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 《內(nèi)經(jīng)·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內(nèi)經(jīng)·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組成〗 豬苓 十八銖[9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15g] 白術(shù) 十八銖[9g] 茯苓 十八銖[9g]
桂枝 半兩[6g]去皮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方歌〗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shù)與二苓,
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nèi)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3.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病機(jī)〗 太陽表邪未解,內(nèi)傳太陽膀胱腑,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外有太陽表邪,故頭痛發(fā)熱脈浮;內(nèi)傳太陽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輸布,則煩渴引飲,飲入之水不得輸布則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內(nèi)經(jīng)·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組成〗 豬苓 十八銖[9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15g] 白術(shù) 十八銖[9g] 茯苓 十八銖[9g]
桂枝 半兩[6g]去皮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方歌〗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shù)與二苓,
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nèi)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3.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病機(jī)〗 太陽表邪未解,內(nèi)傳太陽膀胱腑,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外有太陽表邪,故頭痛發(fā)熱脈浮;內(nèi)傳太陽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輸布,則煩渴引飲,飲入之水不得輸布則水入即吐,而成水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