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鑒定學(xué):地衣類——松蘿的鑒別

字號:

【性狀鑒別】
    松 蘿
    ① 呈絲狀纏繞成團(tuán)。
    ② 灰綠色,或黃綠色,長短不一,主枝基部直徑0.8cm~1.5cm,向下呈二叉狀分枝,向先端分枝愈多愈細(xì)。
    ③ 粗枝表面有明顯的環(huán)狀裂紋。
    ④ 質(zhì)柔韌,略有彈性,不易折斷,斷面可見中央有線狀強(qiáng)韌的中軸。
    ⑤ 氣微,味酸。
    長松蘿
    呈絲狀,長達(dá)1.3m,主軸單一,不呈二歧分枝,兩側(cè)有細(xì)短的側(cè)枝密生,側(cè)枝長0.3cm~1.5cm,灰綠色,柔軟。
    松蘿以身干、色灰綠、拉之有彈性者為佳;長松蘿以身干、色灰綠、無雜質(zhì)者為佳。
    【顯微鑒別】
    長松蘿地衣體橫切面:各層排成同心環(huán)狀。
    ① 皮層由4~5列菌絲交織緊密排列,壁增厚,胞腔小,常粘合而膠質(zhì)化。
    ② 髓層由菌絲體交織排列,較皮層稀疏,色較深,分布有許多成群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或單個散在的藻細(xì)胞,多集中在髓層的外側(cè)。藻細(xì)胞屬于綠藻類的共球藻(Trebouxia),闊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為7.5~12.5μm,綠色,含葉綠體。
    ③ 中軸寬廣,約占整個橫切面的2/3,由排列緊密或有時稀疏的菌絲組成。
    老的地衣體組織的中軸中央常形成空洞。
    有時在皮層外能見到藻細(xì)胞,可能是粉芽(即由少數(shù)菌絲纏繞著一個或幾個藻細(xì)胞,突破皮層,在表面上形成的一層粉末狀微粒)。
    【成分】
    兩者均含松蘿酸(usnic acid)、巴爾巴地衣酸(barbatic acid)、地衣酸(diffractic acid)等,其中松蘿酸是主要成分,含量最多。長松蘿尚含拉馬酸(ramalic acid)、地衣聚糖(lichenin)。
    【理化鑒別】
    組織橫切面皮層遇5%~10%氫氧化鉀水溶液顯淡黃色或不顯色,髓層不顯色;中軸遇碘試液顯藍(lán)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