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guī)劃輔導之城市規(guī)劃橋梁設計準則4

字號:

5.0.1 城市橋梁在平面上宜做成直橋,特殊情況時可做成彎橋,其線型布置應符合現(xiàn)行的《城市道路設計規(guī)范》中的規(guī)定。
    5.0.2 下承式、中承式橋的主梁、主桁或拱肋和懸索橋、斜拉橋的索面及塔,可設置在人行道上或車行道分隔帶上,但必須采取防護措施,保證在任何情況下不使車輛撞及。懸索橋、斜拉橋的索面及塔亦可設置在人行道欄桿外側(cè)。
    5.0.3 橋面車道路幅寬度宜與所銜接道路的|考試|大|車道路幅布置得一致。當?shù)缆番F(xiàn)狀與規(guī)劃斷面相差很大,橋梁按規(guī)劃車道興建困難甚大時,應按本準則第2.0.2條執(zhí)行。
    兩端道路如設有較寬的分隔帶或綠化帶橋可考慮分體建設(橫向做成分離式橋),或用一般分隔帶或劃線代替不應設綠化帶:小橋車行道路緣石(人行道緣石)之間的寬度,宜與兩端道路的路緣石之間的寬度相等,以使路緣石連接順直(橋面車道路面寬不縮窄);大、中橋車行道寬度,可取兩端道路車行道有效寬度的總和(不計分車帶寬度),此時應在引道上設變寬的緩和段與兩端路接順。
    橋面人行道寬度,除按人群流量計算外,還需考慮周圍環(huán)境等因素,可參照表5.0.3。
    5.0.4 大、中橋與兩端道路如均系新建,則橋上車道布設應根據(jù)規(guī)劃道路的等級(參照本準則第4.4.1條)和交通流量來確定。
    橋上每一機動車道寬:大型汽車或大、小型汽車混行,其行車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每一車道寬取3.75m,行車速度小于40km/h,每一車道寬取3.50m;小客車專用線每一車道寬取3.50m。
    專用非機動車道的寬度(按行駛自行車考慮),不應小于3.00m。 5.0.5 特大橋、大橋所處路段具有下列條件之一時,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可按混合行駛考慮:
    (1)每一車道平均交通量少于300輛/h(當量小客車);
    (2)同向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高峰小時流量不在同一時 間;
    (3)雙向的交通流量高峰不在同一時 間;
    (4)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在同一時 間交通量相差較大;
    (5)機動車設計行車速度小于30km/h;
    (6)設計的兩端連接的車道本身是混合車道。
    其寬度應按現(xiàn)行的《城市道路設計規(guī)范》有關規(guī)定計算。
    5.0.6 橋面中心線縱斷面可做成平坡、斜坡和豎曲線。特大橋、大橋和快速路上的橋面豎曲線宜按現(xiàn)行的《城市道路設計規(guī)范》中有關豎曲線規(guī)定布設。
    多跨中、小橋,若采用預制梁時,則可用直折線代替豎曲線,但在縱坡變更的凸形交點處,其兩坡之代數(shù)差:主干路橋不大于0.5%,次干路和支路橋不大于1%。
    橋梁縱斷面設計時,應考慮到長期荷載作用下的構件撓曲和墩、臺沉降的影響。
    5.0.7 在平原地區(qū),當兩端道路縱坡很小時,橋上縱坡:機動車專用道不宜大于4%;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混行時不大于2.5~3%,若非機動車流量很大宜采用縱坡不大于2.5%。山區(qū)城市橋梁的兩端道路縱坡和坡段長度較大時,橋面縱坡和坡段長度可予增大,但不應大于兩端道路的縱坡和坡段長度。
    5.0.8 橋面橫斷面布置:
    (1)橋梁人行道或安全道外側(cè),必須設置人行道欄桿,其高度可取1.0~1.2m。
    (2)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橋,不論有、無非機動車道,若兩側(cè)無人行道,則兩側(cè)應設安全道,其寬度為0.50~0.75m。
    (3)除快速路橋外,橋面上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具有永久性分隔帶的橋或?qū)S梅菣C動車橋,兩旁人行道或安|考試|大|全道緣石可取高出車行道0.15~0.20m。
    (4)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橋,橋面為混合行駛車道或?qū)S脵C動車橋時,人行道或安全道緣石高出車行道的高度可取0.25~0.40m。若跨越急流、大河、深谷、重要道路、鐵路、主要航道,或橋面常有積雪、結(jié)冰,其緣石高度宜采用較大值。外側(cè)采用加強欄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