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二中2006-2007學年度高三歷史第一次調(diào)研測試卷
第Ⅰ卷(選擇題 共48分)
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我國古代賦役制度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回答1~3題。
1.春秋時期,管仲在齊國推行的“相地而衰征”
①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②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維護了土地國有制 ④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權(quán)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唯以資產(chǎn)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稅制是
A.編戶制度 B.租庸調(diào)制 C.兩稅法 D.青苗法
3.王安石變法實行方田均稅法 , 其根本目的是
A. 限制土地兼并 B. 增加政府收入
C. 緩和階級矛盾 D. 鞏固封建統(tǒng)治
漢唐宋三朝的民族關系具有鮮明的對比性,回答4~6題。
4.公元前60年,歸屬漢朝中央政權(quán)的地區(qū)是
A.越族地區(qū) B.河套地區(qū) C.四川、云南地區(qū) D.西域地區(qū)
5.唐朝時期,先后設置了分治天山南北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應是
A.西域都護與北庭都護府 B.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
C.安西都護府與西域都護 D.北庭都護府與伊犁將軍
6.下列關于澶淵之盟的分析和認識,正確的是
①它是宋遼關系由戰(zhàn)到和的轉(zhuǎn)折點 ②它是北宋政府犧牲人民利益換取和平局面的產(chǎn)物 ③客觀上維持了長久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政府的腐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結(jié)合中國古代漢唐時期的對外關系, 回答7~9題。
7.有關漢朝“絲綢之路”的說法 , 正確的是
①張騫通西域后開通 ②是溝通中西交通的要道 ③因絲綢是主要貿(mào)易商品而得名 ④主要運輸工具是駱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下列史實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傳入中國 B.法顯游歷天竺
C.義凈西行研究佛學 D.鑒真渡海傳播佛法
9.唐朝與朝鮮、日本友好交往的相同之處有
①朝鮮、日本的學校以儒家經(jīng)典為內(nèi)容,教授儒學 ②留學中國的人回國策動革新運動 ③貿(mào)易往來頻繁 ④都有對相互交往做出貢獻的人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輝煌燦爛,回答10~12題。
10.兩宋詞壇的風格雖有豪放與婉約之分,但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的許多詞作中均流露出較為濃厚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所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A.戰(zhàn)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會矛盾
C.政治黑暗導致民不聊生 D.國家分裂、民族政權(quán)并立
第Ⅰ卷(選擇題 共48分)
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我國古代賦役制度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回答1~3題。
1.春秋時期,管仲在齊國推行的“相地而衰征”
①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②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維護了土地國有制 ④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權(quán)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唯以資產(chǎn)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稅制是
A.編戶制度 B.租庸調(diào)制 C.兩稅法 D.青苗法
3.王安石變法實行方田均稅法 , 其根本目的是
A. 限制土地兼并 B. 增加政府收入
C. 緩和階級矛盾 D. 鞏固封建統(tǒng)治
漢唐宋三朝的民族關系具有鮮明的對比性,回答4~6題。
4.公元前60年,歸屬漢朝中央政權(quán)的地區(qū)是
A.越族地區(qū) B.河套地區(qū) C.四川、云南地區(qū) D.西域地區(qū)
5.唐朝時期,先后設置了分治天山南北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應是
A.西域都護與北庭都護府 B.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
C.安西都護府與西域都護 D.北庭都護府與伊犁將軍
6.下列關于澶淵之盟的分析和認識,正確的是
①它是宋遼關系由戰(zhàn)到和的轉(zhuǎn)折點 ②它是北宋政府犧牲人民利益換取和平局面的產(chǎn)物 ③客觀上維持了長久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政府的腐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結(jié)合中國古代漢唐時期的對外關系, 回答7~9題。
7.有關漢朝“絲綢之路”的說法 , 正確的是
①張騫通西域后開通 ②是溝通中西交通的要道 ③因絲綢是主要貿(mào)易商品而得名 ④主要運輸工具是駱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下列史實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傳入中國 B.法顯游歷天竺
C.義凈西行研究佛學 D.鑒真渡海傳播佛法
9.唐朝與朝鮮、日本友好交往的相同之處有
①朝鮮、日本的學校以儒家經(jīng)典為內(nèi)容,教授儒學 ②留學中國的人回國策動革新運動 ③貿(mào)易往來頻繁 ④都有對相互交往做出貢獻的人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輝煌燦爛,回答10~12題。
10.兩宋詞壇的風格雖有豪放與婉約之分,但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的許多詞作中均流露出較為濃厚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所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A.戰(zhàn)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會矛盾
C.政治黑暗導致民不聊生 D.國家分裂、民族政權(quán)并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