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語文中考應重點考查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能力是在長期的語文學習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既不能傳授,也無法“復習”,當然更談不上有什么捷徑了。那么,是不是在臨考前的幾個月就只好無所事事,“坐以待斃”呢?也不然。只要我們能明確考試的要求,找出自己的問題,采用正確的應對策略,還是能考出較好的成績的。
首先,要認真閱讀《考試說明》?!犊荚囌f明》是命題的依據(jù),也是一種社會,試卷中所有的試題,都不能超出《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范圍。因此要逐條研讀,明確它們的具體要求。譬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就是要求在初讀文章后,能用簡要的語言說出文章寫的是什么:敘事類的,要說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說明類的,要說出什么事物具有什么樣的特征等等。這樣,我們在備考過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減少無用功;在考試中能少走彎路,避免錯誤。
其次,要明了自己的短處和缺陷,并針對這些問題,加強改正的力度。譬如,有不少同學認為自己文章能看懂,試題也能做,就是不能準確地表達。其實,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表達問題,其實質還是思維問題。之所以表達不清,往往是對問題的思考還不夠深入,不夠全面;而思考的膚淺,往往又是沒能認真地仔細地閱讀文本材料和審清試題要求造成的。總之,如果能認清并克服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就可以在考試時發(fā)揮出自己高的水平。
希望我們的初中生朋友能認真思考一下上述的兩個問題,盡量避免“復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以不負老師、家長和社會的期望。
中考語文“三忌”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潘克勤
一忌認識模糊。語文考什么,怎么考?《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上說得很清楚:重點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力是從哪兒來的?是學生自己在長期的語文學習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能力不能“速成”也無法“復習”。不少同學不理解這一點,考前到處尋找“捷徑”,拼命死記一些無用的東西,特別是文言文,把所有的頁下注都背得滾瓜爛熟,不可謂不賣力了。直到考試結束,才幡然醒悟:“復習的都沒考到,考到的是沒復習到的;早知這樣,根本不要復習?!边@就是認識模糊造成的。所以,應對語文中考,該背的要背熟;而對理解和表達,應學會反思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并能夠感悟出應對的策略。如果能真正意識到語文主要靠“悟”而不是靠“背”,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力不是技能,技能可以通過反復的訓練獲得,所謂熟能生巧,指的就是技能的形成過程。在語文學科中,技能性的東西不多;所以,題海戰(zhàn)不適合語文。應該知道,在大量的練習中,得到的只是一堆沒用的答案,失去的卻是寶貴的悟性。
二忌舍本逐末。在語文考試中,什么是“本”,什么是“末”?這個問題搞不清楚,在考試中會造成大面積失分。譬如,在“閱讀理解”中,閱讀材料是“本”,題目是“末”;在解題過程中,題意是“本”,答案是“末”。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這樣說是本末倒置;其實,這是我們在多年的閱卷過程中從考生的失誤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教訓。不少同學,在對閱讀材料沒有讀通的情況下就去看題,在沒充分理解題意時就匆忙下筆答題,這樣做出來的答案,沒有不出問題的。“閱讀理解”的重點就是考查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如對閱讀材料不重視而只追求寫出一個答案,那不是舍本逐末又是什么?須知,命題老師是在反復閱讀了材料后才能把題目擬定出來;那么,在答題時不仔細研讀材料,怎么能做出理想的答案呢?
三忌無所事事。一些同學在語文新課結束后就覺得在語文學習上無事可干了,只是消極地等待老師布置的一場場考試和一張張練習,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性。這樣做只會白白耗費后幾個月的寶貴光陰而使自己一無發(fā)展。其實,在此期間還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努力去做的:
1、反思和總結。好好反思一下三年來語文學習的過程,并總結出自己的經(jīng)驗與不足,特別是自己的不足之處,要能找到改正的策略,從而能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2、讀書和積累。盡量能多讀多看一些東西,把社會、生活、身邊發(fā)生的事都作為學習語文的資源,如新聞、廣告等等,都要用語文的眼光來審視這些現(xiàn)象,并增加自己的積累。
3、合作與交流。就自己的疑難問題多向老師請教,多與同學交流,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首先,要認真閱讀《考試說明》?!犊荚囌f明》是命題的依據(jù),也是一種社會,試卷中所有的試題,都不能超出《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范圍。因此要逐條研讀,明確它們的具體要求。譬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就是要求在初讀文章后,能用簡要的語言說出文章寫的是什么:敘事類的,要說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說明類的,要說出什么事物具有什么樣的特征等等。這樣,我們在備考過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減少無用功;在考試中能少走彎路,避免錯誤。
其次,要明了自己的短處和缺陷,并針對這些問題,加強改正的力度。譬如,有不少同學認為自己文章能看懂,試題也能做,就是不能準確地表達。其實,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表達問題,其實質還是思維問題。之所以表達不清,往往是對問題的思考還不夠深入,不夠全面;而思考的膚淺,往往又是沒能認真地仔細地閱讀文本材料和審清試題要求造成的。總之,如果能認清并克服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就可以在考試時發(fā)揮出自己高的水平。
希望我們的初中生朋友能認真思考一下上述的兩個問題,盡量避免“復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以不負老師、家長和社會的期望。
中考語文“三忌”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潘克勤
一忌認識模糊。語文考什么,怎么考?《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上說得很清楚:重點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力是從哪兒來的?是學生自己在長期的語文學習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能力不能“速成”也無法“復習”。不少同學不理解這一點,考前到處尋找“捷徑”,拼命死記一些無用的東西,特別是文言文,把所有的頁下注都背得滾瓜爛熟,不可謂不賣力了。直到考試結束,才幡然醒悟:“復習的都沒考到,考到的是沒復習到的;早知這樣,根本不要復習?!边@就是認識模糊造成的。所以,應對語文中考,該背的要背熟;而對理解和表達,應學會反思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并能夠感悟出應對的策略。如果能真正意識到語文主要靠“悟”而不是靠“背”,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力不是技能,技能可以通過反復的訓練獲得,所謂熟能生巧,指的就是技能的形成過程。在語文學科中,技能性的東西不多;所以,題海戰(zhàn)不適合語文。應該知道,在大量的練習中,得到的只是一堆沒用的答案,失去的卻是寶貴的悟性。
二忌舍本逐末。在語文考試中,什么是“本”,什么是“末”?這個問題搞不清楚,在考試中會造成大面積失分。譬如,在“閱讀理解”中,閱讀材料是“本”,題目是“末”;在解題過程中,題意是“本”,答案是“末”。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這樣說是本末倒置;其實,這是我們在多年的閱卷過程中從考生的失誤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教訓。不少同學,在對閱讀材料沒有讀通的情況下就去看題,在沒充分理解題意時就匆忙下筆答題,這樣做出來的答案,沒有不出問題的。“閱讀理解”的重點就是考查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如對閱讀材料不重視而只追求寫出一個答案,那不是舍本逐末又是什么?須知,命題老師是在反復閱讀了材料后才能把題目擬定出來;那么,在答題時不仔細研讀材料,怎么能做出理想的答案呢?
三忌無所事事。一些同學在語文新課結束后就覺得在語文學習上無事可干了,只是消極地等待老師布置的一場場考試和一張張練習,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性。這樣做只會白白耗費后幾個月的寶貴光陰而使自己一無發(fā)展。其實,在此期間還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努力去做的:
1、反思和總結。好好反思一下三年來語文學習的過程,并總結出自己的經(jīng)驗與不足,特別是自己的不足之處,要能找到改正的策略,從而能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2、讀書和積累。盡量能多讀多看一些東西,把社會、生活、身邊發(fā)生的事都作為學習語文的資源,如新聞、廣告等等,都要用語文的眼光來審視這些現(xiàn)象,并增加自己的積累。
3、合作與交流。就自己的疑難問題多向老師請教,多與同學交流,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