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師大附中2006—2007學年度上學期高三年級第二次月考1

字號:

湖南省師大附中2006—2007學年度上學期高三年級第二次月考
    歷史試題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2小題,每小題1.5分,共48分)
    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度從戰(zhàn)國時期醞釀,秦朝形成后,歷經(jīng)隋唐不斷完善,北宋時期進一步發(fā)展鞏固,到明清時期空前強化?;卮?—5題。
    1.公元前338前,剛繼位的秦惠王聽信讒言下令逮捕商鞅。《史記·商鞅列傳》中記載:商君亡至關(guān)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無處可去的商鞅被逮捕處死。這個“作法自斃”的故事,說明了當時的秦國
     A.變法深入貫徹 B.變法遭到反對
     C.變法違背民意 D.變法最終失敗
    2.《賈誼·治安策》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辟Z誼這一主張后來發(fā)展成為
     A.繼承周期的分封制 B.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
     C.漢武帝頒行的“推恩令” D.漢武帝頒行的“附益之法”
    3.《前唐書》百官志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成事,其任重矣。然自漢以來,位號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書令、待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宰相事無不統(tǒng),故不以一職名官。自開元以后,常以領(lǐng)他職,實欲重其事,而反輕宰相之體。”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三省長官皆為宰相 ②實行宰相集體負責制
     ③宰相分管事務(wù)較多 ④宰相不被重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與北宋通判的職能相類似的是
     A.御史大夫 B.御史臺 C.刺史 D.太尉
    5.元朝行省制度實施所產(chǎn)生的作用不包括
     A.擴大了元朝的疆域 B.奠定了后代行政區(qū)劃的基礎(chǔ)
     C.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D.促進了各地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
    民謠與諺語往往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某種反映,回答6—7題。
    6.“千年田,八百主”,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因素是
     A.土地兼并現(xiàn)象嚴重 B.土地買賣頻繁
     C.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 D.土地私有合法化
    7.“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最能反映的是
     A.北宋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達 B.南宋時期全國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
     C.明朝資本主義的萌芽 D.清朝農(nóng)產(chǎn)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我國歷代中央政府重視與邊疆地區(qū)的聯(lián)系。回答8—11題。
    8.武則天時期管理天山北所設(shè)立的機構(gòu)是
     A.西域都護 B.安西都護府 C.北庭都護府 D.忽汗州都督府
    9.設(shè)立機構(gòu)、冊封與和親是唐朝處理與少數(shù)民族關(guān)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對下列哪個民族先后實行過上述三種舉措
     A.突厥 B.回紇 C.靺鞨 D.吐蕃
    10.《送渤海王子歸本國》中詩云:“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這表明
     A.西域各族人民對漢族中原的向往 B.朝鮮人民對中華古國文明的仰慕
     C.粟末靺鞨與唐朝的密切關(guān)系 D.契丹人民與北宋的密切關(guān)系
    11.宋朝曾指導與契丹族政權(quán)邊境臨界地區(qū)的一些地點改名,如改威虜為廣信,改靜戒為安肅,改破虜為永靜。這種現(xiàn)象應(yīng)出現(xiàn)在
     A.宋夏和議后 B.澶淵之盟后 C.宋金議和后 D.紹興和議后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為后人蘊集了寶貴的財富,回答12—16題。
    1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形成,統(tǒng)治階級對其采取的態(tài)度是來源:www.examda.com
     A.冷落 B.打擊 C.推崇 D.實行
    13.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是
     A.大一統(tǒng) B.陰陽五行,加強法治
     C.天人感應(yīng),君權(quán)神授 D.崇尚清淡,無為而治
    14.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發(fā)展了儒家思想。對朱熹理學的表述,錯誤的是
     A.以儒學為基礎(chǔ),吸收了佛、道的思想
     B.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維護等級秩序
     C.發(fā)展了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理”是萬物本源
     D.用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jīng)典
    15.下列言論主張屬于法家思想主張的是
     ①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②弄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③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恥且格
     ④制天命而用之
     ⑤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理
     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今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⑦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⑧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
     ⑨“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敗,……則天下治”
     ⑩“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A.①②③⑦⑧ B.①③④⑤⑩ C.②⑤⑥⑧⑩ D.②⑥⑦⑧⑨
    16.下列思想依次是誰提出的
     ①認為萬物由元氣構(gòu)成 ②認為世界的本源為“道”
     ③認為世界是“我”的主觀產(chǎn)物 ④認為“理”是萬物的本源
     A.王充、老子、莊子、朱熹 B.范縝、朱熹、老子、莊子
     C.王充、朱熹、莊子、老子 D.王充、莊子、老子、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