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3:什么是干擾項?
前面已經(jīng)指出,如果對同一道試題,我們感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項都滿足正確性,那么的可能是遇到了干擾項,即似乎成立但實際上不成立的選項。
不一定每道試題都有干擾項。但確實有許多試題有干擾項。有的題可能有多個干擾項。設計干擾項,是許多試題制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目的在于提高試題的難度和區(qū)分度。
干擾項的識別、分析和排除因題而異。下面通過實例說明。
[例14]一個美國議員提出,必須對本州不斷上升的監(jiān)獄費用采取措施。他的理由是,現(xiàn)在一個關在單人牢房里的犯人所需的費用,平均每天高達132美元,即使在世界上開銷最昂貴的城市里,也不難在的飯店里找到每晚租金低于125美元的房間。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能構成對上述美國議員的觀點及其論證的恰當駁斥?
Ⅰ。據(jù)州司法部公布的數(shù)字,一個關在單人牢房里的犯人所需的費用,平均每天125美元。
Ⅱ。在世界上開銷最昂貴的城市里,很難在的飯店里找到每晚租金低于125美元的房間。
Ⅲ。監(jiān)獄用于犯人的費用和飯店用于客人的費用,幾乎用于完全不同的開支項目。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Ⅰ、Ⅱ和Ⅲ。
答案是C.解析:題干中議員的觀點及其論證的實質性缺陷,在于把兩個具有不同內容的數(shù)字進行不恰當?shù)谋容^。
如果認為Ⅰ和Ⅱ能構成對題干的恰當駁斥,則實際上確認了上述比較是成立的,問題只在于如何使進行比較的數(shù)字更為精確,這顯然不得要領。因此,Ⅰ和Ⅱ并不能構成對題干的恰當駁斥。
Ⅲ指出題干中的兩個數(shù)字具有不同的內容,這就點出了題干的癥結,從而構成了對題干的恰當駁斥。
上題中,復選項中的Ⅱ和Ⅲ就是干擾項,即單選項中D是干擾項。表面上看,Ⅱ和Ⅲ都分別指出了美國議員的理由的不準確,而因似乎能構成對其觀點及其論證的駁斥。但實際上這種駁斥是不恰當?shù)?。正如上述解析所指出的,如果認為Ⅰ和Ⅱ能構成對題干的恰當駁斥,則實際上確認了美國國議員所作的比較是成立的,問題只在于如何使進行比較的數(shù)字更為精確,而問題恰恰在于,美國國議員所作的比較自身是不恰當、不成立的。
[例15]針對當時建筑施工中工傷事故頻發(fā)的嚴峻形勢,國家有關部門頒布了《建筑業(yè)安全生產實施細則》。但是,在《細則》頒布實施兩年間,覆蓋全國的統(tǒng)計顯示,在建筑施工中傷亡職工的數(shù)量每年仍有增加。這說明,《細則》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上述論證?
A.在《細則》頒布后的兩年中,施工中的建筑項目的數(shù)量有了大的增長。
B.嚴格實施《細則》,將不可避免地提高建筑業(yè)的生產成本。
C.在題干所提及的統(tǒng)計結果中,在事故中死亡職工的數(shù)量較《細則》頒布前有所下降。
D.在《細則》頒布后的兩年中,在建筑業(yè)施工的職工數(shù)量有了很大的增長。
答案是D.解析:衡量《細則》是否有效的標準,不是傷亡職工絕對數(shù)量的增減,而是傷亡職工比例的增減。D項斷定:在《細則》頒布后的兩年中,在建筑業(yè)施工的職工數(shù)量有很大的增長。如果這一斷定為真,則雖然在這兩年中,在建筑施工中傷亡職工的數(shù)量每年仍有增加,但完全可能這種傷亡職工在所有建筑業(yè)職工中的比例下降了,這說明《細則》的實施取得了成效。這就削弱了題干的論證。
A項斷定:在《細則》頒布后的兩年中,施工中的建筑項目的數(shù)量有了大的增長。項目數(shù)量的增長,有可能造成職工人數(shù)的增長(這使得A項對題干有所削弱),但不一定造成職工人數(shù)的增長。項目有大小之分,完全可能項目數(shù)量增加了,但職工人數(shù)反而減少了。因此,A項對題干削弱的力度不如D項。
C項對題干有所削弱,但力度顯然不如D項。
B項不能削弱題干。
在此題中,A項就是干擾項。
[例16]據(jù)《科學日報》消息,1998年5月,瑞典科學家在有關研究中首次提出,一種對防治老年癡呆癥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只有在未經(jīng)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才能提取。
如果《科學日報》的上述消息是真實的,那么,以下哪項不可能是真實的?
Ⅰ 1997年4月,芬蘭科學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中提出過,對防治老年癡呆癥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除了未經(jīng)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不可能在其他對象中提取。
Ⅱ 荷蘭科學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中證明,在未經(jīng)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并不能提取對防治老年癡呆癥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這種微量元素可以在某些深海微生物中提取。
Ⅲ 的蘇格蘭醫(yī)生查理博士在相關的研究領域中證明,該微量元素對防治老年癡呆癥并沒有特殊功效。
A.只有 Ⅰ。 B.只有 Ⅰ和Ⅱ。 C.只有 Ⅰ和Ⅲ。 D.Ⅰ、Ⅱ和Ⅲ。
答案A.解析:Ⅰ不可能是真實的。因為由題干,上述觀點,是瑞典科學家在1998年5月首次提出的,因此,芬蘭科學家不可能在1997年4月已經(jīng)提出過。
Ⅱ 和 Ⅲ都可能是真的。因為題干只是斷定,《科學日報》登載的消息是真實的,而沒有斷定消息中提到的瑞典科學家的觀點是真實的。
在此題中,如果混淆了消息的真實性,和消息中提到的觀點的真實性這兩個不同概念,就會選擇D項。因此,D項是干擾項。
[例17]在司法審判中,所謂肯定性誤判是指把無罪者判為有罪,否定性誤判是指把有罪者判為無罪??隙ㄐ哉`判就是所謂的錯判,否定性誤判就是所謂的錯放。而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則是“不放過一個壞人,不冤枉一個好人”。
某法學家認為,目前,衡量一個法院在辦案中是否對司法公正的原則貫徹得足夠的好,就看它的肯定性誤判率(錯判率)是否足夠低。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能最有力地支持上述法學家的觀點?
A.錯放,只是放過了壞人;錯判,則是既放過了壞人,又冤枉了好人。
B.各個法院的辦案正確率普遍有明顯的提高。
C.錯放造成的損失,大多是可彌補的;錯判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是不可彌補的。
D.各個法院的否定性誤判率基本相同。
答案是D.由題干,無論錯判,還是錯放,都不利于體現(xiàn)司法公正。因此,肯定性誤判率和否定性誤判率二者缺一不可,都應當成為衡量法院辦案是否公正的標準。題干中的法學家認為,一個法院的錯判率越低,說明越公正,要使這個顯然片面的觀點成立,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即各個法院的錯放率基本相同。否則,即使一個法院錯判率足夠的低,但同時它的錯放率也足夠的高,就并沒有體現(xiàn)司法公正。因此,D項有力地支持了法學家的觀點。
其余各項都不足以使題干中法學家的觀點成立。其中,A和C項對法學家的觀點有所支持,但它們斷定的只是,就錯判和錯放這兩種司法不公正的危害而言,前者比后者更嚴重,但由此顯然得不出法學家的結論。
上題中,A和C項都有干擾作用。
前面已經(jīng)指出,如果對同一道試題,我們感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項都滿足正確性,那么的可能是遇到了干擾項,即似乎成立但實際上不成立的選項。
不一定每道試題都有干擾項。但確實有許多試題有干擾項。有的題可能有多個干擾項。設計干擾項,是許多試題制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目的在于提高試題的難度和區(qū)分度。
干擾項的識別、分析和排除因題而異。下面通過實例說明。
[例14]一個美國議員提出,必須對本州不斷上升的監(jiān)獄費用采取措施。他的理由是,現(xiàn)在一個關在單人牢房里的犯人所需的費用,平均每天高達132美元,即使在世界上開銷最昂貴的城市里,也不難在的飯店里找到每晚租金低于125美元的房間。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能構成對上述美國議員的觀點及其論證的恰當駁斥?
Ⅰ。據(jù)州司法部公布的數(shù)字,一個關在單人牢房里的犯人所需的費用,平均每天125美元。
Ⅱ。在世界上開銷最昂貴的城市里,很難在的飯店里找到每晚租金低于125美元的房間。
Ⅲ。監(jiān)獄用于犯人的費用和飯店用于客人的費用,幾乎用于完全不同的開支項目。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Ⅰ、Ⅱ和Ⅲ。
答案是C.解析:題干中議員的觀點及其論證的實質性缺陷,在于把兩個具有不同內容的數(shù)字進行不恰當?shù)谋容^。
如果認為Ⅰ和Ⅱ能構成對題干的恰當駁斥,則實際上確認了上述比較是成立的,問題只在于如何使進行比較的數(shù)字更為精確,這顯然不得要領。因此,Ⅰ和Ⅱ并不能構成對題干的恰當駁斥。
Ⅲ指出題干中的兩個數(shù)字具有不同的內容,這就點出了題干的癥結,從而構成了對題干的恰當駁斥。
上題中,復選項中的Ⅱ和Ⅲ就是干擾項,即單選項中D是干擾項。表面上看,Ⅱ和Ⅲ都分別指出了美國議員的理由的不準確,而因似乎能構成對其觀點及其論證的駁斥。但實際上這種駁斥是不恰當?shù)?。正如上述解析所指出的,如果認為Ⅰ和Ⅱ能構成對題干的恰當駁斥,則實際上確認了美國國議員所作的比較是成立的,問題只在于如何使進行比較的數(shù)字更為精確,而問題恰恰在于,美國國議員所作的比較自身是不恰當、不成立的。
[例15]針對當時建筑施工中工傷事故頻發(fā)的嚴峻形勢,國家有關部門頒布了《建筑業(yè)安全生產實施細則》。但是,在《細則》頒布實施兩年間,覆蓋全國的統(tǒng)計顯示,在建筑施工中傷亡職工的數(shù)量每年仍有增加。這說明,《細則》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上述論證?
A.在《細則》頒布后的兩年中,施工中的建筑項目的數(shù)量有了大的增長。
B.嚴格實施《細則》,將不可避免地提高建筑業(yè)的生產成本。
C.在題干所提及的統(tǒng)計結果中,在事故中死亡職工的數(shù)量較《細則》頒布前有所下降。
D.在《細則》頒布后的兩年中,在建筑業(yè)施工的職工數(shù)量有了很大的增長。
答案是D.解析:衡量《細則》是否有效的標準,不是傷亡職工絕對數(shù)量的增減,而是傷亡職工比例的增減。D項斷定:在《細則》頒布后的兩年中,在建筑業(yè)施工的職工數(shù)量有很大的增長。如果這一斷定為真,則雖然在這兩年中,在建筑施工中傷亡職工的數(shù)量每年仍有增加,但完全可能這種傷亡職工在所有建筑業(yè)職工中的比例下降了,這說明《細則》的實施取得了成效。這就削弱了題干的論證。
A項斷定:在《細則》頒布后的兩年中,施工中的建筑項目的數(shù)量有了大的增長。項目數(shù)量的增長,有可能造成職工人數(shù)的增長(這使得A項對題干有所削弱),但不一定造成職工人數(shù)的增長。項目有大小之分,完全可能項目數(shù)量增加了,但職工人數(shù)反而減少了。因此,A項對題干削弱的力度不如D項。
C項對題干有所削弱,但力度顯然不如D項。
B項不能削弱題干。
在此題中,A項就是干擾項。
[例16]據(jù)《科學日報》消息,1998年5月,瑞典科學家在有關研究中首次提出,一種對防治老年癡呆癥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只有在未經(jīng)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才能提取。
如果《科學日報》的上述消息是真實的,那么,以下哪項不可能是真實的?
Ⅰ 1997年4月,芬蘭科學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中提出過,對防治老年癡呆癥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除了未經(jīng)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不可能在其他對象中提取。
Ⅱ 荷蘭科學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中證明,在未經(jīng)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并不能提取對防治老年癡呆癥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這種微量元素可以在某些深海微生物中提取。
Ⅲ 的蘇格蘭醫(yī)生查理博士在相關的研究領域中證明,該微量元素對防治老年癡呆癥并沒有特殊功效。
A.只有 Ⅰ。 B.只有 Ⅰ和Ⅱ。 C.只有 Ⅰ和Ⅲ。 D.Ⅰ、Ⅱ和Ⅲ。
答案A.解析:Ⅰ不可能是真實的。因為由題干,上述觀點,是瑞典科學家在1998年5月首次提出的,因此,芬蘭科學家不可能在1997年4月已經(jīng)提出過。
Ⅱ 和 Ⅲ都可能是真的。因為題干只是斷定,《科學日報》登載的消息是真實的,而沒有斷定消息中提到的瑞典科學家的觀點是真實的。
在此題中,如果混淆了消息的真實性,和消息中提到的觀點的真實性這兩個不同概念,就會選擇D項。因此,D項是干擾項。
[例17]在司法審判中,所謂肯定性誤判是指把無罪者判為有罪,否定性誤判是指把有罪者判為無罪??隙ㄐ哉`判就是所謂的錯判,否定性誤判就是所謂的錯放。而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則是“不放過一個壞人,不冤枉一個好人”。
某法學家認為,目前,衡量一個法院在辦案中是否對司法公正的原則貫徹得足夠的好,就看它的肯定性誤判率(錯判率)是否足夠低。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能最有力地支持上述法學家的觀點?
A.錯放,只是放過了壞人;錯判,則是既放過了壞人,又冤枉了好人。
B.各個法院的辦案正確率普遍有明顯的提高。
C.錯放造成的損失,大多是可彌補的;錯判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是不可彌補的。
D.各個法院的否定性誤判率基本相同。
答案是D.由題干,無論錯判,還是錯放,都不利于體現(xiàn)司法公正。因此,肯定性誤判率和否定性誤判率二者缺一不可,都應當成為衡量法院辦案是否公正的標準。題干中的法學家認為,一個法院的錯判率越低,說明越公正,要使這個顯然片面的觀點成立,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即各個法院的錯放率基本相同。否則,即使一個法院錯判率足夠的低,但同時它的錯放率也足夠的高,就并沒有體現(xiàn)司法公正。因此,D項有力地支持了法學家的觀點。
其余各項都不足以使題干中法學家的觀點成立。其中,A和C項對法學家的觀點有所支持,但它們斷定的只是,就錯判和錯放這兩種司法不公正的危害而言,前者比后者更嚴重,但由此顯然得不出法學家的結論。
上題中,A和C項都有干擾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