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問題中速度和(差)的運用
從考試大綱和歷年的考試分析來看,數(shù)學運算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行程問題,比例問題,不定方程,抽屜問題,倒推法問題,方陣問題,,和倍差問題,利潤問題,年齡問題,牛吃草問題,濃度問題,平均數(shù),數(shù)的拆分,數(shù)的整除性,速算與巧算,提取公因式法,統(tǒng)籌問題,尾數(shù)計算法,植樹問題,最小公倍數(shù)和公約數(shù)問題等等。每一類問題的題型都有相應(yīng)的解法,只有熟練掌握這些解法,才能提高我們的解題速度,節(jié)約時間,在考試中考出優(yōu)異的成績。
行程問題類題型有其較靈活的解題技巧和方法,其中速度和、差的運用十分重要。下面以其中相遇問題中的題型舉例來具體加以說明。
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甲從A地到B地,乙從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實質(zhì)上是兩人共同走了A、B之間這段路程,如果兩人同時出發(fā),那么
A,B兩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時間=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問題的核心是“速度和”問題。
例1、甲、乙兩車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如果甲車提前一段時間出發(fā),那么兩車將提前30分相遇。已知甲車速度是60千米/時,乙車速度是40千米/時,那么,甲車提前了多少分出發(fā)( )分鐘。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答案】C,本題涉及相遇問題。方法1、方程法:設(shè)兩車一起走完A、B兩地所用時間為x,甲提前了y時,則有, (60+40)x=60[y+(x-30)]+40(x-30), y=50
方法2、甲提前走的路程=甲、乙 共同走30分鐘的路程,那么提前走的時間為,30(60+40)/60=50
例2、甲、乙二人同時從相距6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而行,6小時相遇。如果二人每小時各多行1千米,那么他們相遇的地點距前次相遇點1千米。又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乙原來的速度為( )
A.3千米/時 B.4千米/時 C.5千米/時 D.6千米/時
解析:.【答案】B,原來兩人速度和為60÷6=10千米/時,現(xiàn)在兩人相遇時間為60÷(10+2)=5小時,采用方程法:設(shè)原來乙的速度為X千米/時,因乙的速度較慢,則5(X+1)=6X+1,解得X=4。注意:在解決這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判斷誰的速度快。
方法2、提速后5小時比原來的5小時多走了5千米,比原來的6小時多走了1千米,可知原來1小時剛好走了5-1=4千米。
例3、某校下午2點整派車去某廠接勞模作報告,往返需1小時。該勞模在下午1點就離廠步行向?qū)W校走來,途中遇到接他的車,便坐上車去學校,于下午2點30分到達。問汽車的速度是勞模步行速度的( )倍。
A. 5 B. 6 C. 7 D. 8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車往返需1小時,實際只用了30分鐘,說明車剛好在半路接到勞模,故有,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2點15-1點)。設(shè)勞模步行速度為a,汽車速度是勞模的x倍,則可列方程,75a=15ax,解得 x=5。
方法2、由于, 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根據(jù)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所以 車速:勞模速度=75:15=5:1
二次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提示:甲從A地出發(fā),乙從B地出發(fā)相向而行,兩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繼續(xù)走到B地后返回,乙繼續(xù)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則有
第二次相遇時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走的路程的兩倍。
例4、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處相遇,它們各自到達對方車站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處相遇。請問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 B.100 C.90 D.80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設(shè)兩地相距x千米,由題可知,第一次相遇兩車共走了x,第二次相遇兩車共走了2x,由于速度不變,所以,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分別為第一次相遇的二倍,即54×2=x-54+42,得出x=120。
方法2、乙第二次相遇所走路程是第一次的二倍,則有54×2-42+54=120。
總之,利用速度和與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從而保證了迅速解題。[NextPage]
突破固定模式,巧解行程問題
公務(wù)員考試行測部分中的數(shù)學運算一直是廣大考生朋友非常頭疼的問題,常感覺無處下手,頭腦中根本就沒有解題思路。其實,考試中的這一部分題目運算過程比較簡單,并不需要高深的數(shù)學知識,但要求思路靈活、能找全題目中的所有可用條件、并能熟練運用各數(shù)量間關(guān)系。這些題目可以分為很多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固定的、可套用的解題方法。我們將其一一總結(jié)出來,并加以細致分析,最后熟練掌握之后,在考試中就可以順利解答了。數(shù)學運算中解題思路最廣、方法最靈活的就是行程問題了。
行程問題基礎(chǔ)知識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主要的變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數(shù)量和運動方向上。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當中參與者必須是兩個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們的運動方向相反,則為相遇(相離)問題,如果他們的運動方向相同,則為追及問題。
相遇(相離)問題的基本數(shù)量關(guān)系:
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相離)路程
追及問題的基本數(shù)量關(guān)系:
速度差×追及時間=路程差
在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中,我們必須很好的理解各數(shù)量的含義及其在數(shù)學運算中是如何給出的,這樣才恩能夠提高我們的解題速度和能力。
例1
甲、乙兩人聯(lián)系跑步,若讓乙先跑12米,則甲經(jīng)6秒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2秒,則甲要5秒追上乙,如果乙先跑9秒,甲再追乙,那么10秒后,兩人相距多少米?
A.15 B.20 C.25 D.30
【答案】C。解析:甲乙的速度差為12÷6=2米/秒,則乙的速度為2×5÷2=5米/秒,如果乙先跑9秒,甲再追乙,那么10秒后,兩人相距5×9-2×10=25米。
例2
兄弟兩人早晨6時20分從家里出發(fā)去學校,哥哥每分鐘行100米,弟弟每分鐘行60米,哥哥到達學校后休息5分鐘,突然發(fā)現(xiàn)學具忘帶了,立即返回,中途碰到弟弟,這時是7時15分。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米?
A.3500 B.3750 C.4150 D.4250
【答案】C。解析:哥哥50分鐘走一個來回,弟弟55分鐘走一個來回,故一個單程為(100×50+60×55)÷2=4150米。
例3
一艘輪船從河的上游甲港順流到達下游的丙港,然后調(diào)頭逆流向上到達中游的乙港,共用了12小時。已知這條輪船的順流速度是逆流速度的2倍,水流速度是每小時2千米,從甲港到乙港相距18千米。則甲、丙兩港間的距離為( )
A.44千米 B.48千米 C.30千米 D.36千米
【答案】A。解析: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又順流速度=2×逆流速度,可知順流速度=4×水流速度=8千米/時,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4千米/時。設(shè)甲、丙兩港間距離為X千米,可列方程X÷8+(X-18)÷4=12 解得X=44。
深刻理解路程、時間、速度的關(guān)系,巧妙解題
速度的單位一般為米/秒、米/分、千米/時等,代表的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走過的路程,代表的是一種線性的路程和時間的關(guān)系。這里應(yīng)注意單位時間其實是可以人為規(guī)定的,相當于方程里面設(shè)未知數(shù)為X,那么路程和速度也相對的被人為規(guī)定了,比如某人在一段時間內(nèi)走過了10千米,那么他在10倍這段時間內(nèi)就走過了100千米。能夠靈活的運用這種關(guān)系,對于理解題目和簡化計算過程都非常有好處。以下題為例:
一只游輪從甲港順流而下到乙港,馬上又逆水返回甲港,共用8小時,順水每小時比逆水每小時多行12千米,前4小時比后4小時多行30千米。甲、乙兩港相距多少千米?
A.72 B.60 C.55 D.48
解析:在這個題目中出現(xiàn)了“前4小時比后4小時多行30千米”,把4個小時的路程作為了一個標準路程,那么應(yīng)該怎樣理解呢這句話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前4個小時走過的路程和后4個小時走過的路程都代表了什么。畫路程圖如下,BC=CD。
眾所周知,船在順水中的速度一定大于在逆水中的速度,那么在整個行程的8個小時中,前4個小時一定是該船順水到達乙港后,又逆水走了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即前4個小時走過了AB+BC,后4個小時就只是逆水到達甲港所用的時間,即后4個小時走過了CA?,F(xiàn)在將兩段路程相減,AB+BC-CA=AB-DA=30公里。此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AB為順水走過的路程,DA呢?是否等于在相同時間內(nèi)逆水走過的路程?當然答案是肯定的。由AB-CD=30,我們就可以求出順水行駛過AB的時間為30÷12=2.5小時,那么逆水行駛了8-2.5=5.5小時。又AB-DA=BD=30公里,那么逆水的速度也可以求得,30÷(8-2.5-2.5)=10公里,則甲、乙兩港相距10×5.5=55公里,此題選擇C。
希望通過這道例題,可以讓大家了解到“在相同時間內(nèi)走過的路程”在行程問題中的重要性。并能找到適當?shù)那腥朦c,靈活運用這種關(guān)系,橫掃行程問題。
從考試大綱和歷年的考試分析來看,數(shù)學運算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行程問題,比例問題,不定方程,抽屜問題,倒推法問題,方陣問題,,和倍差問題,利潤問題,年齡問題,牛吃草問題,濃度問題,平均數(shù),數(shù)的拆分,數(shù)的整除性,速算與巧算,提取公因式法,統(tǒng)籌問題,尾數(shù)計算法,植樹問題,最小公倍數(shù)和公約數(shù)問題等等。每一類問題的題型都有相應(yīng)的解法,只有熟練掌握這些解法,才能提高我們的解題速度,節(jié)約時間,在考試中考出優(yōu)異的成績。
行程問題類題型有其較靈活的解題技巧和方法,其中速度和、差的運用十分重要。下面以其中相遇問題中的題型舉例來具體加以說明。
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甲從A地到B地,乙從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實質(zhì)上是兩人共同走了A、B之間這段路程,如果兩人同時出發(fā),那么
A,B兩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時間=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問題的核心是“速度和”問題。
例1、甲、乙兩車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如果甲車提前一段時間出發(fā),那么兩車將提前30分相遇。已知甲車速度是60千米/時,乙車速度是40千米/時,那么,甲車提前了多少分出發(fā)( )分鐘。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答案】C,本題涉及相遇問題。方法1、方程法:設(shè)兩車一起走完A、B兩地所用時間為x,甲提前了y時,則有, (60+40)x=60[y+(x-30)]+40(x-30), y=50
方法2、甲提前走的路程=甲、乙 共同走30分鐘的路程,那么提前走的時間為,30(60+40)/60=50
例2、甲、乙二人同時從相距6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而行,6小時相遇。如果二人每小時各多行1千米,那么他們相遇的地點距前次相遇點1千米。又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乙原來的速度為( )
A.3千米/時 B.4千米/時 C.5千米/時 D.6千米/時
解析:.【答案】B,原來兩人速度和為60÷6=10千米/時,現(xiàn)在兩人相遇時間為60÷(10+2)=5小時,采用方程法:設(shè)原來乙的速度為X千米/時,因乙的速度較慢,則5(X+1)=6X+1,解得X=4。注意:在解決這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判斷誰的速度快。
方法2、提速后5小時比原來的5小時多走了5千米,比原來的6小時多走了1千米,可知原來1小時剛好走了5-1=4千米。
例3、某校下午2點整派車去某廠接勞模作報告,往返需1小時。該勞模在下午1點就離廠步行向?qū)W校走來,途中遇到接他的車,便坐上車去學校,于下午2點30分到達。問汽車的速度是勞模步行速度的( )倍。
A. 5 B. 6 C. 7 D. 8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車往返需1小時,實際只用了30分鐘,說明車剛好在半路接到勞模,故有,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2點15-1點)。設(shè)勞模步行速度為a,汽車速度是勞模的x倍,則可列方程,75a=15ax,解得 x=5。
方法2、由于, 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根據(jù)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所以 車速:勞模速度=75:15=5:1
二次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提示:甲從A地出發(fā),乙從B地出發(fā)相向而行,兩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繼續(xù)走到B地后返回,乙繼續(xù)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則有
第二次相遇時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走的路程的兩倍。
例4、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處相遇,它們各自到達對方車站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處相遇。請問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 B.100 C.90 D.80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設(shè)兩地相距x千米,由題可知,第一次相遇兩車共走了x,第二次相遇兩車共走了2x,由于速度不變,所以,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分別為第一次相遇的二倍,即54×2=x-54+42,得出x=120。
方法2、乙第二次相遇所走路程是第一次的二倍,則有54×2-42+54=120。
總之,利用速度和與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從而保證了迅速解題。[NextPage]
突破固定模式,巧解行程問題
公務(wù)員考試行測部分中的數(shù)學運算一直是廣大考生朋友非常頭疼的問題,常感覺無處下手,頭腦中根本就沒有解題思路。其實,考試中的這一部分題目運算過程比較簡單,并不需要高深的數(shù)學知識,但要求思路靈活、能找全題目中的所有可用條件、并能熟練運用各數(shù)量間關(guān)系。這些題目可以分為很多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固定的、可套用的解題方法。我們將其一一總結(jié)出來,并加以細致分析,最后熟練掌握之后,在考試中就可以順利解答了。數(shù)學運算中解題思路最廣、方法最靈活的就是行程問題了。
行程問題基礎(chǔ)知識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主要的變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數(shù)量和運動方向上。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當中參與者必須是兩個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們的運動方向相反,則為相遇(相離)問題,如果他們的運動方向相同,則為追及問題。
相遇(相離)問題的基本數(shù)量關(guān)系:
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相離)路程
追及問題的基本數(shù)量關(guān)系:
速度差×追及時間=路程差
在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中,我們必須很好的理解各數(shù)量的含義及其在數(shù)學運算中是如何給出的,這樣才恩能夠提高我們的解題速度和能力。
例1
甲、乙兩人聯(lián)系跑步,若讓乙先跑12米,則甲經(jīng)6秒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2秒,則甲要5秒追上乙,如果乙先跑9秒,甲再追乙,那么10秒后,兩人相距多少米?
A.15 B.20 C.25 D.30
【答案】C。解析:甲乙的速度差為12÷6=2米/秒,則乙的速度為2×5÷2=5米/秒,如果乙先跑9秒,甲再追乙,那么10秒后,兩人相距5×9-2×10=25米。
例2
兄弟兩人早晨6時20分從家里出發(fā)去學校,哥哥每分鐘行100米,弟弟每分鐘行60米,哥哥到達學校后休息5分鐘,突然發(fā)現(xiàn)學具忘帶了,立即返回,中途碰到弟弟,這時是7時15分。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米?
A.3500 B.3750 C.4150 D.4250
【答案】C。解析:哥哥50分鐘走一個來回,弟弟55分鐘走一個來回,故一個單程為(100×50+60×55)÷2=4150米。
例3
一艘輪船從河的上游甲港順流到達下游的丙港,然后調(diào)頭逆流向上到達中游的乙港,共用了12小時。已知這條輪船的順流速度是逆流速度的2倍,水流速度是每小時2千米,從甲港到乙港相距18千米。則甲、丙兩港間的距離為( )
A.44千米 B.48千米 C.30千米 D.36千米
【答案】A。解析: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又順流速度=2×逆流速度,可知順流速度=4×水流速度=8千米/時,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4千米/時。設(shè)甲、丙兩港間距離為X千米,可列方程X÷8+(X-18)÷4=12 解得X=44。
深刻理解路程、時間、速度的關(guān)系,巧妙解題
速度的單位一般為米/秒、米/分、千米/時等,代表的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走過的路程,代表的是一種線性的路程和時間的關(guān)系。這里應(yīng)注意單位時間其實是可以人為規(guī)定的,相當于方程里面設(shè)未知數(shù)為X,那么路程和速度也相對的被人為規(guī)定了,比如某人在一段時間內(nèi)走過了10千米,那么他在10倍這段時間內(nèi)就走過了100千米。能夠靈活的運用這種關(guān)系,對于理解題目和簡化計算過程都非常有好處。以下題為例:
一只游輪從甲港順流而下到乙港,馬上又逆水返回甲港,共用8小時,順水每小時比逆水每小時多行12千米,前4小時比后4小時多行30千米。甲、乙兩港相距多少千米?
A.72 B.60 C.55 D.48
解析:在這個題目中出現(xiàn)了“前4小時比后4小時多行30千米”,把4個小時的路程作為了一個標準路程,那么應(yīng)該怎樣理解呢這句話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前4個小時走過的路程和后4個小時走過的路程都代表了什么。畫路程圖如下,BC=CD。
眾所周知,船在順水中的速度一定大于在逆水中的速度,那么在整個行程的8個小時中,前4個小時一定是該船順水到達乙港后,又逆水走了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即前4個小時走過了AB+BC,后4個小時就只是逆水到達甲港所用的時間,即后4個小時走過了CA?,F(xiàn)在將兩段路程相減,AB+BC-CA=AB-DA=30公里。此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AB為順水走過的路程,DA呢?是否等于在相同時間內(nèi)逆水走過的路程?當然答案是肯定的。由AB-CD=30,我們就可以求出順水行駛過AB的時間為30÷12=2.5小時,那么逆水行駛了8-2.5=5.5小時。又AB-DA=BD=30公里,那么逆水的速度也可以求得,30÷(8-2.5-2.5)=10公里,則甲、乙兩港相距10×5.5=55公里,此題選擇C。
希望通過這道例題,可以讓大家了解到“在相同時間內(nèi)走過的路程”在行程問題中的重要性。并能找到適當?shù)那腥朦c,靈活運用這種關(guān)系,橫掃行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