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園景物描寫的順序

字號:

百草園景物描寫的順序
    編者按:本文提供了傳統(tǒng)觀點,以及部分老師的獨立看法。值得一看。
    一、從整體到局部,從植物寫到動物,從靜景寫到動景,寫作角度不斷變化,而層次甚為分明。
    二、由表及里,按引人注意的程度由顯到隱依次寫來,是百草園景物描寫的順序。這樣看,符合人們觀覽了解事物的一般順序。
    也有人認為百草園的景物描寫是只按一種順序寫的,這個順序不是從動物或植物著眼,而是從引人注意的程度著眼。最引人注意的景物放在前面,差一些的放在后面,依次排列。簡言之是由表及里。這一點在文章中所用的詞語上有反映:“不必說……”,“也不必說……”──為什么“不必說”?因為容易注意到。
    來到百草園,首先讓人注意的是“碧綠的菜畦”(顏色鮮,面積大),“光滑的石井欄”(突出于地面),“高大的皂莢樹”(高大),“紫紅的桑椹” (紫紅最醒目);鳴蟬的長吟聲音蓋過其他聲響,肥胖的黃蜂,直竄向云霄的叫天子也都容易看到。而“泥墻根一帶”就不那么引人注意了。來到這里,首先就聽到油蛉低唱,蟋蟀們彈琴,這聲音自然不如蟬鳴聲大。由油蛉、蟋蟀進而談到蜈蚣、班蝥,它們是不叫喚的,翻開斷磚才“有時遇見”。何首烏是蔓草,木蓮、覆盆子是灌木,這些都不高大,不大引人注目。至于何首烏的根拔出來才能看見,覆盆子果實的味道嘗了才知道,這都放在后面寫,這不分明是由表及里嗎?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景物描寫的延伸。從“長的草”談起,講了美女蛇的故事。野草處處有,百草園的“長的草”自然不被人注意,有關“長的草”的神話傳說,只有聽別人講才能知道,這就是更深的層次了。
    這是規(guī)范的說法,也有老師不同意這種觀點,看一下張老師的作品。
    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對于百草園的景物描寫,一向膾炙人口。而這景物是以什么順序寫的?這個問題值得研究一下。有的教學參考書是這樣分析的:“從整體到局部,從植物寫到動物,從靜景寫到動景,寫作角度不斷變化,而層次甚為分明。”這講法不夠中肯,照此理解有無所適從之感。
    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見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中寫的景物大體是從植物到動物(中間有非生物“石井欄”),從靜到動,而后面的幾句卻倒過來了──從動物到植物,先動后靜了。為什么有這個“寫作角度”的變化?這個變化體現(xiàn)著怎樣的層次?“教參”中沒有講清楚。
    筆者認為百草園的景物描寫是只按一種順序寫的,這個順序不是從動物或植物著眼,而是從引人注意的程度著眼。最引人注意的景物放在前面,差一些的放在后面,依次排列。簡言之是由表及里。這一點在文章中所用的詞語上有反映:“不必說……”,“也不必說……”──為什么“不必說”?因為容易注意到。來到百草園,首先讓人注意的是“碧綠的菜畦”(顏色鮮,面積大),“光滑的石井欄”(突出于地面),“高大的皂莢樹”(高大),“紫紅的桑椹”(紫紅最醒目);鳴蟬的長吟聲音蓋過其他聲響,肥胖的黃蜂,直竄向云霄的叫天子也都容易看到。而“泥墻根一帶”就不那么引人注意了。來到這里,首先就聽到油蛉低唱,蟋蟀們彈琴,這聲音自然不如蟬鳴聲大。由油蛉、蟋蟀進而談到蜈蚣、斑蝥,它們是不叫喚的,翻開斷磚才“有時遇見”。何首烏是蔓草,木蓮、覆盆子是灌木,這些都不高大,不大引人注目。至于何首烏的根拔出來才能看見,覆盆子果實的味道嘗了才知道,這都放在后面寫,這不分明是由表及里嗎? 考試大伴你同行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景物描寫的延伸。從“長的草”談起,講了美女蛇的故事。野草處處有,百草園的“長的草”自然不被人注意,有關“長的草”的神話傳說,只有聽別人講才能知道,這就是更深的層次了。
    總之,由表及里,按引人注意的程度由顯到隱依次寫來,是百草園景物描寫的順序。這樣看,標準一以貫之,也符合人們觀覽了解事物的一般順序。
    順便講一點,對百草園景物的觀察,魯迅筆下的“我”,該是一個十來歲的男孩子,寫的是好動的男孩子的感受與趣味,不是青年人更不是中老年人,甚至也不是女孩子。例如十分喜歡油蛉、蟋蟀叫,情不自禁地去捉,繼而對蜈蚣、斑蝥也感興趣(成年人不會喜歡),聽說吃了何首烏的根能成仙,便去挖;對美女蛇的傳說信以為真,只覺得新奇有趣,并不真正害怕。至于文章中寫與百草園告別的那一段,更突出表現(xiàn)了兒童的心態(tài)。注意到這一點很重要,這樣對所寫景物才能更好理解,講解確切。至于有人以為文章中“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這句話,是魯迅影射時事,把童年的“我”與寫文章時的魯迅完全混為一談,是不可取的。