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我黨秘書工作基本原則的形成和發(fā)展

字號: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開始創(chuàng)立了黨的秘書工作。毛澤東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之一,也是我黨秘書工作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周恩來、鄧小平同志都直接組織領導了全黨全軍的秘書工作。這些,在本書關于秘書工作的回顧中都有了詳盡的闡述,不再重復。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我黨70多年歷史中,創(chuàng)建于革命時期的秘書工作,逐步形成了我黨秘書工作基本原則的基石,無論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具有深刻指導意義。這些基本原則的基石,集中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關于無產階級政黨的秘書工作思想,集中了全黨關于馬克思主義新型秘書工作的實踐和智慧。從這樣一個歷史視野,這樣一個政治高度,這樣一個思想境界去回顧總結我黨秘書工作基本原則,就會對我黨秘書工作基本原則有全新的認識,就會對周恩來同志概括的“三大原則”充分正確地理解,就會對黨的新時期秘書工作的重大轉折和歷史性飛躍產生新的感受。
    1926年7月成立中央秘書處、1927年5月成立中央軍委秘書處,標志著我黨我軍秘書工作組織體系的確立。從此,一支為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奉獻自己一切的新型秘書隊伍在中國大地上崛起,秘書工作的指導原則、思想作風和制度規(guī)范起了根本變化,完全區(qū)別于歷任何一個剝削階級統(tǒng)治集團的秘書機構。在黨的發(fā)展進程中,形成和發(fā)展了具有我黨秘書工作特點的基本原則,并貫穿于秘書工作為領導工作服務的全過程。
    一、實施黨對秘書工作全面領導的原則
    堅持黨對秘書工作的領導,是我黨秘書工作的首要原則。這一原則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第一,秘書機構的確立和設置是由黨決定的。中共中央秘書處的成立,是1926年7月黨的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當時規(guī)定中央秘書處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辦事機構。地方的省、區(qū)委也相應建立了秘書工作機構。毛澤東、周恩來等一大批革命家,十分重視秘書工作的組織建設。從1931年黨中央陸續(xù)向蘇區(qū)轉移中,毛澤東逐步把井岡山前委秘書處擴建為紅軍總部和蘇區(qū)中央局的秘書機構。當時黨的中心任務是武裝奪取政權。因此,南昌起義后黨的秘書工作的主要陣地在人民軍隊。人民軍隊從一開始就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南昌起義當日成立的中共中央軍事部就設秘書科,以后該部更名為中央軍委,設秘書處。1933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成立后,秘書處屬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管轄。紅軍總政治部對團以上政治機關的秘書機構、人員配備及工作綱要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說明在紅軍時期,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秘書機構已經開始實行統(tǒng)一的編制,奠定了我黨我軍秘書工作組織建設的基礎。在以后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直至新中國成立,這一秘書工作的體系得到了不斷的充實、健全和完善。70多年來,黨和軍隊(包括建國前的根據(jù)地政府組織和建國后的政府組織)、中央和地方秘書機構的設立、歸并和重建,都是在黨領導下,根據(jù)當時的形勢和任務作出相應的決定和規(guī)定。在今天,各級黨委辦公廳(室)都在同級黨委領導下工作,秘書長、辦公廳(室)主任都對黨委書記負責。國家機關的秘書機構系統(tǒng),表現(xiàn)形式上是為所在機關的領導工作服務,由于黨的執(zhí)政地位,所以這些秘書機構實質上都在黨的領導下。
    第二,秘書工作人員的選調和配備是經過嚴格組織程序的。我黨秘書工作人員的選配,是一種組織行為,有著嚴格的選調條件,履行嚴格的審查批準手續(xù)。早在1930年中央《秘書處的組織及其工作報告大綱》中就明確規(guī)定秘書處工作人員的選擇和調換的條件是;“黨籍要深、出自群眾斗爭、積極細心、社會關系不復雜、不適宜經常調換”等。毛澤東特別強調“不要讓秘書制度成為一般的制度”,也就是說,不該配的不配,確實需要配的,必須經黨的組織部門審查批準。領導同志個人不得自己指定人擔任秘書。在我黨關于秘書人員編配的許多重要文件中,都一貫地堅持了這一原則。這同過去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把配備秘書作為培植親信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我黨秘書工作人員,是黨的隊伍中的一員,是為黨工作的。這就從黨的秘書人事制度上保證了秘書工作始終在黨的領導之下。
    第三,秘書工作人員必須接受雙重領導。實施黨對秘書工作的領導,關鍵在于對秘書工作人員的領導和管理。秘書接受其直接服務的領導同志和所在機關辦公廳(室)的雙重領導,以及黨員秘書必須參加所在黨組織的政治活動和組織活動,嚴格遵守黨內制度和規(guī)定。這是我黨秘書人員管理中長期堅持的制度。這一制度,既體現(xiàn)了秘書工作的性質,又體現(xiàn)了黨對秘書人員實施監(jiān)督管理的特點。針對和平時期個別高級干部的秘書出現(xiàn)干政、擅權的情況,毛澤東曾尖銳地指出要防止“秘書專政”,其目的就是讓黨的秘書工作者始終在黨領導下開展工作,而不是只對領導個人負責。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都身體力行地告誡身邊的秘書不脫離組織,不脫離群眾,不濫用權力,要求秘書積極參加黨的活動,服從所在組織的領導。這些,都為增強我黨秘書人員黨的觀念,作出了光輝的榜樣。
    第四,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對秘書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和要求。70多年來,黨對秘書工作的領導,集中反映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對秘書工作提出的總任務、總要求上,反映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對秘書工作具體規(guī)范的及時指導上。1926年,中央秘書處建立時,黨中央就明確其任務是為領導機關指導工作上呈下達,是黨內機要工作的總匯,上下級黨部關系上的樞紐,“總攬中央各種技術工作”。紅軍時期,黨對秘書工作的組織創(chuàng)建,機要、交通工作的創(chuàng)立、文電印章管理的實行,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荚嚧笫占?BR>    抗戰(zhàn)時期在我黨秘書工作初步形成體系后,毛澤東對秘書工作作了“由草創(chuàng)到科學,由盲目性到自覺性,由某些不正常作風到布爾什維克作風,繼續(xù)努力,必大有成績”的評價和鼓勵,中央軍委開展了秘書、機要系統(tǒng)評比模范工作者的活動,在行文實踐中總結提出了模范工作者的六項條件,即:
    (1)對軍隊秘書、機要工作有正確認識,重視和安心于本職工作,并有互助精神;
    (2)對工作負責,有創(chuàng)造精神,能主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
    (3)提高工作效能,在工作質量上、數(shù)量上具有優(yōu)等成績;
    (4)掩護機密不怕犧牲,自覺遵守機要制度和紀律,服從組織分配;
    (5)學習積極,能把學習成果運用于工作;
    (6)努力生產節(jié)約。
    這些條件的基本精神,至今仍有指導意義。解放戰(zhàn)爭時期,秘書工作的各項制度更臻完善。特別是楊尚昆同志從七大后任中央辦公廳主任,對文書處理的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針對革命到了緊要關頭、敵我處于決戰(zhàn)時刻,黨對保密工作的領導更為重視。據(jù)資料統(tǒng)計,1946年和1947年中央發(fā)出的關于文書工作文件(電報)共187件,其中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親自擬稿的有147件,絕大多數(shù)涉及對秘書工作中保守機密的指導,為保證解放戰(zhàn)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建國之后,黨在總結和繼承解放區(qū)黨政機關秘書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改革國民黨舊政府機關的秘書工作制度,逐步建立了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國家的秘書工作指導方針和組織制度。
    1951年4月,中央辦公廳和政務院秘書廳在北京召開了秘書長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各級機關秘書長和不設秘書長的辦公廳主任的工作任務和秘書機構的決定》以及公文處理、保密工作等七個文件,確立了黨在奪取政權后對秘書工作的新的規(guī)范。從1949年到1964年,中央發(fā)出的關于秘書工作的有關指導性和規(guī)范性文件有270多件,足以說明建國后黨對秘書工作實施全面領導的進一步加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秘書工作在撥亂反正中,逐步修復“文化*”中所遭受的嚴重破壞和創(chuàng)傷,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使秘書工作發(fā)展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在新的歷史時期中,黨在加強和改善對秘書工作領導方面,標志性意義的是由中央召開的1985年1月全國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座談會和1990年1月全國黨委秘書長座談會。這兩次會議,集中反映了黨在新時期秘書工作的大政方針,作了高度的理論概括。兩次會議確立和重申的“三服務”和“四個轉變”指導方針,以及圍繞“三服務”、“四個轉變”提出的實行“兩個結合”、發(fā)揮“三大作用”等思想,標志著我黨新時期秘書工作指導思想的偉大轉折和歷史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