的14-α脫甲基酶,使14-α甲基固醇蓄積,細胞麥角固醇不能合成,細胞膜通透性改變,引起細胞內(nèi)重要物質(zhì)丟失,導(dǎo)致真菌死亡。
三唑類對真菌的細胞色素P450更具有特異結(jié)合力,對固醇合成的影響較咪唑類小。
本類藥物在肝內(nèi)代謝,主要經(jīng)膽汁排出。
主要不良反應(yīng):貧血、胃腸道反應(yīng)、皮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