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基礎(chǔ)與實踐第三次課 顆粒污染物控制原理(1)
大綱要求:熟悉顆粒污染物形成的機理和性質(zhì);掌握除塵裝置技術(shù)性能的表述方式和計算方法。
1.3.1 顆粒污染物成因
1.來源:天然來源、人為來源
2.分類:按進入大氣途徑分、按氣溶膠的來源和物理性質(zhì)分
3.成分:
4.形成機理:
(1)燃燒過程中顆粒物的形成
(2)生產(chǎn)和交通過程中粉塵的產(chǎn)生
1.3.2 粉塵的物理性質(zhì)
1.粉塵顆粒的粒徑
(1)單一粒徑
(2)顆粒平均粒徑
2粉塵的粒徑分布
3.粉塵的密度
4.粉塵的安息角和滑動角
5.粉塵的比表面積
6.粉塵的含水率和潤濕性
7.粉塵的荷電性與導(dǎo)電性
8.粉塵的粘附性
9.粉塵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1.3.3 除塵裝置的性能指標(biāo)和分類
1.含塵氣體處理量
2.漏風(fēng)率
3.除塵效率
4.除塵裝置的壓力損失
5.除塵器的分類
大綱要求:熟悉顆粒污染物形成的機理和性質(zhì);掌握除塵裝置技術(shù)性能的表述方式和計算方法。
1.3.1 顆粒污染物成因
1.來源:天然來源、人為來源
2.分類:按進入大氣途徑分、按氣溶膠的來源和物理性質(zhì)分
3.成分:
4.形成機理:
(1)燃燒過程中顆粒物的形成
(2)生產(chǎn)和交通過程中粉塵的產(chǎn)生
1.3.2 粉塵的物理性質(zhì)
1.粉塵顆粒的粒徑
(1)單一粒徑
(2)顆粒平均粒徑
2粉塵的粒徑分布
3.粉塵的密度
4.粉塵的安息角和滑動角
5.粉塵的比表面積
6.粉塵的含水率和潤濕性
7.粉塵的荷電性與導(dǎo)電性
8.粉塵的粘附性
9.粉塵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1.3.3 除塵裝置的性能指標(biāo)和分類
1.含塵氣體處理量
2.漏風(fēng)率
3.除塵效率
4.除塵裝置的壓力損失
5.除塵器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