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主招生比例超過普通高考錄取比例

字號:

通過幾年的實踐,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自主招生愈加成熟,在2008年上海市的招生中,自主招生比例首次超過高考錄取比例
    ●平行志愿填報模式的推出,極大緩解了考生的填報壓力,卻給高校多元化招生帶來不利影響,自主招生為填補這一缺憾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高考平行志愿填報模式的推行,所有考生都可以毫無后顧之憂地以分數競爭升入高校,這樣一來,重點高中畢業(yè)生的優(yōu)勢將更多體現在自主招生上
    ●無論是否重點中學學生,都要放遠眼光,加強素質培養(yǎng),提升自身能力,積極參與大學的自主招生
    2008年的上海高校招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可能被忽視,一是高考平行志愿填報模式下重點中學學生進入的人數明顯減少,二是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在上海通過自主招生錄取的人數第一次超過了高考錄取人數。
    上述兩個變化的深遠影響應當引起2009年及以后高中畢業(yè)生的充分重視。
    自主招生錄取比例今年首超高考錄取
    大學自主招生改革的進展迅速。從2003年教育部首推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開始,“一考定終身”的局面開始得到改觀。盡管迄今為止,真正意義上大學自主招生的開展還不普遍,整體上對我國高校招生錄取的影響也很有限,但是像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已經充分意識到自身對社會的責任和價值,在招生中極力體現各自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因此在自主招生中除重視學生的文化成績之外,還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人生和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能力等。這些做法的貢獻是使這部分內容真正成為學生錄取的依據,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或宣傳中。
    通過幾年的實踐,這兩所大學的自主招生愈加成熟,極其自然地在2008年上海市的招生中自主招生比例超過了高考錄取比例。這是我國30年來統(tǒng)一高考制度下招生改革的巨大成果,也表明中國的大學在招生上已經初步具備與世界一流大學同樣的意識和能力。確實,縱觀世界上的一流大學,沒有哪一家像我們中國的所謂那樣,僅以統(tǒng)一考試的高分數作為錄取依據,并沾沾自喜、自得其樂。
    平行志愿填報模式下自主招生受高校重視
    高考平行志愿填報模式,刺激了大學自主招生改革的開展。近年來高考改革中的一個變化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即考前、考后估分、考后出分的高考志愿填報模式都有向平行志愿填報模式轉變的趨勢。
    多年來,高考志愿填報的巨大社會成本,把考生及家長、大學、政府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且越發(fā)有甚于高考本身的趨勢,盡管政府也試行了各種方案,但都不解決問題。實際上由于我國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缺乏,緩解升學競爭壓力的辦法是確保社會公平。選擇高考制度就已經表明我們是以考生的文化成績作為依據,但原有的高考志愿填報模式在錄取時卻以大學的志愿作為依據。這樣,同一個高考錄取體系里存在兩個不同目標的系統(tǒng),必然引起矛盾。所以,平行志愿填報模式的推出,極大地緩解了考生和政府的壓力,自然受到歡迎。
    但是,平行志愿填報模式對大學招生錄取生源的多元化卻帶來了不利影響,所以作為補充,開展自主招生自然是途徑了。從2008年與2007年的相關數據比較上可以看出,由于2008年上海市開始實施高考平行志愿填報模式,上海8所教育部部屬高校通過自主選拔錄取的人數(公示1353人),遠多于2007年(公示893人),增長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