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梁橋位于鄞州區(qū)洞橋鎮(zhèn)蕙江村,2005年3月16號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百梁橋古時稱為“小溪江橋”,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由邑人朱文偉、朱用謐父子主持所建,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朱氏后裔朱世彌、朱世則兄弟再行集資重建。此后歷經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明成化八年(1472)、隆慶四年(1570)以及清嘉慶、咸豐、光緒等多次重修。
百梁橋是一座廊屋式石墩木梁橋,它建筑科學,結構牢固。全橋六墩七孔,長77.4米,寬8米。橋墩由長方形巨石疊成,長7.8米,厚1.7米,砌合平整;橋梁由粗大的杉木拼排而成,口徑達40-50厘米,每排17-18根不等,排排交錯,組成橋梁整體骨架;橋面是由5厘米厚的栗木板鋪設,設置牢固;橋兩邊為廂屋,設有長凳,供路人休息,且橋邊有木護攔以保護行人的安全。橋上建有23間廊屋,每間寬3.4米,立有圓柱88根,方柱44根。屋式為卷篷頂梁架結構,屋頂為兩坡面,上蓋青瓦,下勢平緩,避免受震。橋堍兩頭為歇山頂門面,立有4條石方柱,梁棟雕刻精巧,懸有黑漆金字橋額,南首為“建橋于宋”,旁立“光溪輿德會記”石碑;北首為“龍眠蕙江”,旁立“奉憲勒石永禁之碑”,均為清時所立。橋屋上原有的龍王殿、三官殿、文武殿、觀音殿及土地、財神等神龕,于2002年當地群眾集資恢復。橋北堍原有經幢石塔一座,1956年遭臺風襲擊而傾圯,現(xiàn)存放于天一閣內。
百梁橋的橋梁由124根圓杉大木架設而成,故名“百梁橋”。它建筑宏偉,氣勢如虹,是浙東地區(qū)跨度、結構完整、歷史悠久,而且又是建在有潮汛的大江之上的古梁橋。它建筑結構科學,廊屋保護了木梁,巨大的石砌橋墩制成了尖頭船形,有效得抵御了上百次洪水的沖擊,而且在建造過程中既考慮到了行人通行的問題,也充分考慮到了行人通行過程中休息以及通行的安全性方面的內容,充滿了人文主義的關懷。作為本地古廊橋群的中心,百梁橋的建筑風格充滿了地方的特色,是研究本地梁橋建筑、鄉(xiāng)土風情的實物例證,也是尋訪古跡,觀賞、旅游的好去處。
百梁橋古時稱為“小溪江橋”,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由邑人朱文偉、朱用謐父子主持所建,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朱氏后裔朱世彌、朱世則兄弟再行集資重建。此后歷經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明成化八年(1472)、隆慶四年(1570)以及清嘉慶、咸豐、光緒等多次重修。
百梁橋是一座廊屋式石墩木梁橋,它建筑科學,結構牢固。全橋六墩七孔,長77.4米,寬8米。橋墩由長方形巨石疊成,長7.8米,厚1.7米,砌合平整;橋梁由粗大的杉木拼排而成,口徑達40-50厘米,每排17-18根不等,排排交錯,組成橋梁整體骨架;橋面是由5厘米厚的栗木板鋪設,設置牢固;橋兩邊為廂屋,設有長凳,供路人休息,且橋邊有木護攔以保護行人的安全。橋上建有23間廊屋,每間寬3.4米,立有圓柱88根,方柱44根。屋式為卷篷頂梁架結構,屋頂為兩坡面,上蓋青瓦,下勢平緩,避免受震。橋堍兩頭為歇山頂門面,立有4條石方柱,梁棟雕刻精巧,懸有黑漆金字橋額,南首為“建橋于宋”,旁立“光溪輿德會記”石碑;北首為“龍眠蕙江”,旁立“奉憲勒石永禁之碑”,均為清時所立。橋屋上原有的龍王殿、三官殿、文武殿、觀音殿及土地、財神等神龕,于2002年當地群眾集資恢復。橋北堍原有經幢石塔一座,1956年遭臺風襲擊而傾圯,現(xiàn)存放于天一閣內。
百梁橋的橋梁由124根圓杉大木架設而成,故名“百梁橋”。它建筑宏偉,氣勢如虹,是浙東地區(qū)跨度、結構完整、歷史悠久,而且又是建在有潮汛的大江之上的古梁橋。它建筑結構科學,廊屋保護了木梁,巨大的石砌橋墩制成了尖頭船形,有效得抵御了上百次洪水的沖擊,而且在建造過程中既考慮到了行人通行的問題,也充分考慮到了行人通行過程中休息以及通行的安全性方面的內容,充滿了人文主義的關懷。作為本地古廊橋群的中心,百梁橋的建筑風格充滿了地方的特色,是研究本地梁橋建筑、鄉(xiāng)土風情的實物例證,也是尋訪古跡,觀賞、旅游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