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關,位于南雄市城北28公里、粵贛兩省交界處的梅嶺上,是古代連接長江、珠江水系陸路最短的交通要道。梅嶺是五嶺(南嶺山脈)之一的大庚嶺一段,故梅嶺又稱大庚嶺,一向以梅花出名。越王勾踐的子孫漢將梅娟,曾在此筑城據(jù)守,并在嶺上廣種梅樹,因而得名。公元前214年,趙倫率秦軍經(jīng)過梅嶺入粵,在嶺口設橫浦關,又稱秦關,是梅嶺最早的關隘。唐開元四年,張九齡命人用兩年的時間擴展古道,道寬2-4米,長8公里以青石鵝卵石鋪砌而成。 現(xiàn)存關樓建于宋嘉佑年間,為磚石結構,古樸雄偉。北面門額的“南粵雄關”和南面門額的“嶺南第一關” 為明萬歷年間南雄知府蔣杰題刻。關樓北側(cè),有一高大石碑,上刻“梅嶺”兩個剛勁有力的楷體大字,為清康熙年南雄知府張鳳翔所立。梅關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其嬌艷獨特的梅花景致更是吸引了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前來觀景賞梅,吟詩作賦,揮豪刻碑,真可謂“一路梅花一路詩”。開國元帥陳毅也曾在此寫下了千古傳頌的佳作《梅嶺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