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輔導:申論之熟悉公務寫作知識

字號:

由于申論考試中,一般要求應試者以虛擬的職務身份概括材料,擬汀對策,發(fā)表觀點評述所以,應試者有必要對現(xiàn)實中的公務員寫作規(guī)范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臨場考試時,劉公務身份模仿得遍真,才能做出符合“身份”的同答
    第一節(jié)公務員寫作的含義與特點
    所謂公務員寫作,在寫作的層面上來說屬于應用寫作,只是這種應用寫作行為是發(fā)生在公務員身上的也就是說,公務員是寫作的行為主體,公務員寫作就是公務員在其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能過程中發(fā)生的用書面語言符號表情達意、傳遞信息(即寫文章)的行為。顯然,要掌握公務員寫作,必須掌握公務員的組織行為的特點及其崗位職能的要求。
    表面看來,公務員寫作與一般文章寫作活動并沒有太大區(qū)別,有人干脆把公務員寫作籠統(tǒng)地納人一般應用文寫作的范圍,這是不科學的。公務員寫作的確也離不開材料與主題、結構與語言、構思與表達、修改與推敲等這些應用寫作活動的行為特征,但由于公務員寫作的行為主體—公務員,與一般寫作活動的行為主體—作者,具有本質上的差異。前者(公務員)往往為圓滿完成自己的寫作,不得不在寫作過程中以放棄自己的主體意識為前提或條件,同于某種工作規(guī)范或領導指令進行寫作;后者(一般作者)卻往往為了寫出精彩的文章,充分彰顯自己的個性,弘揚主體意識,努力爭取廣闊的寫作空間。因此,公務員寫作具有自身獨有的特點和要求。
    公務員的工作實務中,寫作無疑是最經(jīng)常性、最重要而又最花功夫的工作,他們的很多工作雖然不以寫作為中心或名日,卻往往要通過寫作來輔助,通過寫作體現(xiàn)工作的過程和結果。例如公務員的經(jīng)常性工作之一是會務工作,從會議籌備到會議召開直到會議結束,有關公務員要做很多工作,其中很多工作又是通過寫作來完成的,例如制汀會議方案、發(fā)送會議通知、編寫會議文件、總結會議成果等。根據(jù)公務員發(fā)生組織行為的特征可以看出,公務員寫作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因工作而寫
    公務員寫作的起因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授意寫作,如交辦的公文寫作;二是用寫作作為輔助手段,反映某項工作的成果,如寫作年終總結,總結同顧一年來的工作得失;三是用寫作表情達意、傳遞信息,如寫慰問信、情況通報等。所有這些無一例外地是為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寫作,并非是為寫文章或者為名為利而寫作。
     2.受制約而寫
    公務員寫作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上級指不精神的制約;本單位本部門的觀點、意志、訴求的制約;國情、民情、地方情況、單位情況的制約;文本的國家規(guī)范、行業(yè)規(guī)定以及行文慣例的制約;公務員自身政治、業(yè)務、科學文化知識、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制約;文本接收者水平、隸屬關系等因素的制約等等。這些制約因素有的必須悟守,有的則需努力克服和突破,但目的都是一個,使公務員寫作科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
    3.按規(guī)范而寫
    公務員寫作是機關公務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黨政機關、各行業(yè)主管部門等都有很多相應的法規(guī)性文件出臺,以保證機關公務寫作的規(guī)范化。例如:《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公文處理條例》、《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發(fā)文稿紙格式》、《文書檔案案卷格式》、《標點符號用法》、《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的規(guī)定》、《公文主題同表》等。公務員在從事某種文章的寫作之前,必須首先弄清該文種所適用的規(guī)范標準,嚴格執(zhí)行有關規(guī)定。
    4.要簡約而寫
    公務員寫作不是為寫作而寫作,寫作不是公務員的職業(yè)目標,為了達到信息傳遞或表情達意的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應該努力用簡約的語言文字、簡約的文本形式和簡約的運作程序來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務員寫作是一種“制作”、“操作”,而不是“創(chuàng)作”。公務員寫作的語言大多是程式化的語言,文本結構大多是慣用式的結構,完成過程大多是常規(guī)式的過程,力求簡約,是公務員寫作始終追求的目標。有些文本甚至早已事先印制成表格式,寫作的過程就是“填空”的過程,如會議記錄、介紹信、司法文書等
    第二節(jié)公務員寫作的規(guī)律與要求
    一、公務員寫作的規(guī)律
    從抽象意義上說,任何寫作(包括公務員寫作)都是把看不見摸不著的作者的“思維”變換成看得見讀得出的“文字”,但這種“變換”表現(xiàn)在公務員寫作中不是雙重的,而是多重的。這是一個雙重變換過程,即:第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變換成知覺的顯不或現(xiàn)實的現(xiàn)象;第二,把形象變換成作為形象客觀化,物質化的體現(xiàn)的文字描寫。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變換:工作手段的變換
    公務員為了完成某項工作,決定采用寫作作為手段。例如,通知有關人員參加會議、告知會議有關事項,本來可以采用電話通知、當面口頭通知等手段,現(xiàn)在變換成書寫和印發(fā)《會議通知》的手段達到通知的目的。這主要是從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出發(fā)的,工作手段變換了,運用的物質媒介和工具也自然發(fā)生了變換,即電話、口語變換成書面語言、文件
    第二種變換:外來意識向主體意識的變換
    如果某項公務員寫作的任務是由領導交辦的,是要為領導代擬文稿的,這就意味著要把領導的意識變換成公務員自己的意識。雖然變換成自己的意識了,卻還不能改變領導意識的原樣。寫作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所謂主體意識,其實不過是的意識實現(xiàn)。這種變換是文學創(chuàng)作甚至一般應用文寫作中所沒有的。
    第三種變換:寫作原材料向文章材料的變換
    公務員寫作需要事先進行大量的收集材料工作。在收集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網(wǎng)羅材料,但最終哪些材料會用在一篇文章中,還需要公務員做深人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篩選工作。從原材料變換成文章中適用的材料,公務員不能在這過程中對材料做隨意的加工改造,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
    第四種變換:材料到觀點的變換
    公務員寫作不能只羅列材料,必須通過陳述和分析,變換成寫作者鮮明的觀點或意圖。
    第五種變換:思維到語言的變換
    思維也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運用的是“內部語言”,把思維的經(jīng)過和結果變換成明確肯定的“外部語言”,用文字符號記錄和反映出來,這就是寫作,公務員寫作也不例外,只是公務員不能在思維時天馬行空,任意馳騁自己的思維和想像,更多的是要“揣摩”的意圖、“挖掘”材料背后的蘊涵、“傳遞”自己明確的意思表不
    第六種變換:文章自屬向文章他屬的變換
    公務員寫作的文章一旦“出籠”,立刻不再從屬于公務員自己,要么屬于(是交擬的文稿),要么從屬于工作(是為完成某項工作寫作的),要么從屬于接收者(如批復、復函等專為收文者寫作的文書),所以也就沒有了文章的自屬性
    根據(jù)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務員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包括三個階段:
    1.采集材料,解決文章的“言之有物”問題。不管是領導交擬的文稿,還是自己從工作需要出發(fā)產(chǎn)生的寫作行為,采集材料是首先要做的工作,要讓文章產(chǎn)生應有的作用,材料采集至關重要。有的材料是“活”的,要去調查摸情況來獲得;有的材料是“死”的,要通過閱讀查找來獲得
    2.構思分析,據(jù)握文章的“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問題。材料中包含的理和情并不總是存在于淺表層面,往往需要條分縷析,深人挖掘,需要作者進行充分的論證。惟其如此,才能令文章產(chǎn)生說服力,才能達到作者預期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公務員掌握政策的水平以及大局觀往往起決定性作用。
    3.謀篇布局,實現(xiàn)文章的“言之有序”問題。一般說來,文章的結構和語言是寫作中的難點,所謂文章的結構就是文章的展開軌跡,說自了,就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說,才能最容易讓人看得明自,聽得清楚,讀得上口,才能使文章簡約、得體、生動?!靶颉笔且环N技巧,也是一種規(guī)矩
    二、公務員寫作的要求
    1.講政治,懂政策,學法律,曉理論
    公務員要在政府中行使國家權力,執(zhí)行國家公務,不講政治、不懂政策、不學法律、不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當然是不行的,公務員寫作行為是履行自己職責的行為,而且是組織行為,不是個人行為。要通過寫作實現(xiàn)明法傳令、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交流溝通等,文章中經(jīng)常涉及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涉及政治、經(jīng)濟、法律、法規(guī)等內容,涉及對上級指不精神的正確理解與貫徹,所以,要完成好這項工作,必須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政策理論水平,必須懂法守法,依法辦事(寫作)
    2.多元化的知識積累和合理的知識結構
    任何寫作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方面的儲備,在寫作過程中,有些知識直接呈現(xiàn)在文章中,而更多的知識則是構成寫作者思維基礎,幫助作者拓展視野,開闊思路,高瞻遠矚,縱橫裨闔
    寫作需要多方面知識,要有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知識,也要有自然科學知識;要有歷史知識,也要有現(xiàn)實知識;要有專業(yè)知識,也要有邊緣科學知識。盡管大多數(shù)公務員過去都受過某種專業(yè)知識的教育和訓練,有的甚至是某些方面的專門人才,但新的時代要求公務員還要是通才,一專多能。做公務員工作,從事公務員寫作,必須不斷學習,經(jīng)?!俺潆姟?,與時俱進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工作的需要。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公務員寫作過程就是書面表達過程,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表達的效果。一個新時代的優(yōu)秀公務員,應該學好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知識,學好漢語修辭和邏輯知識,掌握一門以上外語,使自己的語言功力深厚扎實。要有意識地學習和掌握各種應用文體的寫作知識和規(guī)范要求,提高對文章的審美能力,學會善于利用工具書。隨著辦公自動化進程的深人,還要掌握一定的電腦語言和網(wǎng)絡知識,掌握現(xiàn)代科技知識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第三節(jié)公務寫作的主題提煉
    一、主題的含義和作用
    (一)主題的含義
    主題,是指作者通過全部文章內容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在公文中,行文機關,也就是法定作者的意圖和目的,都是通過主題得以傳達和實現(xiàn)的。主題有多種名日,如中心思想、中心意思、主題思想、主旨,如果是議論性的文章,還可以叫做中心論點和基本論點。
    (一)主題的作用
    主題對公文的價值有決定性的意義衡量一篇公文的成敗,主要是看它能否對事物或事件做出準確的判斷,能否合理地處理事件、解決問題,能否以深刻的理性認識啟發(fā)讀者、教育讀者。簡單地說,就是看這篇公文的主題是否正確、深刻
    正確是對公文主題的起碼要求。所謂正確,就是符合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符合科學規(guī)律,能夠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具體說,要能夠肯定先進,否定錯誤,把握現(xiàn)實,預測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深刻是劉公文的高標準要求。公文的主題不能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的判斷上,而應該揭不事物的某種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guī)律。應該站得高、看得遠,見凡人之所未見,發(fā)凡人之所未發(fā),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2.主題是公文的靈魂和統(tǒng)帥
    沒有靈魂的人是行尸走肉,沒有統(tǒng)帥的軍隊是烏合之眾。在公文的五個要素中,主題就相當于人的靈魂,相當于軍隊的統(tǒng)帥。
    第一,主題決定著材料的取舍。與一個事件、一個問題密切相關的事實材料和觀念材料都是十分豐富,甚至是不可窮盡的。這些材料,有的深刻,有的膚淺;有的完整,有的散亂;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典型,有的一般。那么,哪些材料應該選用,哪些應該舍棄?哪些材料詳用,哪些材料略用?這一切,都要根據(jù)主題的需要來作決定。
    第二,主題支配公文的謀篇布局。一篇文章總要有脈絡、框架,要有層次、段落,要有開頭、結尾,要有過渡、照應。這一切究竟如何安排,取決于主題的支配作用。表面看起來,主題是內容,結構是形式,但是二者有著極其緊密的聯(lián)系和內在統(tǒng)一性。主題作為一個思想認識,它如果呈現(xiàn)縱向深人的形態(tài),文章必然要安排成遞進式結構,否則無法完成對它的表現(xiàn);它如果呈現(xiàn)橫向拓展的形態(tài),文章必然要安排成橫式結構,否則也不可能有效傳達出主題來。
    第三,主題制約著公文的表達方式。公務員寫作的表達,或者是擺事實,或者是講道理,或者是作解說。擺事實用敘述,講道理用議論,作解說用說明。這些表達方式,實質上都是表現(xiàn)主題的手段。擺事實是用實踐證明主題;講道理是用判斷、推理的方式來揭不規(guī)律;作解說是用科學知識來證明主題的正確性。一個特定的主題,必然要求有相應的表達方式來表現(xiàn)。因此,主題制約著表達方式的選擇
    第四,主題影響著文章的遣同造句。古人有“言授于意”的說法,意思是語言的運用要由思想內容來決定。一方面,思想要以語言的方式存在,沒有同匯,就沒有概念;沒有語句,就沒有判斷和推理。另一方面,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是思想的物質外殼,有什么樣的思想,也就必須用與之相應的語言來傳達。
    3、主題的提煉
    (一)主題的獲得需要一個反復提煉的過程
    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說過:“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jīng)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我們的古人雖然沒有這樣深刻的哲理性認識,但他們對文章主題需要反復提煉,也有自己的認識。元代人就曾說過:“凡作文發(fā)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意也,方可用之”當然,古人所說的三番過程,只是一個大致規(guī)律,不可理解得過于拘泥。對于有些作者或題材而言,也許“第一番來者”就是精意,因為作者對這一題材早已有反復的深刻思考,不必在作文時再從頭開始。對于一些閱世不深、經(jīng)驗欠缺的作者來說,“第三番來者”有可能依然是陳言,還需要繼續(xù)提煉下去??傊釤捴黝}一般需要一個多次反復的過程,不能指望一蹦而就
    (二)公文主題的提煉基于深入的實踐和豐富的材料
    關于主題和材料之間的關系,我們前面提到,主題決定材料的取舍,似乎主題是占主導地位的。但只有這樣的認識還是片面的,主題又是從哪里來的?主題是從社會實踐中來的。
    社會實踐這一概念,帶人寫作學之中,主要靠材料來體現(xiàn)。首先,材料來源于社會實踐,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種種事實、數(shù)據(jù)和局部認識,對于寫作來說,就是材料。其次,不管是記憶中的材料還是文字化的材料,都不過是實踐的觀念化形態(tài)或物化形態(tài)。因此,我們既可以說主題來源于實踐,也可以說主題來源于材料,它是在深人的社會實踐或者說是在豐富的材料的基礎上,經(jīng)分過析、綜合、比較、歸納之后形成的
    這樣看來,材料和主題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雙向互動的辯證關系。在主題尚未產(chǎn)生、確定之前,材料是第一位的,它代表著存在和現(xiàn)實,而主題是意識,是第二位的。主題一旦確定,也就是說,一旦完成了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主題就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材料,能有效表現(xiàn)和支持主題的材料就使用,相反則不用。這時,主題又取得了支配材料的統(tǒng)帥地位
    在主題產(chǎn)生的過程中,材料是否全面、豐富(實質上也就是實踐是否深人),直接決定著主題是否正確、深刻。所以我們說,主題的提煉,首先要基于深人的實踐和豐富的材料
    (二)提煉主題要深入挖掘事物本質
    人對事物的認識,總是要有一個從表層到深層,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過程。提煉主題,也就是這樣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
    人的感官所反映的,永遠只能是事物的外部形態(tài)。提煉主題,要摒棄表面現(xiàn)象,努力挖掘事物內在的本質,這就需要經(jīng)過大腦的分析、綜合、歸納、比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提煉,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飛躍
    (四)提煉主題要有時代的眼光和新穎的角度
    只有站在時代的前沿,才會有最新鮮最深刻的發(fā)現(xiàn),因此必須把反映對象置于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中去考察、去思索、去表現(xiàn)。譬如,日前我們國家正在改革開放的政策背景下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全民正在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斗,這樣的時代精神,在任何公文中都應該有直接或間接的反映。缺少了這一時代精神,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提煉主題還要求不斷尋找新的角度,以便有新的思考、新的發(fā)現(xiàn),寫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